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哲,周國進,鐘聲濤,熊金華
南昌市進賢縣人民醫(yī)院骨科 (江西南昌 331700)
老年人身體功能不斷衰退,骨密度和骨強度不斷下降,較輕的外力即可造成其脊柱骨折,其中最常見的是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患者胸腰椎結構遭到破壞,且骨折可壓迫脊髓神經,損傷患者軀體支撐功能,增加下肢癱瘓風險,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1-2]。目前,臨床治療腰胸椎骨折患者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案,因保守治療患者需長期臥床休養(yǎng),可誘發(fā)諸多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故臨床多傾向于手術治療[3]。手術治療最常用的術式包括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和椎體成形術兩種,但臨床關于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尚存在爭議[4]。本研究探討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對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椎體功能恢復及并發(fā)癥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南昌市進賢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4例。試驗組男18例,女26例;年齡62~74歲,平均(67.21±2.87)歲;摔傷32例,車禍傷7例,其他傷5例;受傷部位,T1112例,T127例,L113例,L23例,L34例,L45例。對照組男16例,女28例;年齡62~75歲,平均(68.02±4.12)歲;摔傷30例,車禍傷6例,其他傷8例;受傷部位,T1110例,T128例,L112例,L22例,L35例,L4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確診為脊柱骨折;病程≤3周;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手術禁忌證患者;精神系統(tǒng)疾病患者。
對照組采用椎體成形術治療: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協(xié)助患者取俯臥位,在C型臂X線機引導下定位傷椎,調整C型臂X線機方向,至圖像中傷椎雙邊無陰影;在透視引導下,在正位椎弓根上方行皮下穿刺,將穿刺針穿至椎體中前1/3處;透視確認穿刺位置后,將調好的聚甲基丙酸甲酯骨水泥緩慢灌入骨小梁間隙,腰椎灌注量控制在3.5~4.5 ml,胸椎灌注量控制在3.0~3.5 ml,骨水泥擴散滿意后停止灌注;穿刺針停留10 min,待骨水泥硬化后拔出,局部壓迫2 min。
試驗組采用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穿刺方法同對照組,穿刺成功后,更換套管,拔出導針,用骨鉆鉆孔,建立球囊通道,置入可膨脹球囊并加壓,擴充球囊;透視觀察到椎體高度滿意后,退出球囊,用相同方法灌注骨水泥。
兩組術后均隨訪3個月。
(1)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椎體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JOA)[5]評估患者椎體功能,含主觀癥狀(9分)、臨床體征(6分)、日?;顒邮芟薅龋?4分)和膀胱功能(-6~0分),評分與腰椎功能成正比。(2)并發(fā)癥包括褥瘡、泌尿系統(tǒng)感染、肺部感染。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椎體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椎體功能均有所改善,試驗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椎體功能比較(分,x-±s)
試驗組出現(xiàn)1例肺部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7%(1/44);對照組出現(xiàn)1例褥瘡,1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2例肺部感染,6例骨水泥泄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45%(9/4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47,P=0.018)。
胸腰椎由T11~L4脊椎構成,軀干活動應力集中于活動腰椎和固定胸椎間的轉折點,肩背負重應力集中于胸腰段兩曲度的銜接點;而胸腰椎多由松質骨構成,骨皮質薄,極易受到外力損傷,同樣的外力也可造成不同的損傷;因此胸腰椎骨折情況復雜,臨床常見的有壓縮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6]。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利用影像透視技術沿椎弓根方向進針,注射骨水泥,可加強椎體強度,減輕塌陷椎體壓力,矯正胸腰椎畸形,維持椎體穩(wěn)定,避免骨折部位產生微小偏移;且骨水泥在凝固過程中放熱可致使椎體的痛覺神經末梢壞死,有效緩解疼痛[7]。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試驗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有助于促進患者椎體功能恢復,且安全性較高。雖然經皮椎體成形術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的遠期療效相當,但經皮椎體成形術中骨水泥可滲透至椎體靜脈或椎間隙、椎旁,滲透率高達54.5%,術后易引起惡性并發(fā)癥,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遠低于前者[8]。究其原因,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穿刺完成后利用球囊撐起椎體,可有效保護老年患者的病灶椎體,從而降低骨水泥灌注的滲透率,并且通過給球囊加壓調整椎體高度,不但可滿足患者的需求,也可減少術中消耗。在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術前確認造成患者疼痛的椎體,定義為疼痛責任椎體,是手術目標的主要椎體;(2)使用C型臂X線機定位時,需確保傷椎兩側無陰影,保證穿刺點和穿刺路徑的準確性;(3)球囊放置位置應位于椎體前中部,置于塌陷終板下方,可降低球囊撐破椎體終板的風險,減少椎間隙骨水泥滲透的風險;(4)緩慢擴張球囊,為避免球囊破裂,球囊壓力需≤300 psi;(5)灌注骨水泥時,手術醫(yī)師每隔數(shù)秒用橡膠手套接觸骨水泥,當骨水泥剛好不粘手套時灌注,此時骨水泥可在椎體內充分擴散,且不易向椎旁血管滲透,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對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椎體功能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