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鹍
(大同煤炭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3)
狄更斯認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而在他筆下的《雙城記》中,也恰好傳遞了這樣的觀點。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原本隱藏在社會暗流中的階級矛盾陡然間浮出水面,廣大底層人民懷揣著在法國大革命前遭受到的欺凌與壓迫對貴族階級發(fā)起了激烈的反抗?!峨p城記》創(chuàng)作于1859年,記敘了在法國大革命背景下,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兩座城市環(huán)境中的故事,這也是小說名字中“雙城”的具體指向。小說塑造了一名老政治犯“馬內特醫(yī)生”,并以他的一次打抱不平展開了整體敘述,作品同時還塑造了充滿悲情色彩但才華橫溢的律師卡頓、仁愛友善的醫(yī)生女兒露西、貴族后裔達爾奈、底層婦女德發(fā)日太太等多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并以人道主義精神貫穿始終。狄更斯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既反對暴政對底層人民的殘酷壓迫,肯定了底層人民的反抗是出于“忍無可忍”的合理性行為,但同時也反對革命人民在反抗壓迫中采取的過于極端的暴力。他提出了仇恨和暴亂無法徹底化解矛盾,最終只會蒙蔽了自己的雙眼,淪為與仇人同樣面目可憎的人,認為應當用愛來化解矛盾,因此,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是充滿兩面性的[1]。
許多作者在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時,都會塑造一位自己認為的理想型人物,將自己最希望看到的人物形象和精神特質展現在這個人物身上,并通過他或她來傳遞自己的創(chuàng)作愿望。狄更斯也不例外,在《雙城記》的整個故事中,他塑造了馬內特醫(yī)生這樣一個理想形象,并希望借由馬內特醫(yī)生來傳遞自己對當時社會背景下所希望看到的人物特質。在狄更斯的人道主義精神雙面性指引下,馬內特醫(yī)生的人物特質就具備了相當典型的雙面性。他被定位為一個老年政治犯,而獲刑的原因源自于一次打抱不平——法國貴族艾弗勒蒙徳兄弟看上了一戶農家的妻子,因其反抗不從,幾乎將其全家虐殺。這樣的卑劣行徑為馬內特醫(yī)生所不齒,他懷揣著正義感替農婦一家打抱不平,向朝廷告發(fā)貴族艾弗勒蒙徳兄弟的惡行,誰知最終卻被貴族反告誣陷,被秘密關進了巴士底監(jiān)獄長達18年之久。雖為老年政治犯的身份,但顯然,狄更斯對于馬內特醫(yī)生的行為是認可的,并將他的行為認定為是正義的,他為底層人民打抱不平,正直勇敢,不畏懼強權,敢于反抗,同時這為醫(yī)生醫(yī)術精湛,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對于貧苦人民的遭遇有著深刻的憐憫和感同身受的同情,他有著知識分子的身份,有著醫(yī)生這樣較為體面的社會價值體現,以此來看,狄更斯認為理想的人應當是具備知識儲備,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心地善良,充滿正義感,敢于與惡勢力抗爭,當然這些前提是要通過自身的能力來改善個人的生存環(huán)境,努力擺脫一貧如洗的生活處境,要有一技之長,才能夠有能力去幫助他人[2]。隨著故事的發(fā)展,馬內特醫(yī)生身上還體現出了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一個最大特質,就是以徳報怨。