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紅河州第三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云南 個舊 661000)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需要行全麻手術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其中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在少數。氣管插管、拔管是大多數全麻必須的過程,插拔管時幾乎無例外地發(fā)生一些心血管系統(tǒng)的交感應激反應,這些應激反應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正常的病人一般無大的影響,但對合并心血管疾患的病人,則有可能引起嚴重后果,可出現心肌缺血梗死、腦血管意外、心衰等嚴重并發(fā)癥[1]。那么,如何讓患者平穩(wěn)地度過插拔管階段,盡早康復出院,就成為臨床麻醉醫(yī)生關注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小劑量泵注瑞芬太尼在全麻拔管期對拔管引發(fā)的應激反應是否有抑制減輕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本院需行全麻插管的擇期手術80例,手術時間三小時以內,均無插管困難,年齡18~70歲,ASAI-Ⅱ級,體重42~78kg,隨機分為兩組,瑞芬太尼組(R組),n=40;對照組(C組),n=40。兩組在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高血壓例術數、手術時長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麻醉方法
術前伴高血壓疾病者,口服降壓藥至手術當日晨。常規(guī)術前禁食、禁飲,患者入室建立靜脈通路,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壓、心率、SPO2,預吸氧10min后進行麻醉誘導。麻醉誘導:靜注咪達唑侖0.04mg/kg,芬太尼4μg/kg,中長鏈丙泊酚2mg/kg,維庫溴銨0.1mg/kg。待患者意識消失后面罩純氧通氣三分鐘后氣管插管,插管后接麻醉機,行間歇正壓通氣(IPPV)。呼吸參數:潮氣量8~12ml/kg,呼吸頻率12bpm,吸呼比1∶2,氣道峰值壓≤20cmH2O。術中采用全靜脈維持,靜脈連續(xù)輸注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15~20μg/kg/h,間斷每30~40min追加維庫溴銨0.04mg/kg。手術結束前5分鐘兩組均停用丙泊酚。C組同時停用瑞芬太尼;R組將瑞芬太尼泵注速率改為0.05μg/kg/min,氣管拔管后停用。拔管指征:患者意識清醒,自主呼吸頻率>12bpm,咳嗽、吞咽反射恢復,吸空氣3minSPO2≥95%,堅持舉臂>3秒。
1.3 監(jiān)測指標
分別于入室10min誘導前(T0)、術畢拔管前(T1),拔管后即時(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記錄SBP、DBP、HR、SPO2,記錄清醒時間(術畢至患者對問答能進行簡單回應的時間)、拔管時間(術畢至氣管導管拔出時間)及拔管時患者是否出現躁動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BP、DBP、HR兩組于T0、T1時點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T2、T3、T4時點對比差異顯著(P<0.05)。組內比較:SBP、DBP、HR在T0與T1時點對比,兩組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T2、T3、T4與T0時點對比,T2、T3、T4與T1時點對比,R組無顯著差異(P>0.05),而C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拔管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s)
表1 兩組病人拔管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s)
組別例數項目入室10min誘導前(T0)術畢拔管前(T1)拔管后即時(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R組40SBP(mmHg)137.1±9.4139.2±12.3145.4±11.8140.1±10.9138.7±9.8 DPB(mmHg)79.3±10.781.6±11.283.5±10.981.8±11.180.2±10.8 HR(bpm)79±9.884±8.988±9.385±9.180±9.5 SBP(mmHg)135.3±7.7140.4±11.1170.9±12.5166.2±12.3160.8±11.8 C組40DPB(mmHg)77.1±9.682.2±10.999.8±11.293.2±10.691.1±10.5 HR(bpm)78±10.285±9.3106±10.297±9.993±9.3
2.2 兩組患者清醒時間、氣管導管拔出時間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清醒時間與氣管導管拔出時間(±s,min)
表2 患者清醒時間與氣管導管拔出時間(±s,min)
組別例數患者清醒時間氣管導管拔出時間R組404.34±0.897.83±1.05 C組404.45±0.847.90±0.98
2.3 拔管時C組發(fā)生躁動、嗆咳30例(75%)顯著高于R組的4例(10%),差異顯著(P<0.05)。
瑞芬太尼為芬太尼類μ型阿片受體激動劑,在人體內一分鐘左右迅速達到血—腦平衡,在組織和血液中被迅速水解,故起效快,維持時間短,作用持續(xù)時間僅5~10分鐘。瑞芬太尼代謝不受肝、腎功能及年齡、體重、性別的影響,長時間輸注給藥或反復注射其代謝速度無變化,體內無蓄積。其可使動脈壓和心率下降20%以上,下降幅度與劑量不相關[2]。由于瑞芬太尼獨特的藥效特性,使其廣泛用于全身麻醉的維持。全身麻醉為了保證安全,氣管插管是一種常規(guī)操作。而全麻蘇醒時間,由于麻醉變淺和各種有害刺激包括切口疼痛及氣管導管、吸痰管對氣管黏膜的刺激,使患者出現心血管級應激反應及不耐管的躁動、嗆咳[3]。為此,臨床麻醉醫(yī)生進行多種方式及用藥研究,來抑制這種應激反應,以使患者平穩(wěn)安全的度過蘇醒期。有報道,TCI靶控瑞芬太尼在拔管期應用,減少了全麻拔管反應,拔管期有鎮(zhèn)靜藥和其他鎮(zhèn)痛藥的應用次數減少,不影響患者的呼吸恢復及蘇醒速度,患者更加舒適[4]。本研究嘗試在全麻手術末期不停用瑞芬太尼,僅將其泵注速率改為0.05μg/kg/min,直到完成氣管拔管。結果我們發(fā)現對照組(C組)在拔管前后出現了明顯的心血管應激反應,差異顯著(P<0.05);而瑞芬太尼組(R組)拔管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穩(wěn)定,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在拔管前SBP、DBP、HR無顯著差異(P>0.05),拔管后差異顯著(P<0.05)??赡芘c瑞芬太尼可使動脈壓和心率下降有關。C組發(fā)生躁動、嗆咳的病例明顯多于R組,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清醒時間、拔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拔管期間持續(xù)微量泵注瑞芬太尼抑制心血管應激反應是有效的,躁動、嗆咳發(fā)生率少,增加了患者的舒適性,且對患者清醒時間、拔管時間無明顯影響。由于不增加特殊操作及用藥,所以本法對醫(yī)務人員來說是方便、快捷的,對患者來說節(jié)約了藥費支出。
綜上所述,全麻拔管期持續(xù)微量泵注瑞芬太尼抑制拔管應激反應是可行的,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