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德沐 吳高飛/文
隨著當前司法改革的進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逐步納入人們的視野,最高人民檢察院《2018-2022 年檢察改革工作規(guī)劃》也提出了與之相關的工作規(guī)劃。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的建設,無論從抽象的政策學、現(xiàn)象學以及規(guī)范學著手,還是從具體的責任部門、家庭等現(xiàn)實因素出發(fā),都涉及諸多紛繁復雜的因素,讓人難以全面把握??傮w而言,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自始至終都應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這樣才能在制度設計和具體運行層面不斷完善。結合當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改,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進行框架性的設計構建,以期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進一步修改與完善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規(guī)范層面的體系主要是指立法就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形成一系列有機銜接、彼此呼應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結合當前的立法工作,主要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專門性立法,除此之外還有諸多散見于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實體法以及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程序法中涉及未成年人的相關規(guī)定。在該類體系的構建上,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見,未成年人(包括某些情況下與未成年人相關的人員,如法定監(jiān)護人等)通過涉法行為和其他涉法因素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專門性法律產(chǎn)生關聯(lián),在滿足特定條件下,也與民法、刑法等實體法產(chǎn)生關聯(lián),這時候往往又會運用到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程序法關于未成年人的特定程序。司法機關以及相關機構保障法律的具體實施。
如何從規(guī)范層面具體構建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要在各部門法之間實現(xiàn)合理銜接。在全面掌握現(xiàn)實立法的情況下,根據(jù)實際需要整理出一套合理的法律銜接體系。二是立足當前法律的規(guī)定,根據(jù)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嚴重程度,進行從輕到重的分級。這樣的分級可以根據(jù)《侵權責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予以專門性的細化。三是在科學分級的前提下,設置相應的干預、應對體系。然而,要建立一套十分完整的干預、應對體系,可以想象所需要的社會成本將十分可觀,而且也不一定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就好比生在同一個完善、良好的家庭,享受同樣學校教育的青少年兄弟姐妹中,有的能夠成才,而有的卻無可救藥地沉淪了下去,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干預、應對體系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急功近利。有必要在區(qū)別未成年人輕微錯誤行為、臨界錯誤行為、涉罪行為的基礎上,建立分級干預體系,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對于未成年人輕微錯誤行為(包括一般性違法、違反公德以及所在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等),可以適用較為輕緩的干預措施。如果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實施了臨界錯誤行為——即非常接近犯罪的錯誤行為,如果依照較為嚴厲的刑事政策,往往定性為犯罪——首先要選擇適用打擊力度較輕的法律,重在教育、挽救,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才能適用刑法、行政處罰法等打擊力度較重的法律。如果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實施了犯罪行為,應當適用刑罰處罰的,也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和相應的量刑指導意見,在強制措施的適用、刑罰處罰方面采取更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做法。在此過程中,還需要納入未成年人的年齡因素、成長環(huán)境因素、教育環(huán)境因素和行為惡劣程度等影響因素,折合成相應的換算比例,綜合確定最終的刑罰。對此,筆者擬粗略提出以下公式:未成年人最終適用的刑罰=成年人適用的刑罰×(1-年齡因素占比-成長環(huán)境因素占比-教育環(huán)境因素占比-行為性質占比),但這里的“占比”要源于客觀的采樣工作和統(tǒng)計學依據(jù),予以合理確定。在最終確定的刑罰數(shù)字上還要設定上限和下限,從而實現(xiàn)定性和定量的結合,促進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類體系價值的充分發(fā)揮。