對于同是迫害他入獄18年的艾弗勒蒙徳家族的后裔達爾奈,他不僅沒有狹隘地進行報復打擊,而且愿意敞開心扉與之交往、交流,充分了解對方內心的期盼,并大方地將自己唯一的女兒露西嫁給了達爾奈,并且在達爾奈被誣告后不遺余力地為營救他而到處奔走。這里充分地展現了馬內特醫(yī)生身上人性的光輝,他能夠放下長達18年的仇恨,用真誠的心去接納和理解一個身為自己仇人的后裔,并像照顧自己的兒子一般來照顧達爾奈,真正做到了狄更斯提出的“用愛化解仇恨”,成為了狄更斯筆下對個人人道主義最高的詮釋。同時,馬內特醫(yī)生還收留了當年被迫害的農婦一家唯一的幸存者——德發(fā)日太太,并給了她得以維持生計的工作,共同生活,相互幫助。從這里也充分體現了馬內特醫(yī)生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用實際行動進行了幫助和扶持,他的這種關懷和幫助是長期的、持續(xù)性的,具有極強的代表意義,是一種毫無血緣關系的深切的人道主義關懷。但可悲的是,最終被他幫助多年的德發(fā)日太太仍然將他唯一的女婿推上了審判臺,甚至使他差點丟掉了性命,這不得不說是他人道主義行為的一大悲慘,而這種悲劇或許源自于狄更斯筆下底層人民過激的反抗行為造成的傷害,又或許是源自于他這種“反抗不徹底”造成的妥協,在真正的革命中,不徹底的反抗以及對敵人的憐憫,最終換來的或許只有失敗和懊悔。彼時,或許狄更斯本人也在思索,革命到底應該做到怎樣的程度,才能獲得一個新的政治局面,僅僅用“愛”就能夠完全化解仇恨嗎?或許真的如同他所傳遞的主旨那樣,就能夠獲得真正的救贖呢?狄更斯將馬內特醫(yī)生作為他理想的人道主義思想化身,表達了他堅信通過寬容、善良和仁愛能夠有效地化解現實生活中各種尖銳的階級矛盾,解決下層勞動人民和上層貴族階級之間的激烈沖突,使他們能夠和諧共處。但是,也有文學家對于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傳遞出的這種理想的人道主義思想抱有懷疑,認為他這樣的思想明顯具有妥協性,對于當時英國現實主義小說極強的批判力度而言,這無疑是有所減弱的[3]。
如果說狄更斯筆下,馬內特醫(yī)生是一個理想的完整化身,那么英國律師卡頓則成為了全書的悲情代表,他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源自于對露西的愛,他愛的無私,愛的卑微,也愛的無奈。初讀小說,卡頓給人以“厭世青年”的形象體驗,他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卻對整個社會有著極強的厭惡感,他看不慣這個世界的骯臟與冷酷,更苦于自己無力改變這個世界,因此選擇了一種憤世嫉俗的冷漠,用這樣的冷漠來面對整個社會,他覺得自己活著的價值并不大,對每一天的生活也并不抱有任何期待。而這樣的冷漠在露西出現后戛然而止,他對露西產生了別樣的愛意,似乎整個世界都因此而發(fā)生了改變,人物的塑造在此時產生了反轉。他開始對生活充滿了期待,他也為了露西改掉了自己多年養(yǎng)成的陋習,當他鼓足了生活的勇氣,發(fā)現自己早已深深地愛上了露西這位改變他一生的姑娘。他的人生因為“愛”而發(fā)生了質變,這里體現出了狄更斯對于“愛具有改變一切的力量”這種精神的完美詮釋[4]。然而,卡頓的悲情人生色彩也在這一時刻達到一個小高潮,他發(fā)覺自己身染重病,將不久于人世。這從人生的時間長度上已經宣告了他無法與露西在一起,于是他將這份厚重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在露西與達爾奈結婚后,卡頓心中對達爾奈充滿了羨慕,也同時充滿了自己無法與愛人在一起長相廝守的苦痛,失落、苦痛與羨慕交雜在一起,將卡頓的悲情人生推上了又一個高潮。然而,他對露西的愛是真切且無私的,他不僅送上了自己誠摯的祝福,并且在達爾奈被人迫害后選擇了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達爾奈,將生命的最后愛意留給了露西。最終,卡頓的悲情人生達到了頂峰,也在斷頭臺上悄然逝去。