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進水里的水,如何尋找?就如在浩渺星空尋找一粒星子。
我在千里之外想起川北的故鄉(xiāng),仿佛自己正淌過清澈的河水,水下光滑的卵石在胖乎乎的腳丫下吱吱亂叫,不時踩上一塊青苔,一條冰涼的蛇便劃過腳背。父親說,蛇不會在水下生活,于是我才不再膽戰(zhàn)心驚……我就這樣時常沉浸在另一個時空。有人說,只要能超光速運動,一切將會是另一番景象。我覺得,我的意念無疑比光速快,能否看到過去或者未來我不敢肯定,但是我已經(jīng)看到了一條河流的成長或者遁隱。
湖底的河流
我只在六七歲時經(jīng)過那條寬長的河流一次,后來似乎就沒有后來了,因為那條河在我家鄉(xiāng)已經(jīng)消失。那條河叫西河,也叫西水,是嘉陵江的一條支流。
我經(jīng)過西河那時,河面在三條山脈斷裂處的谷底,河床很寬,水面只在河床中間一綹,水面下是大大小小的光滑卵石,水邊是一直斜伸向山坡的寬敞光禿沙地,再向外就是長滿蘆葦和雜草的土坡。從這面山到另一面山,必須經(jīng)過寬寬的河床,于是人們在河床上隔一步就放一塊大石頭,人們就跨著石頭過河,這些石頭叫跳墩石。跳墩石半截埋在河底,水面露出一兩尺。跳墩石上面應該有石板鋪的石橋,但每年夏天西河都會漲洪水,估計也沒有那么多的石板和人力財力來反復鋪橋,于是人們干脆就在跳墩石上來來去去。河邊水清魚多,看著一群群亮眼睛的小魚一會在這,倏地又向另一方游去,我想,如果它們要從河這邊到河對面,應該比我快多了,但是它們應該不敢,因為河水太急了。我經(jīng)過河中間時,看到河水在跳墩石之間劃出一條條細細的流線,我把小腳伸進去,水流便有力地把我的腳往下拉扯。父親一把提起我說,快走,不要在河中間耍。因為河道很長,河面很寬,只要上游洪水一來,在河中間的人根本跑不出去。在我們老家,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有人在夢中聽到說:七個的八個,還跑了一個。醒來后,他一直沒有想清這是個什么預兆,于是講給別人聽,也沒有人說出個所以然。事后不久,消息傳來,村岸的村民過河割高粱,一行人背著高粱走到河中間時,突然上游的洪水無聲無息席卷過來,一行人轉眼便沖下跳墩石。這一行人不知道是舍不得高粱還是嚇得驚慌失措,洪水沖著背兜連人迅速向下游翻滾。岸上有人看到后,對著河中心大喊:松開背兜!松開背兜!不知洪水中命懸一線的人們聽到?jīng)]有,最后只有一個人松開背兜,再沒有在洪水中翻滾,然后慢慢沖向下游靠邊,撿回一條命。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夢中說的竟然是這事。此后,長輩們就告誡我們,在過河前,一定要先看看河水,如果河水在跳墩石邊慢慢上漲,就千萬不要過河,那一定是上游的水漲上來了。如果水面一上一下,始終在那個舊痕上晃動,就可以安心過河。