就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分級標準和法律適用而言,未成年人的輕微錯誤行為和涉罪行為之間相對容易區(qū)分,而臨界錯誤行為的邊界還比較模糊。首先要解決的是行為性質的分級標準問題,然后再確定相應的干預方法和法律適用。盡管可以根據(jù)未成年人罪錯行為所觸犯的法律和禁止性規(guī)定的類別來對相應的行為定性和分級,但卻無法顯示出這種“分級”制度的獨立性和優(yōu)越性。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行為分級標準和法律適用標準方面做如下設計:
如上圖所示,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分級標準方面,首先可以根據(jù)其主觀要素分為過失罪錯行為和故意罪錯行為。由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等引發(fā)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本質上雖然不應當定性為罪錯行為,但是不意味著責任的絕對免除。如果出現(xiàn)“屢次罪錯行為”,意味著既往干預手段的失敗或收效甚微,在罪錯行為分級上要比初次加重。由于未成年人心智成熟程度不高導致判斷力、自制力受限,對其“注意義務”的要求不可過于嚴苛,因此,盡管某些過失犯罪的刑罰要重于某些故意犯罪的刑罰,但未成年人過失罪錯行為在分級上還是要輕于故意罪錯行為。在此基礎上,結合罪錯行為的具體危害程度,以及其他升級、降級要素,確定恰當?shù)母深A措施和法律適用。在干預機構和干預手段的選擇上要貫徹“強制措施謙抑性原則”等,體現(xiàn)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最大化。在罪錯行為量化分級方面,筆者試提出以下基礎公式:罪錯行為級別=行為性質的初始級別認定(如可以根據(jù)行為的惡劣程度指定一套罪錯行為初始分級表,結合具體罪錯行為對照該表確定初始級別,類似“量刑指導意見”)×[主觀過錯占比+罪錯行為重復率占比+客觀危害程度占比+其他升降級要素占比(可以是負數(shù))],從而認定罪錯行為級別。在級別認定基礎上,選擇對應的干預機構和干預方法,比如心理輔導、休學、接受特定矯治教育,適用刑罰措施等。
人格這一術語指的是個體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總是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特征和行為特征的復雜組合。[1]從人格層面探討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很容易聯(lián)想到所謂的“人格障礙”[2],但筆者認為不存在某種天生就與罪錯相聯(lián)系的人格,關鍵是我們所謂的“主流社會”如何去引導這些“非主流人格”。鑒于人格分析層面的復雜性,在此僅從人格的“塑造”和“糾正”兩方面出發(fā),初步提出如下的分級干預體系構建:
如上圖所示,未成年人,尤其是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絕大多數(shù)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人格。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與周圍環(huán)境的不斷互動,未成年人逐漸形成某種人格雛形,即臨界型人格。臨界型人格具有不穩(wěn)定性,如果引導、干預得當,會向健康型人格發(fā)展,如果引導、干預不當,會向缺陷型人格發(fā)展。當然,以上人格層面,還考慮到了某些特殊情況,比如在具備某些條件的時候,罪錯傾向和健康傾向、罪錯型人格和健康型人格可以相互轉變。這就需要在人格層面建立分級干預體系時,充分考慮到這樣的特殊情況。
未成年人的年齡是人格層面尤其要注重的因素。蘇聯(lián)的教育家早就發(fā)現(xiàn)了年齡在青少年教育、引導中的重要性,沒有把握好某個年齡段,消極人格一旦形成,就非常難以糾正。在未成年人各年齡段中,家庭始終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與學校、司法機關等國家機關之間就未成年人包括罪錯行為在內(nèi)的一切行為,要保持必要的溝通、聯(lián)系。在不同的年齡段,要采取最合適的方法一起開展相關的教育工作,及時糾偏。對于關鍵年齡段,如11 歲到12 歲階段,尤其要注重打下良好人格的教育基礎,發(fā)現(xiàn)不良苗頭要及時予以糾正。
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中,學校、家庭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近年來網(wǎng)絡曝光的中小學教師性侵學生的一起起事件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讓人不由得對學校,甚至任何以往被視為未成年人“呵護者”“引導者”的機構、行業(yè)產(chǎn)生必要的合理懷疑。筆者在一個多月前的案件評查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猥褻兒童案。這些因素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的構建具有相當大的啟發(fā)意義。