對于卡頓而言,他的無私和善良都是源自于愛,準確的說是對露西單方面的愛,這種愛在自身的境遇、疾病的糾纏和深重的遺憾交雜下,最終走向了犧牲,他用生命換來了露西的幸福,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狄更斯對于“愛具有強大力量”的人道主義思想精髓[5]。無疑,他的一切行動既不存在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也不存在對貴族壓迫的反抗,他只是在有限的生命中,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愛情方式,他的悲情人生,詮釋了愛的力量可以戰(zhàn)勝一切,也將整個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推向了頂點。同時,這里體現了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又一大特點,就是愛情的無私,卡頓曾對露西說:“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做任何事”,這里就埋下了他為愛犧牲的伏筆,最終他毅然決然地走向斷頭臺,用鮮血和生命實現了自己對露西的愛情承諾,完全不求任何回報,唯一的心愿就是露西能夠時不時的想起自己,這一刻卡頓這個人物身上的人道主義光芒光輝耀眼,比起利用仇恨來迫害無辜的德發(fā)日太太,對女主角的深切愛意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也無疑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得《雙城記》的主題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增強了小說的浪漫主義色彩[6]。
《雙城記》當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太多,露西無疑是當中的典型代表,作為馬內特醫(yī)生唯一的女兒,她雖然18年未曾與父親一起生活,但是卻很好地繼承了父親馬內特醫(yī)生的善良和仁愛之心,她對身邊的所有人都抱有善意,無差別的對待任何階級的人,在她眼中,階級的差別是不存在的,無論是沒落的貴族,還是流浪的底層人民,都是平等的。她的愛心和美麗不僅溫暖了厭世青年卡頓,更將原本有著多年舊仇的家庭矛盾化解,用寬闊的心胸接納了父親的對立家族青年,與達爾奈結為夫妻,并在婚后維持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在她身上,踐行了狄更斯對于“用愛化解仇恨”的想法,這種化解仇恨的方式體現了作者崇尚人道主義的本意。并且她成功的溫暖了父親和丈夫的心靈,甚至在無形中溫暖了卡頓的人生。從總體上看,露西的女性形象是近乎完美的,她沒有不良思想,滿滿的正能量與善良,她帶給入獄多年的父親正常生活的信心,帶給放棄家族的達內爾以認同和愛情,帶給卡頓以重新振作的希望,帶給周圍每一個人接觸著如沐春風的好感,同時,她還充滿勇氣,在得知丈夫被誣告入獄后,她不惜背井離鄉(xiāng),遠赴巴黎,為丈夫奔走,體現了人道主義的為愛冒險精神[7]。最終丈夫達內爾的獲救,也是源自于深愛著露西的卡頓,用無私的方式回報給露西的愛情,這樣的結果雖然不是皆大歡喜,但是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善有善報”的人道主義思想,如果沒有露西,卡頓或許會活的長一些,但覺得人生不再有意義,生不如死。因為有了露西,雖然卡頓犧牲了生命,但至少他踐行了自己無私的愛,也回饋了露西用關愛拯救卡頓的情意,卡頓雖死卻覺得死得其所,將《雙城記》的人道主義思想實現了另一層面的跨越[8]。
