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邵 爽 姚淋尹 杜 娟 趙亞利▲
1.首都醫(yī)科大學全科醫(yī)學與繼續(xù)教育學院全科醫(yī)學與管理學系,北京 100069;2.北京市東城區(qū)王家園社區(qū)衛(wèi)生站全科醫(yī)學科,北京 100027;3.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北京 100029
嗅覺在日常生活及社會交往中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有識別氣味、增加食欲、預警危險、參與記憶等功能。嗅覺障礙是指部分或全部嗅覺功能下降或喪失,主要包含嗅覺減退、嗅覺喪失,隨年齡增長呈現(xiàn)上升趨勢[1-3]。大概有120 多種物質和200 多種疾病能引起嗅覺障礙,最常見的影響因素有年齡、性別、吸煙、頭部外傷、上呼吸道感染、鼻-鼻竇疾病、神經系統(tǒng)病變等[4-5]。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嗅覺障礙與衰老引起的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病變具有高度相關性,并早于臨床癥狀出現(xiàn),可以作為認知功能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病變的早期預警信號和敏感性識別指標[6-10]。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嗅覺障礙呈現(xiàn)增長的趨勢,在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對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會帶來精神和經濟負擔。我國嗅覺功能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僅局限于臨床探索階段,缺乏社區(qū)層面的相關報道。隨著嗅覺功能與衰老等疾病相關性研究的深入,有必要了解社區(qū)居民嗅覺功能的自評情況及對嗅覺功能和嗅覺障礙的認知情況,探索普及相關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今后在基層開展嗅覺功能預測衰老相關性疾病的可行性提供研究依據。
本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抽取北京市東城區(qū)東直門街道工體社區(qū)60 歲以上常住居民550 人,于2018 年10 月~2019 年4 月進行嗅覺功能知曉情況的調查。納入標準:年齡≥60 歲,意識清楚,能與研究人員有效溝通。所有居民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用自設問卷,由調查員對抽取的居民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①一般情況調查表: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②嗅覺功能的知曉情況調查表:嗅覺對日常生活各項功能的影響程度,嗅覺障礙及相關疾病的知曉情況等。調查問卷當場發(fā)放、當場收回,無能力者由調查人員代填。
調查前,對問卷調查人員進行嚴格培訓,統(tǒng)一調查口徑、詢問方式、問卷填寫方式;在調查現(xiàn)場對已收集的調查問卷進行核對,及時查漏補缺;數(shù)據整理階段,采用Epidata3.1 背靠背平行雙錄入數(shù)據,保證數(shù)據錄入的準確性。
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50 份,回收有效問卷406 份,有效回收率為73.8%。被調查居民最小年齡60 歲,最大年齡95 歲,平均(71.07±7.74)歲。其中女232 人(57.1%),平均年齡(70.43±7.55)歲;男174 人(42.9%),平均年齡(71.90±7.99)歲。
在406 人居民中,有頭部外傷史17 人,占4.2%;經常感冒/流感/流鼻涕89 人(21.9%);既往有鼻息肉病史11 人(2.7%);有鼻竇炎問題28 人(6.9%);有過敏性鼻炎95 人(23.4%);患有糖尿病126 人(31.0%)。自報有嗅覺障礙80 人(19.7%),其中自報嗅覺減退76 人(18.7%),嗅覺喪失4 人(1.0%)。在自報嗅覺障礙的居民中,26 人表示經常感冒/流感/流鼻涕,39 人患有鼻或鼻竇疾病,6 人有頭部外傷史。
315 人(77.6%)認為嗅覺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或重要。認為嗅覺的報警作用對日常生活有很大影響309 人(76.1%);285 人(70.1%)認為嗅覺會影響食欲;183 人(45.1%)認為嗅覺會對消化功能有影響;而僅97 人(23.8%)認為嗅覺會對視覺有影響;185 人(45.6%)認為嗅覺功能對情緒沒有影響或不清楚;259 人(63.8%)認為嗅覺功能對認知能力沒有影響或不清楚。
