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東 王新苗
在1989年版的《辭?!分校半[私”還沒有獨立的詞條,在中國文化語境中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1]。關于隱私的研究絕大多數(shù)都是從法律的視角,圍繞隱私權的維護展開的,真正對隱私現(xiàn)象和隱私文化本身的研究還不是很多,而且多聚集在現(xiàn)代文化層面。何道寬[2]按照Westin的四個隱私分類分別闡述了當代中國人的隱私狀況,指出中國人看重群體隱私。可欣、姜旭[3]對隱私的歷史進行了考察和分析,認為隱私的內容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吳標兵等[4]對目前中國公眾隱私敏感度進行了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有12種敏感隱私和17種一般隱私。
隱私研究尚未觸及傳統(tǒng)文化層面的原因較多,主要還是對傳統(tǒng)文化中隱私的認識問題。何道寬[5]曾經指出國人認識上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qū):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權利和義務失衡,個體背負沉重的義務,權力不受尊重,無權力即是無隱私。因此,也就懷疑傳統(tǒng)文化中是否存在隱私。巴雷頓·摩爾[6]曾把雅典和古代中國相比,認為中國人個人權力十分弱小。從他的研究中可以讀出,他可能就是這種信念的始作俑者。如此一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便擺在人們面前:生活了兩千多年的中國人難道沒有隱私嗎?如果有隱私,那么會是以何種表現(xiàn)形式存在的,又有什么特點呢?本文專門討論18世紀中國社會中的隱私問題,因為這項研究具有兩種可行性。其一是歷史階段的可行性。18世紀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集大成時期。韓書端、羅友枝[7]認為,18世紀在中國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個時期,這種活力主要體現(xiàn)在商品化、城市化、人口和物質流動以及社會多元化方面。這些因素正是隱私產生和生長的土壤。其二是研究文本的可行性?!都t樓夢》描述了18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的真實風貌,是封建社會晚期社會生活的縮影。中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已成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化石和標本,借助該文本,會得到豐富的素材,從中發(fā)現(xiàn)對隱私的完整記錄和客觀描述。
阿爾特曼把隱私界定為“自我或群體對旁人的接觸所做的選擇性控制”[8]。該定義把隱私劃分為個體隱私和群體隱私兩個類別。本研究基于這個界定,從個體隱私和群體隱私兩個方面梳理和分析《紅樓夢》中的隱私事例。
社會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因此,個體隱私的分類也比較多。王利明[9]從表現(xiàn)形態(tài)上將個體隱私分為個人信息、個人私事、個人領域三類。
第一,個人信息?!都t樓夢》中的個人信息主要體現(xiàn)在個人的心事、財產、身體、情感等方面。王熙鳳身為賈府的管家,以權謀私,賈府里下人們每個月的月例銀子都被王熙鳳拿去放高利貸,吃利息?!爸凰@梯己利錢,一年不到,上千的銀子呢?!盵10]“歷年積聚的東西并鳳姐的體己不下七八萬金?!盵11]這些取之無道的私人錢財成為了她的財產隱私。為了維護隱私,王熙風竭盡全力瞞騙著眾人,甚至連賈璉都不知詳情。
第二,個人私事。個人私事主要是指人們在生活中產生的一些僅為自己所知的隱秘事情。在《紅樓夢》中,兩性關系方面的個人私事。兩性關系是隱私中具有代表性、私密度較高的隱私內容。賈寶玉是書中最多情的人,他每天在小姐、丫鬟中間,難免會產生特殊的情感,甚至會有身體上親密的接觸,其中一些比較私下的活動就構成了他的隱私。發(fā)生在他身上的兩性隱私事情許許多多,諸如他與襲人的云雨情,與林黛玉私看禁書,與金釧兒言語挑逗,與丫鬟碧痕洗浴戲耍,甚至與秦鐘的同性戀等都構成了賈寶玉情感世界中個人私事的隱私活動。這些活動是他最不想讓別人知道、最想隱藏起來的事情,因為一旦暴露,有百害而無一利。
