筏 子
黃河滾滾。即使這兒只是上游,還不具有一瀉千里的規(guī)模,但它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概,完全足以使人膽驚心悸。
大水車在河邊緩緩地轉(zhuǎn)動著,從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黃水,傾注進木槽,流到渠道里去。這是蘭州特有的大水車,也只有這種比二層樓房還高的大水車,才能同面前滾滾大河相稱。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強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個什么東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洶涌的激流里鼓浪前進?從岸上遠遠望去,那么小,那么輕,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噬了。
啊,請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還有人哩。不止一個,還有一個……一、二、三、四、五……一共六個人!這六個人,就如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浮。
這就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過去是聽說過的。但是在親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總好像是風(fēng)平浪靜時的小艇,絕沒有想到是乘風(fēng)破浪的輕騎。
大概十只到十二只羊的體積吧,總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卻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邊,還堆著兩只裝得滿滿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膽,皮筏上的乘客卻從容地在談笑,向岸上指點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車里瀏覽窗外的新建筑。而那位艄公就比較沉著,他目不轉(zhuǎn)睛地撐著篙,小心地注視著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
據(jù)坐過羊皮筏子的人說,第一次嘗試,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膽。坐在吹滿了氣的羊皮上,緊貼著腳的就是深不見底的黃水,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是連眼睛也不敢睜一睜的。但是,如果只憑沖勁,天不怕地不怕,就隨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會出大亂子。蘭州的同志說,多坐坐羊皮筏子,可以鍛煉意志、毅力和細心??上щS著交通運輸事業(yè)的發(fā)展,這種鍛煉的機會已經(jīng)不十分多了。眼前這只筏子,大約是雁灘公社的,你看它馬不停蹄,順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灘。
然而,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應(yīng)該是更值得景仰和贊頌的。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幾個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險惡的黃河風(fēng)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細的篙子。就憑他的勇敢和智慧,鎮(zhèn)靜和機智,就憑他的經(jīng)驗和判斷,使得這小小的筏子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化險為夷,在滾滾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
你看,雁灘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輕快,更加安詳。
(選自《當(dāng)代名家散文精品》)
《筏子》這篇散文,篇幅不長,內(nèi)容卻很飽滿,表現(xiàn)手法也恰到好處。文章描寫的是在濁浪排空的黃河上,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箭也似的前航。羊皮筏子的駕馭者——僅持一篙的艄公,機智沉著,勇敢鎮(zhèn)定;而小筏上的五位乘客,則神閑氣逸,談笑自若。文中通過對人物的刻畫顯示出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大無畏氣魄和藐視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筏子》一文在寫作上的一個鮮明特點是運用反襯的藝術(shù)手法突出表現(xiàn)作品內(nèi)容。文章開篇,描寫濁浪滾滾的黃河邊上,比二層樓房還要高大的水車,緩緩地轉(zhuǎn)動著。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寫到那河面上的一只小小羊皮筏子,小得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噬了。大水車把小羊皮筏子襯得更小了。那高大的水車在岸邊穩(wěn)穩(wěn)地、緩緩地轉(zhuǎn)動,而小小的羊皮筏子,則在洶涌的激流里鼓浪急進。大水車之安穩(wěn)把小筏子的處境襯得更加驚險,并以其驚險,更襯得小筏子上的艄公和乘客,膽略和智慧非凡。