感冒和過敏性鼻炎對嗅覺功能有影響的居民最多,分別為351 人(86.5%)、288 人(70.9%)。其次為鼻竇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慢性萎縮性鼻炎。認為吸煙、挖鼻孔對嗅覺有影響,占比分別為34.2%和30.5%。94 人認為阿爾茨海默癥(AD)會對嗅覺有影響,88 人認為帕金森病(PD)對嗅覺有影響,92 人認為頭部外傷可影響嗅覺功能。見表1。
表1 疾病對嗅覺功能影響程度的認知情況(406 人)
290 人認為嗅覺減退屬于嗅覺障礙,306 人認為嗅覺喪失屬于嗅覺障礙,257 人認為嗅覺缺失(先天)屬于嗅覺障礙。認為嗅覺敏感、嗅覺倒錯、幻嗅屬于嗅覺障礙分別占32.8%、55.4%、50.7%。見表2。
表2 嗅覺障礙的知曉情況(406 人)
調查中僅27 人(6.7%)曾關注過嗅覺相關知識,其中20 人是通過報紙或電視廣播關注過,6 人通過網絡(含微信),1 人在陪家屬看病就診時有關注過。27 人均認為有必要獲取相關知識。379 人(93.3%)從未關注過嗅覺相關知識。其中認為有必要獲取嗅覺相關知識244 人(60.1%),認為一般52 人(12.8%),83人(20.4%)認為沒有必要獲取嗅覺相關知識。
被問及如果出現(xiàn)嗅覺減退時是否會到醫(yī)院進行專業(yè)治療,有192 人(47.3%)表示會去就診,184 人(45.3%)表示不會,30 人(7.4%)表示不知道。如果在出現(xiàn)嗅覺喪失的情況下,有290 人(71.4%)表示會接受治療,71 人(17.5%)表示不會接受治療,45 人(11.1%)表示不知道。
近年來研究顯示,嗅覺與人類的情感、情緒和記憶相關[11-12],對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嗅覺研究起步較晚,加之對公眾進行相關知識普及較少,嗅覺功能和重要性容易被人們忽視和誤解。調查中發(fā)現(xiàn),嗅覺的預警作用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居民的共識,而諸如影響食欲、消化、認知以及調節(jié)情緒等功能,一半以上的居民表示不認同或不清楚。
頭部外傷、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及鼻-鼻竇疾病是臨床上引起嗅覺障礙最主要的病因[13]。在本研究中,居民對病毒感染可影響嗅覺功能的知曉率最高,其次是鼻-鼻竇疾病,而外傷、神經系統(tǒng)病變知曉率較低。調查發(fā)現(xiàn)居民對嗅覺障礙這類疾病還比較陌生,多數(shù)人只通過字面意思進行分類,如“嗅覺減退”“嗅覺喪失”等比較易懂和常見的醫(yī)學術語時,能夠正確判斷屬于嗅覺障礙。而對于“嗅覺倒錯”“幻嗅”這類患病率較低,不常出現(xiàn)在公共視野的醫(yī)學術語,只能憑借感覺進行選擇。此外,調查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居民表示從未關注過嗅覺相關知識,部分居民表示如果患有嗅覺減退或嗅覺喪失不會到??漆t(yī)院接受治療。由此可見,我國老年人對嗅覺功能的重視程度遠低于其他慢性病。
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AD、PD、多發(fā)性硬化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往往存在嗅覺障礙[14-15]。嗅覺障礙可作為PD 的早期預警信號,且嗅覺減退程度與PD 嚴重程度成正比,而部分AD 更是以嗅覺障礙為首發(fā)癥狀[16]。嗅覺障礙在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已存在[17-19]。由此可見,嗅覺障礙可以作為PD 和AD 具有特征性的可靠體征。如能夠早期通過嗅覺測試及時發(fā)現(xiàn)并確診PD 和AD 患者,通過各種干預手段減慢疾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勢必減輕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經濟和精神負擔。本研究中,了解這些疾病會引起嗅覺障礙的社區(qū)居民僅占20%左右,不排除大部分因家屬、親友患病而知曉。與嗅覺功能相關的疾病中,社區(qū)最常見的是糖尿病。2013 年我國60 歲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發(fā)病率已超過20%[20]。本研究有部分從不來社區(qū)醫(yī)院就診者拒絕回答,前來就診者中慢病患者居多,因此調查中糖尿病患者比例較高。但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遠期發(fā)生認知障礙的比例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1-23],是否早期也會出現(xiàn)嗅覺障礙,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有必要通過基層醫(yī)療、媒體、網絡等手段普及嗅覺障礙的相關知識,引起社區(qū)居民的重視。改善可能引起嗅覺障礙的危險因素,重視嗅覺功能異常的早期發(fā)現(xiàn),在充分鑒別診斷的基礎上,積極治療,綜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