早年鄉(xiāng)下修房立屋,都是立木結構。木架子立起后,上面蓋瓦,下面用泥筑土墻,中間用荊條或者篾條編籬壁,河沙基本沒有用處。后來農(nóng)村建筑材料改變,用磚砌墻,用水泥和沙勾縫,這樣的磚瓦房比立木房看上去高大洋氣。那時村民們修不起磚瓦房,只有公家或者學校能修磚瓦房。我上小學時,學校要在一個破廟的基礎上擴建成磚瓦房。修磚瓦房需要河沙,沙在西河邊到處都是,當年也沒有公路,于是學校便組織學生全部下河去背沙。不光有學生,還有老師家長。從半山腰走到河谷底,一路遇到幾處看家狗和地里的瓜果,給孩子們帶來不少恐懼和驚喜。沙分干濕,色澤較深的是水分重的濕沙,這些沙裝在背兜里不會從篾縫里漏出去?;野椎氖歉赏傅捻懮常成弦蛔?,細沙就會形成一股沙流不斷往下漏,估計背不到學校就漏完了。鏟沙的大人早知道這些,往往先往背兜里鏟一鏟濕沙墊底,再鏟干沙。有些調皮的孩子偷偷鏟幾鏟干沙背上就走,干沙邊走邊漏,背兜越來越輕,好像一個粗糙的大沙漏,當背兜里的沙漏得差不多了,學校也就快到了。如今不少小店里都賣著幾分鐘漏完后可以倒過來繼續(xù)漏的玩具沙漏,而與當年那個把艱辛和童年永遠漏走的沙漏相比,這些小玩具多么不值一提。因為人多,老師對學生們管得非常嚴格,這次下河,沒有到水邊,只是沿著山腳下的河溝走上走下,河溝里有不少留著水漫痕跡的黑石頭和水流沖刷河泥后的溝壑,我想,如果我變成一只螞蟻,這里的每一處看上去都是嘆為觀止的壯景。
山腳與山上植物都差不多,只是山下離水近,田地要多一些,一層層水田纏在山腳,像山時常變換的裙,秧田是綠裙,到了打谷子時就換成了黃裙。從山下往山上看,一眼望不到頭。大家一路說說笑笑往回走,走一會就在路邊的石頭上歇息,或者找到路邊的泉水,摘幾片闊木葉,疊成勺子狀舀泉水喝上幾口,等累得快癱下時,學校就到了。把沙倒在學校的教室里,抖抖衣服,再喝幾碗涼水,頓時又生龍活虎。那時山里的涼水都有滋有味,后來,我也喝過幾次,可再也感覺不出當年的味道。小時候,父親講過一個關于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是說朱元璋當了國君,食盡天下美食,總覺得沒有自己落難之時吃殘羹剩飯鮮美爽口。如今,不少人都說鄉(xiāng)下的泉水井水也是寡淡,是不是也因為人們過上了好日子呢?近年來,村里不少人患病,取井水化驗,結果是重金屬嚴重超標,說這與多年來大量使用農(nóng)藥有關??磥?,同樣的味道變化,背后的原因真是難以預料。
我們每天要在學校與家之間來回四次。那時,一學期只學語文數(shù)學兩本書,也沒有課外作業(yè),下課和放學后就在教室背后的山坡或者路邊玩耍。到了周末和假期,還要到村外的山坡上放牛。放牛場在山嘴上,可以看到山下的河溝。放牛場對面山腰修通了公路,一輛輛汽車從河邊來來回回拉沙,說在山那邊修大壩,要把西河攔起來。小孩子對大壩沒有什么概念,只知道躺在石頭上看那些綠殼紅殼的汽車在公路上慢慢爬。傍晚把牛趕回家后,聽說那些汽車也不停歇,開著燈繼續(xù)拉沙,燈光雪亮,可惜我們沒有機會去看。
