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紅
在一般的理解意義上,處境不利幼兒更多地是指家庭處境不利;其實,在我們幼兒園中還有一群因為被貼上了各種“標簽”,而導致了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各種不利因素的幼兒。這些障礙包括自我的消極評價、來自老師和同伴的成見,及這些成見給幼兒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們也是處境不利的幼兒,而且是隱形的處境不利,更容易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忽視。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質(zhì)量的師幼互動對幼兒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在進一步研究后發(fā)現(xiàn),這種意義和價值在處境不利幼兒身上的作用更為明顯。高質(zhì)量的師幼互動對處境不利幼兒的作用起到的是“雪中送炭”的效果。
激勵性評價,作為高質(zhì)量師幼互動的一種特殊形式,“關(guān)照幼兒的生命狀態(tài)和心理感受,在幼兒取得進步時積極鼓勵,遇到危機時及時化解,努力消解并去除標簽效應(yīng)”,能卓有成效地幫助處境不利的幼兒走出困境,健康全面地發(fā)展。對于被貼上各種“標簽”的處境不利幼兒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去標簽”的方式,促進其進行積極自我評價、塑造其積極的自我意識和積極個性。
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被貼上“標簽”有兩類情況,即被動標簽化和主動標簽化。被動標簽化是指因為一些特定的行為使老師和同伴對幼兒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判斷和成見,而被老師和同伴貼上“標簽”;主動標簽化是指因為幼兒對自己形成了的消極自我評價,而給自己貼上“標簽”。
針對這兩種類型的“標簽”,該如何幫助幼兒去標簽,是本期激勵性評價案例主要想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本期刊登的兩篇文章,《和“我不會”說再見》是主動標簽化的案例,《插話大王的故事》是被動去標簽化的案例。在這兩個案例中,老師都運用了各種辦法,如巧設(shè)個別談話時間、賦予責任、提供“有限的幫助”、挖掘閃光點、提供無條件信任等策略,成功幫助幼兒去除標簽。
以本期文章《和“我不會”說再見》為例,這是教師通過持續(xù)認可和期待,成功幫助幼兒去標簽化的激勵性評價案例。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標簽”是他人給幼兒貼上去的;而這則案例中,“標簽”是幼兒給自己貼的。其實,要去除自設(shè)的“標簽”,要比他人給的“標簽”難度更大。當我們身邊出現(xiàn)這樣事事“我不會”的幼兒,老師該如何做?在田田的變化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斷努力的田田,看到了家長對孩子的能力表現(xiàn)出的信任搖擺,更看到了一個激勵性評價教師對幼兒一成不變的信任和堅持不懈的支持。
首先,信任幼兒,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幼兒的當下,這是激勵性評價者應(yīng)有的發(fā)展型思維模式。當面臨幼兒發(fā)展的當下有諸多不如意時,教師始終相信,有一天“我不會”會變成“我想試試看”和“我可以”。因此,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教師對幼兒發(fā)展的信心、在激勵和改變的過程中的不驕不躁和耐心等待。這是激勵性評價者的信念,也是教育者真正的本色。
其次,善于分析,改變現(xiàn)狀,給幼兒更多的發(fā)展機會。教師相信幼兒“我不會”的宣言,并不是“真不會”,而是幼兒對自己克服困難的不自信及缺乏挑戰(zhàn)的勇氣。因此,在去除幼兒的“我不會”的標簽中,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個難度系數(shù)不斷遞增的機會,讓幼兒有機會逐步看到另一個能干的自己。
再次,追根溯源,尋找“我不會”背后的真正原因。教師機智地發(fā)現(xiàn)了在幼兒“我不會”的背后,不僅是家長的包辦代替,而且根源在于家長對幼兒的能力缺乏信心。因此,教師積極爭取幼兒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讓田田在家里也承擔更多的勞動,獲得更多的外部信任源;更在挑戰(zhàn)來臨時,說服媽媽一起來支持幼兒。
案例中的教師讓人想到了童話故事里的魔法師,讓自卑的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坐上了南瓜車,變成了漂亮公主。當然,老師的魔法不會因為午夜12點的到來而消失,只會讓田田真正地告別“我不會”的標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