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喜
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歷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是當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因此,需要深入把握二者之間內在邏輯聯系,有效利用好紅色文化,提升培育效果。
“紅色文化”,是指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過程中,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群眾在繼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特質的基礎上,并結合鮮明的時代主題與任務,在中國大地上創(chuàng)造的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的進步文化,是精神性文化與物質性文化的統(tǒng)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的內容包含以下幾方面。第一,物態(tài)文化,如紅色奮斗歷程中的人、地、事、物?!叭恕笔侵父锩⒘?、重要歷史人物等,“地”是指革命遺址、紀念碑、烈士陵園等,“事”是指紅色革命事跡,“物”是指革命歷史遺留物、烈士遺物、紅色經典等。第二,精神文化,即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優(yōu)秀精神,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等,以及優(yōu)秀的革命道德、理想信念等。第三,制度文化,即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優(yōu)秀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民主集中制、協商民主制等。第四,行為文化,即一系列體現紅色精神,反映紅色道德的行為,如學習紅色人物先進事跡、擁軍愛民,慶祝紅色節(jié)日,如學雷鋒紀念日、建黨節(jié)等[1]。
國家層面上,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民主、社會和諧是紅色文化的基本導向。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基礎,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愛國精神深刻體現了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追求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民主的價值追求,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偉大創(chuàng)業(yè)精神體現了紅色文化中追求國家富強的目標。
社會層面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始終是紅色文化中初心不改的理想社會藍圖,如三灣改編中的“官兵一致”原則,就明確規(guī)定不允許長官打罵士兵,士兵們擁有開會說話的自由,長官應當關愛士兵,尊重士兵的民主權利,尊重士兵的人格,廢除體罰肉刑,禁止惡言辱罵,反對舊的官僚主義軍閥作風,強調官兵平等;“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更是紅色文化中的早期法治制度建設體現,“黃克功案”“張子善、劉青山案”的公正處理,則是紅色文化中的具體法治實踐。
公民層面上,“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始終是紅色文化中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榜樣的不朽精神動力,雷鋒、焦裕祿等兢兢業(yè)業(yè)為人民服務的榜樣,他們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雖處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但他們的身上無不體現著熱愛祖國、敬業(yè)奉獻、誠實守信、待人友善的現代公民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紅色文化中所彰顯的各種精神以及理想信念的繼承與凝練,它提取了不同時代紅色文化中的普遍共性與核心理念,將具有時代特色的紅色文化抽象化,凝練為具有普遍代表意義的24個字三個層次的價值追求,彰顯了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先進中國人的精神追求,是對紅色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同時,它也是對具有一些歷史局限的紅色文化的時代化升華。紅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時期,其所蘊含的龐雜的、不系統(tǒng)的理念并非都能直接為當今時代所用,必須對其進行時代化改造,比如紅色文化中的暴力元素、極端革命觀念以及泛化的階級斗爭觀,都必須予以剔除。將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不合時宜的理念進行了去粗取精、優(yōu)化繼承,更有利于優(yōu)秀紅色理念的傳承與弘揚。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摸不著、看不到的,其培育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使其顯現。紅色文化中所具有的豐富而生動的榜樣人物、優(yōu)秀事跡、歷史遺址等直觀性史料,為其具體培育工作提供了豐富而有效的載體。通過對紅色遺址、遺物的直接參觀,可以有效增強人們對我們黨和國家的紅色革命史、建設史、改革史的了解與認同,知曉當今的幸福生活是來自于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犧牲與無私奉獻,從而增強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可,進一步激勵人們學習先進榜樣人物,傳揚他們的故事,傳承他們的精神,最終內化于心,感染他們以身作則,積極用行動去踐行[2]。
習近平曾說:“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fā)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盵3]保護并傳承紅色文化,有效將其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可以有力地增進大學生在培育中的認知力、認同感與踐行力。
對價值觀的準確認知是培育的第一步。大學生多數已經成年或接近成年,其價值認識、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已經有了一定的模式,對其價值觀念的要求不能僅是“只知其字而不識其義”。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可以使他們了解我們所推崇的價值觀的生成演進歷史,了解它是無數革命先烈的精神凝練,是我們黨和國家革命、建設、改革的動力源泉,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價值引領,從而在深層次上增進大學生的認知力,奠定好培育的知識基礎。