在我小學畢業(yè)那年,說大壩已經(jīng)修好,要下閘蓄水。陸陸續(xù)續(xù)有河邊的住戶往山上搬遷,我們把那些外姓的叫搬遷戶。我們每個村子的男人都是同姓,如果有做上門女婿的,也要改名換姓。這個村子姓彭,叫彭家,對面村子姓李,叫李家灣,再對面村子姓蒲,叫蒲家灣,山那邊姓楊,叫楊家山,山背面姓袁,叫袁家?guī)r。每一面山都有自己的姓氏,但搬遷戶不是上門女婿,他們的男人們過來不會改姓。搬遷戶慢慢融入了我們,村上開會有一些陌生姓氏的男人過來,班上讀書也有一些口音奇怪的孩子,這些外族人進入我們的圈子,多少都還有些敵意。在我們之間的敵意還沒有完全消除時,站在學校后的石頭上就可以看到遠處山下,西河的一小片水光亮了出來,偶爾也有船從河兩岸來回,遠遠望去,一個黑點在水光上緩緩移動,仿佛金星凌日。當初水庫沒有蓄水的時候,從山這邊到山那邊,要走多少彎彎曲曲的山路,如今只要船直直一劃,就到達了。船經(jīng)過的路線,正是當年我在山下仰視的鳥們飛行的路線。小時候想,只有神仙可以自由飛行,現(xiàn)在看來,從水底向上看水面,船上的我們何嘗不是在另一個世界呢?我們抬頭望天,遙遠的星際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
我時常想起蓄水前的西河,現(xiàn)在它們到哪里去了呢?那些水還會不會在之前的亂石中流淌?湖面升起來,河流遁隱在水下,哪些是河水哪些是湖水?水藏在水中,才是一種不顯山露水的大智慧。
西河上的大壩蓄水后,把曾經(jīng)半山腰下的一切掩藏在水下,我估計,在我們這一輩之后,誰也不知道水下之前到底是個什么模樣。如果誰再說起之前的村莊,會不會覺得恍如隔世?或許,正因為人生短暫,歲月無痕,我們才如此看重人間的古往今來,才會對腳下大地上的萬物充滿悲憫和懷想。估計沒人會親眼看到滄海桑田,能在偶然間看到高峽平湖,的確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如今,西河在我的家鄉(xiāng)音訊全無,它已深深埋藏在十三億立方的水面之下,這片水域叫升鐘湖。山民們轉身成為漁民,吃慣紅苕苞谷的腸胃已經(jīng)適應魚蝦河鮮,耕田犁地的手藝被捕魚撒網(wǎng)取代。深山老林變成水鄉(xiāng)澤國,一水之隔,天地已經(jīng)煥然一新。我的童年,已經(jīng)淹沒在湖水之下,岸邊只是人到中年的回鄉(xiāng)人。
尋找湖面下曾經(jīng)寬闊的西河,打撈記憶深處的陳年舊事,慢慢明白,世間所有的人事,也如西河,都一直在靜靜地沿著自己的河道暗自流淌,哪怕我們沒有看見。
我們能發(fā)現(xiàn)一條河的隱現(xiàn),但不能妄言一條河的死生。有資料說西河的源頭一處在劍閣縣五指山南麓,一處在江油縣皇堂埡,二者在江油鄧家壩合流,流經(jīng)劍閣縣進入南部縣境后匯入嘉陵江,在南部境內(nèi)流域長四百余里,是南部的母親河。留意這段文字的人應該不多,這些地名也沒有多少人考證。一天,我在朋友圈發(fā)現(xiàn)老友宋開華一行溯源西河,在江油市云集鄉(xiāng)洗腳臺村五指山半山腰的新龍洞看到一股涓涓細流在礫巖縫中靜靜流出,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寫道:“我終于來到了我們的母親河,西河的源頭,我不信神拜神,只敬天地人,偉大的母親河,我給您下跪了。”看到宋老先生在清淺的水邊磕頭,看到礫巖中粗礪的鵝卵石,我想,這些礫巖經(jīng)歷了多少風雨才實現(xiàn)滄海桑田?從這些礫石間流出的水如今又在哪里?又有多少水會像宋老先生那樣重回源頭?