接著,文章又寫到岸上觀看小筏子前進的人們。岸上人的提心吊膽和筏子上人們的沉著、從容談笑形成反差,更顯出筏子上人們的堅強意志和勇氣。文章經(jīng)過層層反襯,把羊皮筏子在黃河上航行的驚險寫足,最后點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只憑著手中那么一根不粗不細的篙子,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確實更值得景仰和贊頌,自然使讀者心悅誠服。如果文章不運用反襯手法,而僅僅是直接描寫黃河之洶涌,就不能更有效地把讀者的情緒逐步推向高峰,收到預(yù)期中驚險萬分、嘆為觀止的藝術(shù)效果。
此外,文章的結(jié)尾也十分有力,僅“你看,雁灘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輕快,更加安詳”一句,充分展現(xiàn)出人們挑戰(zhàn)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樂觀主義精神風(fēng)貌。張 坤
給生活加點糖
太倉市實驗中學(xué) ?吳 瑜
初冬的清晨,寒風(fēng)吹徹。又是步履匆匆,早早來到教室;又是纖維質(zhì)感的白紙;又是密密匝匝的文字與符號。霎時,有了快窒息的感覺,莫名的煩躁從心頭直往上涌。抬頭,盡是大家埋頭苦干的身影,盡是老師嚴厲而又充滿期待的目光。我不禁感嘆:“唉,生活啊……”
這感嘆是那樣無奈,恍惚中讓我想起……
吸盤的秘密
學(xué)校的公布欄,陳舊而古板,上面盡是些無趣的信息,或是表揚,或是批評,或是無用的演講稿……與此相映襯的,是些五彩斑斕的彩色吸盤,把那些白紙固定住。這沒什么奇怪的,但是,吸盤每天的形狀都會改變,有時是太陽一樣的圓形,有時是一個如鴿子般的飛鳥的形狀。
究竟是誰,有那樣的樂趣,面對這些東西,如此用心?那一天,我剛好路過,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位清潔女工認真地擦拭著底板,并把吸盤取下來,重新組合,一一排列好,今天的圖案是一朵粗線條的花,就像那位清潔女工的微笑一樣,充滿活力,年輕而美好……
絹花的發(fā)現(xiàn)
小區(qū)的廢品收購站,雜亂而無章,給人的感覺總是臟兮兮的。收廢品的是一對中年夫婦,長相一般,極為樸素。在他人看來,他們總有忙不完的活,把廢品整理、捆扎、堆放,總是用方言熱烈地談?wù)撝?,臉上堆滿笑意。那一次我下樓,把家里積了很久的廢瓶子賣掉,無意中進了他們的家。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里面也堆放著收來的廢品。他們的飲食起居都在這里,我被這小空間壓抑得特別難受。
剛想轉(zhuǎn)身,無意中看到一束淡粉色的百合,插在一個白色瓷瓶中,掛在墻壁上。仔細一看,是一束絹花。也許是誰家丟棄的,這對夫婦在收廢品時把它留了下來,掛在墻的一隅,讓它重新煥發(fā)活力。它靜靜地懸空,讓窄小、逼仄的屋子里增添了一抹亮色,一片溫馨……
鏡子里的微笑
公交車站,人流涌動。無論是學(xué)生、民工還是白領(lǐng),甚至買菜的退休老奶奶,都面無表情地行走,上車、下車、趕路……當(dāng)時,我也跟著人流,被人們擁著推搡著前進。人們的喧鬧,車子的嘈雜,使我心煩意亂。就在這時,我望見了一個拾荒的老人,滿頭白發(fā),牙已稀疏,臉上寫滿滄桑。他竟拿出一面鏡子、一把木梳,對著鏡子微笑著,美美地梳著頭,絲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
行色匆忙的人群,不停鳴喇叭的車輛,在他眼里,仿佛凝固了一般,這世界只留下他一人,欣賞著自己在鏡中的笑意。我茫然,一位拾荒老人,竟如此淡然,生活中的不如意并沒有使他放棄信心,鏡中的微笑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位清潔女工,那對中年夫婦,那位拾荒老人,他們的生活不盡如人意,清貧、勞苦成為他們一生的全部。但那不同形狀的彩色吸盤,那一束溢滿活力的絹花,那鏡子中無比柔軟的微笑,讓他們在生活中擁有美好、擁有生機,就像一杯苦咖啡,加了一點糖,變得濃香甘醇,令人回味。
我明白了,生活,不看它是否總發(fā)生美好的事情,關(guān)鍵看我們是否擁有詩意的心靈。給生活加點糖,只需一點,我們就會變得快樂無比、幸福無限……
又是一陣恍惚,我重新振作,早晨的冷意全無,只剩下縷縷溫情的陽光溢入雙眼。翻開纖維質(zhì)感的白紙,我不禁輕笑……
給生活加點糖,也許,只要一點就夠了。
習(xí)作選材小巧、鮮活,清潔女工、中年夫婦和拾荒老人的共同點是“生活并不盡如人意”,而正是這些身份低微的底層人物,通過給生活“加了一點糖”,使自己擁有了美好與生機,這樣的素材很有感染力,又不乏啟發(fā)性。
文中在突出清潔女工、中年夫婦和拾荒老人身上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時,多次運用反襯手法,如在描寫拾荒老人時,“無論是學(xué)生、民工還是白領(lǐng),甚至買菜的退休老奶奶,都面無表情地行走”,而“滿頭白發(fā),牙已稀疏,臉上寫滿滄?!钡氖盎睦先藚s對著鏡子微笑,從而彰顯出老人的淡然樂觀。此外,文章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也很有特色,所選的三個場景以“蒙太奇”手法組接,再用尾聲巧妙作結(jié),臨近收篇處再次點題,升華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