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霞 田 恬
牛牙癥(taurodontism)是一類特有的牙體畸形,是在牙齒的發(fā)育過程中,釉牙骨質界水平向正常收縮發(fā)生障礙,并且牙髓腔在垂直方向上伸展,導致髓室底和根分叉向根方移位[1]。牛牙癥在人群發(fā)病率較低,常發(fā)生于磨牙及前磨牙,Darwazeh[2]等報道高達26.7%的牛牙癥患牙存在不同程度的髓石及根管鈣化,伴隨其特殊的髓腔形態(tài)給根管治療造成很大的困難[3]。本文通過報道CBCT 影像學分析技術輔助診斷治療上頜第一磨牙牛牙癥一例,進一步說明CBCT 的應用價值。
患者,男性,67 歲。因“左上后牙咬合不適1周”前來就診。10 年前,曾于外院“牙髓治療”。既往史:自述體健。檢查:26 近中鄰合面見銀汞充填體,邊緣齲壞,無探痛,叩痛(+),松動度(-)。X 線片示:26 冠部近中高密度影像達髓腔,髓腔鈣化成線狀,根管內未見充填物影像,根管影像模糊,根尖周牙周膜間隙微增寬。見圖1。診斷:26 慢性根尖周炎(不完善牙髓治療后)。治療計劃:26 根管再治療+冠部修復。處置:26 上橡皮障,降低咬合,去舊充填物,揭頂,根管顯微鏡下見髓腔狹窄,髓室底較深,如圖2 顯示,超聲ET20 去除根管口鈣化物,探及遠頰及腭側根管口,疏通遠頰及腭側根管至15#,未及近頰根管口。玻璃離子暫封,為進一步明確根管形態(tài)及走向建議CBCT。
CBCT 橫斷面顯示,3 根管影像,MPR 重建示髓室高度增加呈長方形,髓腔鈣化變窄,髓底向根尖方向移位,牙根較短小,根管影像不清,腭側根管根尖周暗影(如圖3)。應用CBCT 輔助測量軟件(MPR)重建矢狀位牙體和髓腔長度,數(shù)據(jù)如下:髓腔垂直長度約為6.5mm,髓室頂最低點至最長根管的根尖處距離為14.8mm,髓室底至釉牙骨質界的距離為3.8mm(如圖4),即:TI=0.44?;佳涝\斷:1)重度牛牙癥;2)慢性根尖周炎;對患牙進行3D 重建明確牛牙癥(如圖5)。26 上橡皮障,去暫封,結合CBCT,明確近頰根管的走向,根管顯微鏡下使用超聲ET20 以及ET40 輔助去除近頰根管冠1/3 鈣化物,探及近頰根管口,依次使用6#、8#、10#C 銼疏通根管,電測根長:MB=20mm,DB=21mm,P=22mm。鎳鈦預備根管至F2,根管內封入Ca(OH)2糊劑,GIC 暫封。2 周后復診,患牙未訴不適。熱牙膠+iRoot 根管糊劑垂直加壓充填根管,完成根管治療。術后拍攝X 線片顯示,根管充填恰填(如圖6)。1 周后嵌體冠修復。
圖2 髓腔顯微鏡下觀
圖3 CBCT 重建橫斷面觀、冠狀面觀及矢狀面觀
圖4 CBCT 重建矢狀位觀,測量TI 相關數(shù)據(jù)
圖5 拍攝CBCT 后應用MPR 患牙3D 重建圖
圖6 術后根充片
Keith(1913)年首次提出了“牛牙癥”的概念[4],牛牙癥病因復雜,多數(shù)研究認為牛牙癥發(fā)生的直接原因是Hertwig 上皮根鞘內陷的延遲[5],此外,有報道遺傳因素以及釉質發(fā)育不全均與牛牙癥發(fā)病相關[6,7]。
本例患者髓腔內存在彌漫性鈣化,為線狀髓腔,且根管內存在不同程度的鈣化,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近頰根管鈣化較明顯,根管口難以尋及,可能與近頰根管自身細小的解剖結構有關。
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地區(qū)仍然通過傳統(tǒng)X 線檢查診斷牛牙癥,但是,許多因素如根管的變異、不同的拍片投射角度、解剖關系的重疊等都會干擾醫(yī)生的判斷能力,給牛牙癥的正確診斷和治療帶來困難。本例患者術前X 線片比較模糊,無法確診患者是否存在牛牙癥,在根管治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髓腔高大、根管口鈣化致近頰根管難以尋及時遂行CBCT拍攝,通過其后處理軟件(MPR)重建圖像進行輔助測量,符合牛牙癥診斷,另外,本例牛牙癥患牙根管伴有不同程度的鈣化,為后續(xù)探查根管、預備根管、充填根管增加了難度。借助CBCT 可以從多個角度更直觀準確的反映根管走向、鈣化的長度、位置、及變化,為鈣化根管的治療提供可靠的信息[8]。
筆者建議在根管治療過程中充分分析CBCT,結合根管顯微鏡的照明和放大功能準確定位鈣化根管口,采用超聲設備去除根管上段鈣化物,同時,配合使用小號C 銼和以及EDTA 根管凝膠疏通根管,使用可預彎的記憶型鎳鈦銼預備彎曲度較大的根管,以防止出現(xiàn)器械分離,采用熱牙膠充填技術嚴密充填根管,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望提高牛牙癥根管治療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