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事物之間當然存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不稱職的教師、教育機構或不負責任的家庭,會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產(chǎn)生極大的消極影響。例如,有研究表明農(nóng)民工的小孩、父母雙方服刑的小孩、被父母遺棄的小孩中有的是隔代監(jiān)護,有的是委托親友監(jiān)護,這些監(jiān)護模式下兒童的越軌行為比正常家庭高出30%以上。[3]筆者參與辦理的一起案件中,年滿16 周歲的未成年人教唆、幫助未滿14 周歲的未成年人數(shù)十次盜竊或者入戶盜竊,涉案金額據(jù)被害人陳述高達近百萬元。該案中未滿14 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父親就因故意傷害罪獲刑。而獲刑原因是,其父家中養(yǎng)狗,咬了人,被咬方討要醫(yī)藥費,其父(系屠夫)拿起殺豬刀將被咬方捅傷。至于學校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也非常明顯,例如就在校生罪錯行為統(tǒng)計情況來看,案發(fā)率高的往往是一些管理不科學、教師不盡職的學校。
因此,為了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筆者擬初步從未成年人之外的相關因素構建相應的分級干預體系,如下圖所示:
如圖所示,合格的教育機構及人員與不合格的教育機構及人員之間,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可以互相轉化,合格的家庭及成員與不合格的家庭及成員也是如此。這時候,國家司法機關、教育機關等公權機關要遵循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制定有效的管理、應對措施。在此過程中,必然要涉及教育機構、家庭及成員是否合格的判斷和分類。而從事未成人罪錯行為干預、糾正的國家工作人員(包括司法人員在內(nèi))同樣也應設立必要的職業(yè)門檻。第一,對于教育機構及人員是否合格的分級干預,可以從學校、家庭聯(lián)系緊密程度、校內(nèi)秩序、校內(nèi)人際關系等制定較為詳細的定量判斷因素,而后再進行相應的應對。對于教職員工,同樣也要進行心理測試、人格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分級干預以糾正不良傾向,對于不合格的教職員工,要考慮轉崗。此外,還可以參考域外經(jīng)驗,例如在美國社區(qū)教育 80 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存在著休閑娛樂與救治犯罪、社區(qū)學校與社區(qū)教育、社區(qū)教育與社區(qū)發(fā)展、社會資助與政府資助、工作網(wǎng)絡與研究網(wǎng)絡、理論發(fā)展與人才培育等6 個方面的關系和問題[4],這些都可以批判地借鑒。第二,對于家庭及成員是否合格的分級干預,可以從家庭基本情況、父母基本情況、父母教養(yǎng)方式等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而后再進行相應的應對。但是這會存在不小的難度,首先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定性為私人空間,作為外人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現(xiàn)象。如果要做到深入、全面地形成有價值的材料,將會遭遇很大的阻力。因為即使從不帶任何不良企圖的社會調查等科研目的出發(fā),絕大多數(shù)家庭也不會做到對調查、采樣人員完全透明,這既涉及倫理道德,又涉及法律上的隱私權保護,還涉及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
此外,還有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司法人員的素養(yǎng)。筆者將司法人員的素養(yǎng)大致分為兩方面:一為專業(yè)素養(yǎng),另一為道德素養(yǎng)。就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而言,司法人員任何一種素養(yǎng)的缺失都會導致該體系的實際功能大打折扣。因此,結合當前的司法改革,相關的司法職業(yè)道德建設顯得非常有必要。作為司法人員,尤其是從事未成年人司法工作的相關人員,如果其不能起到“形象公正”的作用,那么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正面教育意義何在?所以,作為“社會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司法人員的素養(yǎng)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構建的效果發(fā)揮著重要影響。
注釋:
[1] 參見[美]喬治.B.沃爾德等:《理論犯罪學》,方鵬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86 頁。
[2]參見[美]勞倫.B.阿洛伊等:《變態(tài)心理學》(第9 版),湯震宇等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24-450 頁。該書第11 章將人格障礙分為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障礙等10 種人格障礙。
[3]參見張昌榮:《論青春期未成年人越軌行為預防》,《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0 年第6 期。
[4]參見張永:《美國社區(qū)教育發(fā)展的六個議題》,《終身教育研究》2017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