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洪水特性,在黃河眾多支流中是唯一納入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劃治理,由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直接管理的河流。
從有史料記載的237年至1948年的1712年中,沁河下游共有117年決溢293次,淹沒縣城達18次之多,給沿岸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人民治黃以來,確定沁河的防御標準為:防御小董站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不決口,該防御標準為20年一遇。河口村水庫投入運用后,其防御標準提高為百年一遇。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沁河發(fā)生的那次大洪水作為沁河規(guī)劃治理和防洪管理的重要依據(jù)。將其流量推算為14000立方米每秒,在沁河歷史上真的會發(fā)生這么大的洪水嗎?
懷疑那場最大洪水的緣由
在舊中國,沁河沒有管理機構和實測水文資料。對于一些大的洪水,沿河百姓會以一些特殊方式做出印記以告示后人。人民治黃以后,為了便于沁河的治理與開發(fā),黃委分別于1954年6—8月和1955年4月,對沁河開展了兩次洪水調(diào)查。根據(jù)調(diào)查結(jié)果推演,確定了歷史上沁河發(fā)生的最大洪水在1482年,洪水流量為14000立方米每秒。其依據(jù)是,在陽城縣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有1482年那場洪水的碑刻記錄,尤以九女臺“成化十八年河水至此”石刻清晰可靠。
(1)九女臺留下的記憶。坐落在沁河左岸東溝河與沁河交匯處的九女臺,是一長約45.0米、寬約30.0米、高約30米的石質(zhì)高臺。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第9個女兒也就是九仙女喜歡這里的山水,經(jīng)常來這里嬉戲沐浴而得名,臺上建有九仙女祠。不知是九仙女祠的盛名,抑或是那場大洪水的原因,引來不少文人墨客在此抒懷暢飲,留下不少贊美沁河的詩篇。
在九女臺的下游,修建了一座杜河水庫。最大壩高38.0米,正常蓄水位462.0米(大沽高程),總庫容2800萬立方米。該水庫的修建,使九女臺成為一座水中孤島。在九仙女祠廟門旁迎面石壁上,“成化十八年河水至此”的字跡依然清晰,洪水題刻的高程為464.78米,水庫水位距1482年洪水位僅1.0米左右。
(2)文獻對那場特大洪水的記載。在沁河流域的許多地方志中,都對1482年的洪水有所記載?!睹鲗嶄洝返葰v史文獻中也有記述:“成化十八年八月,乙卯,河南自六月以來,雨水大作,懷慶等府宣武等衛(wèi)所坍塌城垣共一千一百八十八丈,漂流軍民有司衙門廟壇居民房屋共三十一萬四千五百九十六間,溺死軍民男婦一萬一千八百五十七,漂沒馬騾等畜十八萬四千五百六十九?!睆囊陨系挠涊d,可以肯定明成化十八年的這場洪水是歷史罕見的。
也可從《明實錄》其他記載中得到佐證。“成化十八年九月,丙午,以河南水患改派是年充軍糧十萬石于江西、浙江、湖廣、山東南直隸補納,每石加耗米一斗?!薄俺苫四晔辉?,丁巳,以水災免山西及潞州孝義等十二州縣共糧六萬八千一百九十余石,草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余束,其澤州曲沃等十六州縣衛(wèi)所糧三萬六千四百余石,草六萬七千六百余束于內(nèi)免十之七。”
1482年洪水在當?shù)厝罕娭辛鱾骱軓V。據(jù)傳該年洪水包圍九女臺長達49天,導致廟內(nèi)餓死兩個小和尚。大水過后,老和尚給小和尚塑了泥像,直到20世紀50年代泥像仍在。
(3)對那場特大洪水的疑問。洪水的重現(xiàn)期是確定一條河流防洪標準的依據(jù)。該河流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最大洪水對進行洪水推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黃委對沁河流域洪水調(diào)查后確定的如1482年、1895年、1943年和1954年幾場大洪水,其中1895年洪水在《晉城縣志》中有“清光緒二十一年丹河水漲”的記載,1943年和1954年的洪水在調(diào)查時有多人親身經(jīng)歷,洪水信息可靠。
沁河五龍口以上為山區(qū)河道,洪水特點是“來猛去速”,一般呈“單峰”或“雙峰”。一場洪水過程一般在3~5天。何況九女臺以上積水面積僅不足8000平方公里。多年來,一直在討論的1482年“大洪水”,主要依據(jù)是九女臺洪痕計算的洪峰流量。不少專家對該洪痕的指示意義在認識上存在著分歧。
