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靜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南京 210097)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此三人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他們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享有盛譽。在政治教育方面,蘇格拉底主張培養(yǎng)“知德兼?zhèn)涞恼螌<摇眮碇螄教煜?,柏拉圖明確提出了“哲學王”思想的一套完整教育理論。亞里士多德則與前兩者不同,他主張實行公共的教育制度。本文從“希臘三賢”所生活的歷史背景出發(fā),探究三位在政治與教育方面的不同思想,并嘗試分析其中教育思想轉變的政治原因。
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希波戰(zhàn)爭勝利后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公元前5世紀伯里克利當政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達到了全盛時期。所有官職向一切公民開放,公民輪流坐莊,有些官員憑抽簽來決定,充分體現了公民間的原始平等觀念。雅典民主制發(fā)展到公元前4世紀后期開始逐漸走向極端。鄉(xiāng)村農民原本是公民的主要部分,但他們開始不愿意為了一點津貼去城里參加公民大會了,此時,城邦內沒有經濟出路的無產公民開始利用自己的公民特權在政治上投機,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上充斥著一些不務正業(yè)的人。加之希波戰(zhàn)爭正式結束之后,雅典逐漸成為國際性城邦,這種民主制更加不能適應城邦的發(fā)展。
蘇格拉底正是出生在希波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時刻,在伯里克利的盛世時期成長,但也見證了民主制暴露弊端并逐漸走向極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蘇格拉底深刻感受到了希臘社會發(fā)展的內在矛盾。由于蘇格拉底一生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關于他的思想大多是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載中找尋的。蘇格拉底批評伯里克利不懂得道德是政治的資本,將雅典公民培植得驕縱、怠惰和狂野。他認為這是社會危機產生的根源。[1]他抨擊雅典的領導人素質低劣,人人都能夠通過抽簽來獲得官職,使得政府里充斥著雜七雜八的人們,他們“從來未考慮過管理政務”。[2]這些人所作出的決議顯然缺乏充分的合理性,是一種民主權利的濫用。他抨擊政客利用民主制度操弄政權,也反對貴族寡頭政治。他的理想是賢人統治,不是像波斯帝國那樣的專制皇帝,而是由德才兼?zhèn)涞馁t人執(zhí)掌權力并以法治邦。因此,蘇格拉底極力主張培養(yǎng)和鼓勵真正有才干和熟悉政務的人去從事政治,也就是“專家治國”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教育思想。
在蘇格拉底看來,政治是技藝和知識,它需要自然稟賦,更需要請教和學習。他認為,政治家應當是訓練有素的知徳兼?zhèn)涞膶<摇K澷p治國齊家之才,并指出政治家本身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尤其要學習美德方面的知識。他認為所有希望從事政治行業(yè)的人與已經從政的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必要的業(yè)務。如果統治者沒有掌握國家事務知識,那么就不可能對國家或自己有好處。蘇格拉底的這種政治專業(yè)化和知識化的理念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柏拉圖。
公元前431年,以雅典為首和以斯巴達為首的兩個聯盟之間爆發(fā)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結束了雅典的經典時代,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而柏拉圖就是在這一戰(zhàn)爭期間出生的。他出生于雅典奴隸主貴族家庭,起初他打算繼承家族傳統而從政,但當時的雅典乃至整個希臘城邦已經不可挽回地衰落了。他在成長過程中見證了雅典被斯巴達打敗,見證了雅典民主政體走向結束而被寡頭政治取代,見證了傀儡政府“三十僭主”的殘暴統治。雖然他們在統治八個月后被卷土重來的民主派所擊敗,斯巴達不得不與民主派建立了和平條約重建雅典的民主政體。然而,恢復后的雅典民主制已經變了質?!叭灾鳌睂μK格拉底恨之入骨卻不敢殺他,而雅典民主派卻以絕對公平的陪審團和真正的民主程序判處了蘇格拉底死刑,這使得柏拉圖對當時政體徹底失望。于是他開始四處游學,將興趣轉向哲學研究和教育活動并付諸實踐,創(chuàng)辦了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的、以培養(yǎng)貴族子弟成為上層統治者為目的的高等學校,又稱“阿卡德米學園”。