第三,個人領域。在《紅樓夢》中,個人領域的隱私主要體現(xiàn)在隱蔽的身體、居所、物品等方面,身體主要指女性的身體。在寶玉與寶釵談話時,他很隨意地把寶釵比作楊貴妃,說是體豐怯熱?!皩氣O聽說,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樣,又不好怎樣,回思了一會,臉紅起來,便冷笑了兩聲,說道:‘我倒像楊妃,只是沒一個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楊國忠的!’”[12]在隋唐時期,人們對女性的審美標準是體態(tài)豐腴、雍容富貴,楊貴妃便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美女。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對女性的審美標準發(fā)生了變化,傾向于文弱清秀,甚至是一種病態(tài)的美。此時,女人很忌諱說自己肥胖。寶釵聽到寶玉把自己比作楊貴妃,立刻感到是一種羞辱,認為寶玉是在嘲諷自己體型不好,觸犯到了自己的身體隱私,因此勃然大怒。為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寶釵便反唇相譏。
個體隱私和群體隱私共存于生活之中,個體隱私是群體隱私的基礎,群體隱私是個體隱私的主要表征。群體指的是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所構成的關系密切的團體,諸如家庭、朋友等。作為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大觀園內自然也形成了許多聯(lián)系更為緊密的小群體,比主人之間、主仆之間、仆人之間。由于生活瑣事、人物背景等因素,他們的交往比與大家族內部其他成員交往更頻繁一些,所以這些小群體內部的隱私也就更多一些。主人群體指家族內部以賈姓為核心的直系或旁系的人群。共同的利益使得他們心意相連,共存共生。當王夫人把傻大姐撿來的內有裸體相片的什錦春意香袋要過來后,首先是警告傻大姐不許說出去,然后又與王熙鳳商量如何處置。這種東西在當時當?shù)乇豢醋鞔蠹?,是涉及“性命臉面”的事。王熙鳳建議平心靜氣暗暗察訪,即使找不到失主,也不能讓外人知道。因為王夫人和王熙鳳很清楚這件事的利害,所以盡量把它控制在二人范圍內,“胳膊折在袖內”[13]。這件事成了她們二人的隱私,她們也因此表現(xiàn)出了默契,達成了一致。還有一例是賈璉、賈蓉、賈珍三人的隱私。賈璉垂涎于尤二姐,想娶作二房,無奈一人難成此事。于是,他便與賈蓉、賈珍共同合謀此事。在服國孝、家孝期間,三人背著賈母、王熙鳳等人,竟然秘密地做成了這件事[14]。而這種丑事是社會和家族都不可容忍的,他們三人也知其利害,所以守口如瓶。
這種普遍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隱私類別的普遍性,一個是隱私人物的普遍性。
《紅樓夢》中的隱私事例既覆蓋和對應了Altman及王利民對隱私的分類界定,也涉及了一些中國文化中比較獨特的類別,比如情感隱私。情感隱私指對人或事物產生的不想為別人所知的態(tài)度體驗,比較典型的是人們把對異性的欣賞和喜愛藏在心底,不行于色,更不直言表述。在提到寶玉與黛玉的愛情時,書中這樣介紹:“一處長大,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卻只是心中領會,從來未曾當面說出”[15]。寶玉與黛玉均不直接表白愛情,結果造成了誤解與傷害。后來,寶玉想盡法子暗中試探黛玉,黛玉則用假情試探寶玉,二人的真心都隱藏起來?!岸际乔蠼模磁墒柽h之意。”[16]這便是基于情感隱私而產生的一種戀愛方式,也是封建社會愛情的一個縮影,至今仍存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之中。不論是對人或事物的喜愛與追求,還是對事情的刺激與反應等,總是將情感延時表達,而不是即時表達。
從隱私事例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隱私存在于不同人物身上,年齡不同,身份也不同。大觀園中的主人有隱私,仆人身上也有一些表現(xiàn)。比如大觀園的十二官中,藕官出演小生,菂官出演小旦,在戲中常做夫妻。二人日久入戲,并經常在一起,你恩我愛。當菂官死后,藕官哭得死去活來,竟然不顧園中規(guī)矩,燒紙祭禱。當寶玉發(fā)現(xiàn)后,再三追問也不當面告知,只說去問芳官便知,意味著這個秘密僅珍藏在他們三人之間[17]。仆人也是有血有肉、充滿情感和欲望的人,只要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就不可避免的具有隱私??梢酝普?,當時的隱私已經以不同的形式、內容和私密度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隱私已經成為普遍現(xiàn)象。
此處的功利性指隱私可以帶來暫時的功效和利益,在某種意義上它也是隱私的一個功能。這種功利性主要體現(xiàn)在群體隱私上。群體隱私產生于集體主義文化中,它具有很強的集體功利性。維護群體隱私就可以使個人在群體中保持和諧,友好相處,安身立命;使群體在社會中平衡穩(wěn)定,增加向心力和凝聚力。僅以大觀園的主仆群體為例,主子的很多事情由仆人完成,諸如送個東西、傳個話,甚至請個安都常常要由仆人去做。主仆信息共享,王熙鳳放高利貸的丑事平兒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在生活上主人依靠仆人,仆人則寄居在主人身上,相互依賴。