泥石下的江河
??菔癄€經(jīng)常是作為一句誓言出現(xiàn)。當真正發(fā)現(xiàn)海水枯竭石頭碎裂的時候,誓言不過就是一句戲言。
海有大小,??莸氖挛覜]有親自眼過,但這世上肯定有這回事。小時候經(jīng)常到山坡上去放牛,經(jīng)過山崖時,就會在裸露的泥土里摳出一粒粒貝殼。兒時上學的鄉(xiāng)村小學旁有個長滿松樹的小山包,我們叫它松林包。松林包是學校背后劍門山脈伸出的一道山梁,山坡上全是河里才有的卵石,卵石間只有薄薄的泥土,這樣的土質,別的草木都難以生長,唯有松樹長勢良好。不知道什么原因,周圍幾百里,只有這一面山坡上全是松樹。老師說,這里之前肯定是一片海,直到??菔癄€,然后就形成了山,卵石就是最有力的證明。的確,我們經(jīng)??吹胶訛┞咽啥?,漫山卵石的極少。
放學回家要經(jīng)過一條小河溝,我們時常摘片樹葉放只螞蟻,看螞蟻尖叫著順水而下。水一路流下,在石頭間擺出各異的身形,映出天空的藍天白云,即使沒有小魚躥動,我們對此都十分著迷。小河溝每到秋冬季節(jié),基本就沒有流水了,積在低洼處的水死氣沉沉,水下是一層厚厚的淤泥。有時伙伴們也找根棍子把水攪渾,然后再往石縫里面亂捅一陣,就在一邊靜靜等候,不一會,一條條嗆暈的魚就浮出水面呼吸新鮮空氣,這下,我們就可以一把從背上緊緊地抓住它們。魚背十分滑膩,一不小心就會溜走。抓到魚后卻沒有地方放,要么就在另一個水潭邊用泥巴圍一個小潭,把魚放在里面。但這樣很不安全,往往它們蹦達幾下就逃走了。我們都會采用另一種殘忍的方式,在路邊折根小樹枝,最好是黃荊枝,把中間的樹葉一捋,然后把光溜溜的樹枝從魚的腮蓋穿進去,從魚嘴里穿出來,三五條小魚穿在一起,然后把樹枝使勁插入水潭邊的泥土里,一串小魚放在水里,它們不會跑也不會死??磿r辰不早了,大家就提上一串小魚回家。小河溝里的水是什么時候干枯的,這些河流是如何從水的綢緞變成一截截的破布的,我們都不關心,只是這些可憐的小魚卻成為河流遁隱后的受難者。
在我十五六歲的時候,我已經(jīng)進入嘉陵江邊的縣城上學。夏天周末的傍晚,同學都要下山到嘉陵江邊乘涼。之前看到嘉陵江江面很寬,也不知道水有多深。正好那幾年嘉陵江梯級開發(fā)如火如荼,沿江不少縣城都在攔水筑壩。聽說只要水壩全筑好后,從川北深山中的廣元就可以乘輪船沿江下行,從重慶進入長江,到達上海,然后經(jīng)過海洋就可以去世界各地。我們都夢想著能像教科書上說的蜀鄙富僧,買舟去南海,于是經(jīng)常在教室外看山下彎曲盤山的江水,想象著嘉陵江上曾經(jīng)過來過去的名人先賢。因為筑壩,江水截斷了,只有河心有十多米寬的水道,其余全是卵石鋪滿的河道。我們一個個坐在卵石上,辨認尋找有花紋的卵石,然后想象這些石頭上的紋理。當尋找到一個個形狀和花紋奇異的卵石后,我們便揣進包里帶到學校,送給鄰桌的女生。想不到,除了魚以外,江底的秘密還可以通過那些大大小小的石頭窺見一斑,心底的秘密也可以讓石頭知道。
我居住的川北深山,十年九旱。記憶猶新的,是小時候每年夏天找水的情景。村里只要連續(xù)兩個月不下雨,一個人工水庫里的水就會迅速下降,露出水庫邊幾個大石頭。再繼續(xù)干下去,水庫就只剩下一個碗底了。水庫里的水臟,人們都不會去動。然而熱慌了的水牛,渴慌了的黃牛,都要掙脫繩子,穿過沒膝的淤泥,到水庫中心的泥水坑里喝水。有個別水牛不知道這水的金貴,居然直接臥進這個小水坑,還在里面翻滾幾個來回,這水坑里渾濁的水就調和成泥漿了。水牛其實也聰明,這樣既解了暑,又把全身裹上了泥,既降溫又能防止蒼蠅蚊蟲叮咬。水牛糟蹋了的水坑仍然對別的牛有吸引力,口渴了,什么也不顧,過來就翹翹嘴唇,埋頭就喝。