狄更斯將“以德報怨”賦予了馬內特醫(yī)生,同時也將“叛逆、反抗”賦予了達爾奈,身為艾弗勒蒙徳家族的后裔,達爾奈本應繼承貴族后裔的殘暴與兇惡,但狄更斯卻給了他善解人意的性格和高大光輝的正面形象,他身為貴族卻看不慣貴族欺壓底層人民的卑劣行徑,他身為貴族后裔卻不齒于自己這樣的身份,在遇到露西后,更是為露西善良的人性所吸引,拋棄貴族身份和家業(yè)傳承,毅然決然地與露西結婚,并在露西的幫助下,以自身的善良、正直和坦率求得了馬內特醫(yī)生的原諒,與他們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隨后法國大革命爆發(fā),達爾奈得知家仆落難的消息便返回營救,實際上當時身為貴族后裔的達爾奈返回巴黎本身是十分危險的行為,群情激奮的底層革命人民很有可能對他打擊報復,但是僅僅是為了一個曾經的仆人,一個底層的人民,達爾奈依然返回巴黎,這里充分展示出了他身上的人道主義思想,這也是狄更斯創(chuàng)作中對人道主義思想的雙面性體現,他認為,雖然曾經身處的社會階級不同,但是人的感情是應當凌駕于階級矛盾之上的,不應受到階級矛盾的影響而破裂,而階級矛盾也可以個人情感為突破口,嘗試用愛化解[9]。以身犯險后達爾奈入獄,但比起個人安危,他更擔心的是馬內特醫(yī)生和露西的安危。可見在狄更斯筆下,達爾內是一個勇敢、善良、有擔當、有理想的青年形象,也從達爾內身上折射出了狄更斯對理想化狀態(tài)下貴族統治階級的期盼,他認為貴族統治階級應當是關心底層人民的,是善良的,是有擔當的。但這個形象仍然受到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雙面性的影響,他雖然有著關懷底層人民,拋開個人貴族后裔身份的優(yōu)點,但是也缺乏社會根基,顯得人物形象單薄,存在感不高,顯得作者對他的美化過于刻意,難以具有充分的說服力。尤其是在最后,他的存活建立在他人冒名頂替、買通看守、動用關系的基礎上,使得批判現實主義濃烈,但人道主義思想價值略顯蒼白[10]。
德發(fā)日太太的出現與最初馬內特醫(yī)生的一場“打抱不平”前后呼應,她具有多重身份,表面上,她是馬內特醫(yī)生舊仆人德發(fā)日先生的太太,同時她是一名社會底層命運悲慘的女性,實際上她是致力于推翻統治階級統治的革命首領,又是當初那場悲劇的唯一幸存者。她的人生因那場悲劇而轉折,本身是令人同情的,但在狄更斯筆下,她成為了眾多被仇恨蒙蔽了雙眼,而產生過激反抗行為的底層反抗者代表,她的面目變得猙獰,她的行為變得極端,她的一言一行令周圍的人不寒而栗,甚至為了報仇而捏造事實,這讓她原本的可憐和悲慘變得不那么值得同情,相反她成為了仇恨的奴隸,變得人不人鬼不鬼。她的形象,就是狄更斯極力強調的過激反抗所造成的后果,恰到好處地反映出社會底層人民在被貴族迫害下的悲慘命運,刻畫出兩個階級之間難以化解的舊仇,也表達出了對這類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11]。同時,他指出“革命人民過于極端的暴力將會帶來更大的災難?!边@也是為什么狄更斯用更多的筆墨來刻畫德發(fā)日太太被仇恨蒙蔽雙眼后的可怕變化,她也從一個悲情人物變成了一個施暴者,雖然肯定了她反抗的價值,但是卻反對她反抗的激烈程度和過激的手段,用近乎變態(tài)的受虐者心態(tài)去實施不恰當的報復,最終成為了無端的殘酷施暴,充分地印證了狄更斯對于《雙城記》創(chuàng)作人道主義思想雙面性的看法,“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應該用仁愛及人道去化解”(中國學者、作家梁實秋《英國文學史》)。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卻沒有直接描寫大革命期間的血腥與暴力,轉而通過該背景下不同人物的命運轉變來傳遞出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其中的人物大多都是豐滿的,體現了不同人物命運和身份在不同時期發(fā)生的轉變,正如那些曾經在社會底層飽受壓迫和受欺凌的人民應當奮起反抗一樣,到了革命時期,在那些曾經受虐者過激的報復行為之下,曾經的施暴者變成了受虐者,每個人的命運都隨著社會動蕩所扭曲變化,惟有“愛”和“人道”才是每個時代都呼喚的,化解仇恨的不變良藥[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