無論出于什么動機,為了什么目的,群體內的隱私切實具有功利性的特點。這種功利性可以使群體在社會中平衡穩(wěn)定,增加向心力和凝聚力。群體內成員互相依靠,在情感上交織在一起。這樣,群體內部的每一個獨立的人缺少了自己的空間,人們形成一種互依自我構元。Markus & Kitayama指出:“互依自我構元就是要把個人視作復雜社會關系中的一員,要明白個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關聯(lián)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行為。”[18]傳統(tǒng)文化使中國人形成了晚輩依賴長輩、長輩關愛晚輩、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彼此互依的關系。當今中國社會仍舊是以群體隱私為主要特征,不過形式和內容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隱私的相對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隱私內容正面和負面的相對性,一個是交際對象的相對性。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隱私的內容往往是負面的,所以經常賦予其一些消極意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些觀念也加深了這種負面性。但是,這些還不足以為隱私內容的負面性蓋棺定論??陀^地講,隱私內容本身包含一些正面、積極的特征。就個體隱私而言,許多內容都是通過努力獲取的,如財產、居所、名聲、婚姻等涉及的隱私。而且這些隱私可以為個人生活服務,愉悅心情,產生幸福感、令人向上等。就群體隱私而言,它是群體的凝固劑,共同的利益使這個群體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共發(fā)展、共存亡。隱私意識是生活的基礎,優(yōu)質的生活需要隱私。因此,隱私的內容既有負面的,也有正面,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這就是它的相對性。
隱私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它產生于人際交往之中,也會消失在人際交往之中。根據不同的交際對象,隱私或隱或現(xiàn)。對這個人是隱私,但對另外一個人可能不是隱私。熟人和生人、家人和外人、朋友和同事之間隱私就不一樣。在以群體隱私為主要特征的中國文化中,這種相對性就很突出。比如當賈珍要娶鴛鴦做姨娘時,鴛鴦心里打定主意不同意,但又不敢駁主子的面。邢夫人百般相勸,鴛鴦竟然低頭不語。連邢夫人都不解:“你這么個響快人,怎么又這樣積粘起來?”但是,事后鴛鴦卻找到平兒和襲人,將心底的話講給她們聽,傾聽她們的意見。從人際關系看,這三人從小都是親姊妹一般,在一起無話不說。心底的秘密也就不成為隱私,但對于其他人,例如邢夫人、鴛鴦的嫂子則是隱私了[19]。群體隱私產生于集體主義文化中,表面看來是一種集體無隱私狀態(tài),但是,這種集體無隱私對其他群體而言恰恰是該群體的內部隱私,也是內群體與外群體的區(qū)別。群體內部的人們可以敞開心扉,無話不說,群體內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對外部群體則敬而遠之,甚至熟視無睹。一個交際面廣、朋友多、與人和諧的人,他的個人隱私相對就較少,群體隱私較多;一個不善交際、不善言談的人,他的個人隱私就較多,群體隱私就較少。如果人際間的隱私越多,其相互關系便越趨于疏遠,交往頻率也越低;如果人際間隱私越少,關系就越加親密,交往頻率也就越高。
《紅樓夢》是一個完整記錄和描寫18世紀中國社會中一個大家族生活的文本,通過分析其中的隱私表現(xiàn)可以明確得出18世紀的中國社會中確實存在隱私的結論。而且隱私的框架、類別、內容等都已成型,成為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透過具體表現(xiàn),還看出了隱私具有普遍性、功利性和相對性三個特點。這些特點至今仍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隱私意識和觀念,并體現(xiàn)在人們隱私之中??疾?8世紀中國社會中的隱私表現(xiàn)和特點有助于對隱私有一個更為系統(tǒng)的認識,也能為當下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隱私的研究提供啟示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