與牛相同,我們這些上學的孩子。一放學,就提上水壺,漫山遍野找水井。學校是個鄉(xiāng)村完小,遠處的孩子們都住校,每周回一次家。干旱的季節(jié),住校生都要自己找水蒸飯。放學后,三五個同學一路,帶上水壺,跟上通學的同學到村里提一壺水吃一兩天。學校有一個水井,到了天旱,只剩一底了,但是也要把水打上來啊。只有一根軟軟的尼龍繩和一個小塑料桶或者塑料水壺,如何把水弄上來呢?小學課本上有一篇文章說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遇到一個長頸瓶子有一半水,聰明的烏鴉就往瓶子里面銜小石頭,石進水漲,烏鴉就喝上水了。但是我們面對深深的水井,又不能從井壁上爬下去,咋辦?有在井口直接把桶口向下摔的,也有在水壺上墜一塊小石頭的,總之,無論想什么辦法,桶底與壺底都比開口位置重,放下去后,水就是進不了桶里壺里。經(jīng)過多次摸索,我終于掌握了用軟繩和塑料桶打水的訣竅。直接把水桶放到水面上,然后猛地使勁向一側一提一松軟繩,水桶就從水面一躍而起,一個倒栽蔥扣在水面沉入水底,然后一滿桶水就提上來了。可是,就是這一提一松的手藝,好多同學都不會,于是我就專門負責打水,其余同學就負責把水桶里的水倒進水壺。從小經(jīng)常遇到天旱,我們都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習慣。一半瓢水要先洗臉,再洗腳,最后還要喂豬或者澆花。洗碗也是半鍋水,把所有的碗盤洗完,再洗第二次,與現(xiàn)在餐飲店要求的“一清二洗三消毒”一樣?,F(xiàn)在,看到孩子們洗碗水管嘩嘩直流的情景,倒不是心痛錢,而是心痛水。
有年到重慶,站在朝天門,卻發(fā)現(xiàn)金沙江下來的河道里居然鋪了長長的木板橋,一直鋪到河道中心水面的高大巨輪上面。想不到,在我心目中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的長江,居然也會如此狼狽。
水利萬物而生,當水從河流遁走的時候,一切生命就只得茍且偷生。為了生存,尋找水便成為硬功夫。
我們村里有兩口老井,巖上巖下各有一口?,F(xiàn)在細想,這兩口老井都在山腰的西邊,之間是曲折的山路,上下有三四百米,垂直高度也不會小于一百米。風調雨順的年辰,巖下的那口水井的水能漲到離井沿一米高,居然能高過井外寬大的排水溝底和大路。到了枯水季節(jié),如果又遇上天旱,上下水井只剩水底。沒辦法,村里人便四下尋找新的水源。挖水井不是隨便哪里都能挖出水來。村里派人到縣上請水利局的工程師從百里外過來,工程師把我的村子觀察了半天說,我們村子背后的那面山的巖石是向后山傾斜的,有水就滲向山背后的村子袁家?guī)r了,我們村打不出來水井。這個工程師眼力真厲害,山背后就是劍閣縣的地盤,那工程師肯定沒有去過袁家?guī)r。我小時候每年都要到袁家?guī)r走親戚。他們村里的水不是在井里往上提,而是白天黑夜有手臂粗的一股山泉在往外淌,他們就用石頭砌成水槽把山泉引到開闊地段,周圍的人家都在這里提水淘菜。沒有辦法,我們村只得在村里水庫的堰壩外的溝渠邊挖了一口井,從水庫底滲出的水也能暫時緩解村里的用水難題。
自從村里的青壯年一個接一個外出打工之后,村里的用水量迅速減少。我們村早年有五十多戶人家,每家都有六七個人,兩口水井的水量非常吃緊。但后來村里人少了,家禽也少了,牛豬基本不養(yǎng)了,只種夠吃的莊稼,其余開支都靠在外打工寄回。雖然用水量減少,但是巖下的水井似乎還是不見漲多少?;蛟S,村莊隨村民們老去的同時,水井也進入暮年。
春節(jié)的時候,遇到老家來的鄰居,他說村里已經(jīng)安上了自來水,從山下的西河提到山上,然后一個村子一個村子把水管接過來,龍頭一扭,水就直噴。村子里先是通了電,通了水泥路,現(xiàn)在又通上了自來水,還在路邊安上了路燈,農(nóng)村的確已經(jīng)不是早年農(nóng)村的樣子了!可是,村子里的許多人都不在了,要么進了城,要么進了土。而且,村子外的西河不見了,縣城外的嘉陵江不見了,水井里的水也不見了。或許,他們又準備在哪里準備下一輪桑田滄海。