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是促進價值觀認同的有效手段,紅色文化中蘊含著革命先烈們對于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與復興的不懈追求,其豐富的榜樣人物事跡、真摯感人的愛國熱情、奮勇拼搏的革命斗志可以有效感染大學生,凈化他們的心靈、激發(fā)他們的斗志,從而增進大學生的認同感,愿意將其入腦入心[4]。
身教勝于言傳,紅色文化內容豐富,每個時期都有先進的紅色精神踐行者。紅色文化中既有革命時期不怕犧牲、奮勇抗敵的革命烈士,也有建設時期不怕艱難、白手起家、建設祖國的創(chuàng)業(yè)英雄,也有改革時期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的改革先驅,他們都是不尚空談、扎扎實實干事的行動者?!翱照務`國,實干興邦”,我們的培育目標不能是空喊口號而不行動的夸夸其談者。通過弘揚紅色文化,鼓勵學習紅色人物先進事跡,可以引導大學生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去踐行落實。
《大學》的開篇之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體現了中國古代先賢對“德”的重視。立德樹人是大學的立身之本,是對當今中國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立德”就是確立培養(yǎng)崇高的社會主義道德,“樹人”即培養(yǎng)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人才。離開立德樹人,不能履行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的任務,大學就不稱其為大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這一任務作為重點環(huán)節(jié),要利用好紅色文化中蘊含的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主要內容的革命道德,以社會主義道德引領人、感染人、塑造人。要堅持“三全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凝聚育人合力,努力把紅色文化育人工作貫穿落實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不斷完善高校育人模式,促進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制度化、體系化。著力打造出一支素質較高的專職隊伍,不斷探索完善紅色文化育人的課程與實踐體系,從而為培養(yǎng)出理想信念堅定、勇于擔當時代責任、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青年人才做好制度保障。
大學承擔著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傳授必要的歷史知識,使學生了解戰(zhàn)爭的殘酷,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不易,明白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與正確性,明白現在的美好生活來源于一代一代自強不息的中國人的頑強奮斗,這些對于培養(yǎng)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尊重真實歷史就顯得極為重要。
在這個盛產“網紅”的時代,某些人為博取關注,肆意抹黑、侮辱歷史人物,比如微博大V“作業(yè)本”就曾以“烤肉”侮辱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與救火小英雄賴寧,更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以所謂“揭秘”,肆意篡改歷史,這些無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沖擊,這就使得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著手推進傳授方式的現代化與大眾化,建設高校紅色文化網絡平臺,用真實的紅色歷史占領網絡陣地。同時,在日常教學中,要改變原先的純粹書本式教學、口號式教學,要就近選取代表性強的紅色人物、歷史遺跡、遺物、博物館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增強紅色歷史的可信度,以豐富直觀的史料感化學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盡量把晦澀抽象的標準轉化成為具體生動的可模仿對象,把先進的典型榜樣具象化,為學生們所熟知,引導學生參照身邊榜樣尋找自身不足、尋找方向,能夠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5]。
要敏于發(fā)現、敢于宣傳學生身邊的紅色榜樣典型,用切切實實貼近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感染學生,既要在學生中評比彰顯紅色精神的榜樣人物,也要在教師中間興起向榜樣學習的新風,進一步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向榜樣學習的良好風尚,在濃厚的校園文化熏陶下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于無形。同時,要克服在榜樣宣傳上的極端美化,切忌使學生認為榜樣太過高不可攀,從而導致心理上的疏遠,要全面立體化展示榜樣人物的個性特點。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狈e極的行動是檢驗培育效果的可視標準。道德品質的高低無法直接看到,必須通過個體的具體行為表現出來的。大學生在觀念上的轉變以及精神境界的提高,最終需要顯化在其實際行動上,因此,要做到知行結合,以行促知,使其既內化于心,又外化于行,著重提高學生的踐行能力。
高等院??梢猿浞掷闷渌幍貐^(qū)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課內外學習實踐平臺,積極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引導學生完成“內化—外化”的轉變。首先,可以將紅色文化引進校園,舉辦形式各異的紅色文化競賽活動,如紅色歌曲競賽、紅色經典誦讀大賽等,將娛樂性、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吸引學生積極參加;其次,可以積極引導學生走出去,鼓勵學生多走出校園,去紅色遺址參觀體驗紅色文化,用切身的直觀感受體驗紅色文化的感染力,也可以鼓勵學生參加下基層支教支邊活動,支持學生利用寒假、暑假、畢業(yè)實習或社會實踐的時間到革命老區(qū)或者落后邊遠農村地區(qū)進行支教,體驗艱苦的環(huán)境,進行憶苦思甜教育,用豐富而直觀的紅色文化實踐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與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