為此,根據(jù)水利部安排,水利水電規(guī)劃設計總院在2002年3月對黃委報送的《沁河河口村水庫工程項目建議書勘測設計任務書》進行審查時,提出了“在已完成的勘測設計成果基礎上,按項目建議書編制及相關規(guī)程要求進行勘測設計的補充工作,重點開展水文、氣象、社經(jīng)資料的補充收集;水文基礎資料的復核、系列延長;水庫工程開發(fā)任務及規(guī)模論證;水庫淹沒實物指標調(diào)查等工作”這一要求。隨即在黃委的支持下,由河海大學水資源環(huán)境學院與黃委勘測設計規(guī)劃研究院(現(xiàn)黃河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組成專題項目組,采用古洪水分析與歷史洪水調(diào)查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1482年大洪水進行了調(diào)查論證,并相繼開展了對沁河古洪水的研究。
對那場大洪水的研究
(1)在河道內(nèi)未找到其沉積記錄。據(jù)1955年的調(diào)查資料,在潤城水文站上游的下河口村,過去日本人修的公路上有塊石碑,碑座還在,即1482年大水至此的主碑。此碑座距潤城水文站下游九女臺處有10余公里。還有民謠證明,說明1482年確實發(fā)生過一場大洪水。
課題組調(diào)查的重點布設在1482年大洪水九女臺洪痕所在點上下,從潤城至五龍口區(qū)間長達70余公里的河段內(nèi)。在對40多個古洪水沉積有利的地點選擇低階地前沿、高漫灘沉積取樣,找到了碳-14年代小于300年的次生粉沉積,未找到1482年的洪水沉積。
(2)堰塞湖造成九女臺洪痕的可能性。第一,主河床存在殘余的巨礫堆積。在九女臺下游大約5公里的梯溝口下游方向,主河床上存在一長約1公里的巨礫堆積,巨礫數(shù)量有數(shù)萬塊之多。礫石直徑在1~2米,有些甚至達到4~5米,河道形成近5米的落差。這些礫石與下游河道展寬處的礫石堆積明顯不同。此處的礫石磨圓度差,多為棱角狀,說明這些礫石并非河床推移質(zhì)床砂,是來源于附近河岸的就地堆積。從其堆積厚度看,河床中巨大礫石堆積層的平均層厚為1.5米以上,巨礫底部或縫隙中有細礫或粗砂沉積,礫石直徑多為3厘米以下,磨圓度好,是推移質(zhì)沉積。根據(jù)現(xiàn)有的河床堆積體形態(tài),現(xiàn)在河道中保留的堆積物長800~1000米,寬度為100米左右,以最小數(shù)值估計,梯溝口河道中巨礫堆積體殘留量達12萬立方米。
在溝口巨大塊石表面殘存粘貼在巨石塊垂直面上的泥石流堆積——泥沙巖塊混雜堆積物,表明溝口巨大的塊石曾經(jīng)是被泥石流堆積埋藏而且在重壓之下產(chǎn)生的粘貼。之后,泥石流崩塌,堆積的大量泥沙塊石被沖刷,使該巨大塊石再暴露出來。因此,可以肯定這里存在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泥石流崩塌過程。
第二,梯溝口殘余著崩塌堆積體。梯溝流域面積約6平方公里,地表形成大量風化碎屑物質(zhì)。溝谷狹窄,溝底深切,縱比降大,溝底存在大量崩積物,成為泥石流通道。
梯溝口的基巖為水平厚層灰?guī)r。在溝口左岸保留部分崩塌堆積的殘余,長50米,寬40米,高30米,估計體積約2萬立方米,巖塊直徑1~10米,甚至更大。經(jīng)分析與沁河主河道里分布的崩塌堆積物為同一事件形成的產(chǎn)物。
第三,堆積體發(fā)生年代。課題組在野外調(diào)查中,從堆積體中發(fā)現(xiàn)的古樹,可能有幾百年歷史,對埋在崩塌體底部的朽木進行了挖掘和采樣測年,經(jīng)檢測,與1482年發(fā)生大洪水的時間相一致。
綜上分析,1482年的洪水確實存在,且流量也有一定規(guī)模。但流量達到14000立方米每秒是不合理的,分析其原因是滑坡體形成的堰塞湖所致。
該研究成果于2003年10月就得到了黃委專家組的認可,并在沁河河口村水庫建設中得到應用。黃委規(guī)計局為該成果提供的應用證明這樣描述:“該項研究成果,結(jié)合治黃生產(chǎn)任務實際情況,解決了長期不能確定的沁河1482年洪水重現(xiàn)期及洪水來源問題。采用該項研究成果,落實了設計洪水、降低了壩高7米、減少了投資。為盡快興建沁河河口村水庫工程提供了可靠的設計洪水分析計算依據(jù)。”
十幾年過去了,該成果一直“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直到現(xiàn)在,從事沁河研究與管理的多數(shù)同仁,以及沿河從事沁河防洪指揮的地方行政領導,思想上依然一直延續(xù)著“沁河曾發(fā)生過14000立方米每秒特大洪水”這一固定概念。筆者曾參與和關注沁河下游防洪與治理多年,撰寫此文旨在提醒同仁們該重新解讀那場特大洪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