紙上兩溪
兩千兩百多年前,《呂氏春秋》記載“流水不腐”。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嗎?現(xiàn)在真不能這么斷言。
縣城有三十萬人,將不少村子改名叫街道辦、社區(qū),但從街道名字還可以看到過去的影子。有金魚橋、西門橋、東門橋、南門橋這些路牌,就知道我們經(jīng)過時踩在流水之上,可是四周全是高樓大廈,腳下也是水泥或瀝青路面,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水。如果是立交橋或者人行天橋也還想得通,在小小的落后縣城,肯定不會有這些現(xiàn)代設施的。
我專門找來街區(qū)地圖,發(fā)現(xiàn)如曲折靜脈的兩條河與動脈樣的網(wǎng)狀街道一起,形成了縣城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這兩條河叫金魚溪和狀元溪,分別承載著縣域宋代兩名狀元的故事。其一是,宋代狀元陳堯咨作荊南知府任滿回家后,其母馮太夫人問他:“你在荊南作知府,有些什么政績呀?”陳堯咨說:“荊南來往的官員很多,經(jīng)常都有宴會迎來送往。我常在宴會上表演我的射箭技術讓客人們欣賞,客人們沒有不佩服我的神箭的?!逼淠干鷼獾卣f:“你作官不勤政愛民,卻專愛炫耀你的什么神箭,這符合你父親的教導嗎?”馮太夫人越說越氣,舉起拐杖朝陳堯咨打去,把陳堯咨佩戴的金魚也擊碎了,金魚掉入的那條小溪從此叫金魚溪,橋被稱為“金魚橋”。馮太夫人是否擊碎了陳堯咨的金魚不得而知,但是他善射還是有案可稽。初中課本有篇宋代歐陽修寫的《賣油翁》說“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本褪钦f的這事。陳家堯叟、堯佐、堯咨三兄弟,兩人中狀元,兩人任宰相,在縣城內(nèi)外傳為佳話,于是金魚溪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書本上。還有一條狀元溪,是說宋代狀元馬涓及第后回鄉(xiāng)探親,遇上縣城西郊溪水暴漲,家鄉(xiāng)人們便在溪上架了一座橋迎接馬涓,后來這條溪就被叫做“狀元溪”,橋被稱為“狀元橋”?!敖痿~橋”和“狀元橋”,是這個小縣城乃至全縣百萬人民津津樂道的掌故,教育子女勤學上進、展示歷史文化底蘊都少不了提起這兩座豐碑一樣的橋。按理說,這兩條充滿榮光、承載榮耀的溪流和小橋應該大力彰顯,讓后世憑吊,至少也應該修個亭或者立塊石頭寫個碑記吧,然而并非如此。如果不是我喜歡看些故紙舊事,估計也不會探尋這兩條河的下落。經(jīng)常從這些路牌下經(jīng)過,從來也沒有發(fā)現(xiàn)過哪一段是路、哪一段是橋,常言道路歸路、橋歸橋,走在這些命名為橋的街道上,只有路而沒有橋。
是什么時候才發(fā)現(xiàn)這兩條河的蹤跡的呢?我也記不清了。但是,每到夏天,總有一些情節(jié)在提示我們,那兩條小溪就在身邊。應該說是洪水在提示我們,那兩條小溪一直與小城不離不棄。小城在嘉陵江邊,洪水的到來與城里的天氣關系不大。小城往往下幾天暴雨,人們都不會有什么感覺和擔心,但是在某個平靜的午后或者半夜,有消息傳來,漲水了!然后,下半城的人們都提心吊膽,隨時查看水情。有年夏天,下午陽光燦爛,我走在沉悶的大街上,忽然有人在喊,漲水了!漲水了!我循聲看去,渾黃的水正從一個僻靜的小巷子靜靜探出頭來,義無反顧地漫過來,一毫米一毫米地上升,淹沒身后的一切,然后迅速占領一塊塊低洼的街道。驚慌的店主們趕緊搬移接地的貨物,不知道水會漲多高,都把貨物從一樓搬往二樓,也有用小貨車過來拉走的。街邊隔一段就有一個露孔的下水道井蓋,平時都黑洞洞的像兩排肋骨,只見黃色的泥水從下水道咕咕上涌,直到與小巷里漫過來的水匯合,然后一起又漫向下一處低地。很快,之前擺滿攤點的地方已經(jīng)成為澤國。我知道,在這片小壩的左邊,是一個小斜坡,坡下面是一個地下副食品市場,從水位來看,那個地下室已經(jīng)被水面淹了。天又沒有下雨,這些水是從哪里來的呢?我跟上到嘉陵江邊去看洪水的人到了濱江路,往日可以行走的防洪堤早也不見了,滾滾的洪水比平日高出十多米,河道比以往寬出了近一倍,在高高筑起的濱江路上,發(fā)現(xiàn)江里的洪水在順著柳林橋下的河道向城里倒灌。原來,這就是“兩溪”的出口。柳林橋一面臨河,另一面臨街。臨街的一面差不多讓店面遮完了,如果不從臨河的橋下往上看,根本不會把窄窄的出水孔和短短的街面與橋聯(lián)系起來,這里仿佛只是小城的污水口,然而,它卻是這個小城巨大靜脈的切口。暴雨時節(jié),城里的水經(jīng)過兩溪涌出來,江里的水通過兩溪涌向城市,于是小城便在洪水里一次次接受洗禮,沖鋒舟也一次次在往日車水馬龍的街面上穿行。
我曾看到過一組洪水中的照片。柳林橋附近有一個李丹川劇團,在負一樓的茶館演出,經(jīng)常是些退休老太爺老太婆花一塊錢在里面喝茶聽戲,據(jù)說有幾個省部級、廳級領導的老父親也是??汀F長李丹是個女同志,聯(lián)合幾個川劇愛好者苦苦經(jīng)營這個茶館和劇團。然而,洪水卻會輕易涌向這個地下室,于是有攝影者便記下來李丹與同伴們在洪水中搶運戲服和響器的瞬間。有個叫熊國民的老人在齊喉渾濁臟亂的洪水中,托舉著錦繡龍袍前進……此后雖然也聽到些關于這位老人的長短議論,但我卻不妄下結論。
那么,柳林橋、金魚橋、狀元橋下的兩條著名的小溪在哪里呢?我有時特意在經(jīng)過時尋找,但是街牌兩邊都是高大的樓房,看不出來橋的影子。有時,經(jīng)過一些僻靜的小街,發(fā)現(xiàn)有一段段小橋,到欄桿邊一看,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渠從高樓的墻角邊伸向前方,這就是經(jīng)過整治的“兩溪”,雖然完全沒有溪的樣子,但看到了昔日溪流的舊跡。原來,繁華的街口、橋兩邊都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人們早就在河床上打上水泥樁修起了樓房,小溪只得從樓下的水泥樁子間經(jīng)過。在一些臨河的高樓上,可以看到狹窄的河道,兩邊居民樓的污水雜物不時進入水渠,日積月累,水渠就成了一條污水溝。上游的泥沙沖積在一起,留下經(jīng)過的種子和水草,在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在水渠中長成一片茂盛的綠島。這兩條小溪深藏在居民樓后或者水泥板下,只有在漲水的季節(jié)才有現(xiàn)身的機會,也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誰都不會把這兩條流水也腐的溪流與宋代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后來在創(chuàng)建衛(wèi)生城市的運動中,我又看到不少“兩溪”整治的照片,淤泥一車車拉走,清潔工人們定期在水渠里清掃,水渠終于潔凈了,但是也不能叫小溪了。
當年狀元們經(jīng)過的小溪早已面目全非,連聯(lián)想都想不到一塊兒去。那兩條流傳千年的小溪,也還將繼續(xù)流淌,但你卻永遠也不會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