受蘇格拉底的影響,柏拉圖把希臘城邦危機的根源歸結為缺乏有德行、有能力的統治者,因此,他秉承和發(fā)展了蘇格拉底政治專業(yè)化和知識化的理論,明確提出哲學家應該成為統治者或統治者成為哲學家,哲學王的統治是克服希臘政治危機和建立理想制度的根本出路,[3]也就是“哲學王”思想。柏拉圖在《國家篇》中討論了四種不完善的國家政體:榮譽政體善惡混雜,統治者單純勇敢而無智慧;寡頭政體富人掌權,統治者利欲熏心唯利是圖;民主政體機會平等,但民眾有意見而無知識,無法正確做出判斷;僭主政體獨裁者當政,暴力專制充滿恐怖。他認為最好的政治形式是貴族政體,由理智和哲學王管理。由此,柏拉圖提出了他所認為的理想國。[4]他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為治國者、武士、生產者三類,他們各司其職。治國者依靠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輔助治國,用忠誠和勇敢保衛(wèi)國家安全;生產者則負責提供物質生活資料。[5]按照柏拉圖的理論,哲學構成國家的基礎,哲學家應該掌握國家統治權,因而如何培養(yǎng)哲學家便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柏拉圖認為,教育是實現理想國、培養(yǎng)統治者的根本手段。因此,他在學園中以培養(yǎng)未來哲學家為首要任務。學園也很重視各類學術研究和教學,是因為柏拉圖把這些學科看作哲學家靈魂上升過程中的臺階。例如數學知識,柏拉圖認為數學能激勵人們上升到最高理性認識,對培養(yǎng)哲學家具有重要作用。柏拉圖畢生經營學園,目的就是辦成“哲學王”思想的直接陣地。學園里的一切活動、一切學科的學習和研究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理想,希望培養(yǎng)出的未來哲學家能在將來的政治現實中實現理想。因此,從根本上講,柏拉圖學園這種精英教育的目的是政治性的。學園不僅是培訓統治者的基地,還為希臘世界已經獲得政治權力的政治家們提供實際指導。
亞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與馬其頓相鄰的一個希臘殖民地——斯塔基拉。他在成年之際遷居雅典,被送到柏拉圖學園學習,此后二十年間他一直住在學園跟隨老師柏拉圖學習,直至柏拉圖去世兩年后離開。后受馬其頓國王的聘請成為了亞歷山大的老師,并創(chuàng)辦了呂克昂學園。亞歷山大去世后,亞里士多德受到了雅典人的指控,不得不逃亡避難。
他在論著《政治學》中指出,假如忽視了教育問題,一個城邦的政體將會遭受破壞。他把教育與國家政治聯系起來,這一點是受柏拉圖影響,同時也影響了他的學生亞歷山大。他發(fā)展了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認為統治國家的權力不能交給只會玩弄聰明的政客或詭辯家,而應當由有聰明才智之士擔任。但要指出的是,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思想又有所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國家中都有十分富有、十分貧窮和居于中間這三種成分的階級,他討論了這些不同階級公民的質量和數量在不同比例下所適合的不同政治體制,并從“中庸”出發(fā),提出了他的理想之國。他認為,“一個城邦應該盡可能由平等和相同的人們組成,而這種人一般就是中產階級”。[6]這個階級是一個國家中最安穩(wěn)的,他們既不覬覦別人的東西也不被別人覬覦,不謀害別人也不遭別人謀害。因此,亞里士多德指出,最好的政治社會就是中產階級的公民組成的,由占人口多數而又相對穩(wěn)定的中產階級來治理國家,而不是極少數具有聰明才智的“哲學王”。他指出,城邦應當實行以中產階級為基礎的共和政體,由中產階級執(zhí)掌政權。他反對柏拉圖對公民教育所做的絕對劃分,不認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一經區(qū)別便終身有別,除了極少數大大超出常人的人。因此他主張實行公共教育,使全體公民接受教育,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年齡決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青年時是被統治者,老年時擔任統治者。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雖然在學園里接受了“哲學王”思想教育,也在理論上承認君王制和賢人制是好的政體,但他從現實考慮,可行的只能是民主政體。
他主張將教育納入城邦法制軌道中,設立統一的教育制度,每個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要使全體公民接受公共教育。他特別關注對兒童和婦女的教育,因為“孩子們長大成人后便是城邦的公民,而婦女占城邦自由人口的半數?!盵6]他主張必須按照政體的宗旨和精神來實行公民教育,即教育為城邦政治服務,但同時他也沒有忽略教育對個人發(fā)展的作用。為國家培養(yǎng)良好的、有教養(yǎng)的公民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也不是最高目的。城邦對公民普遍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保障城邦的幸福。
通過對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政治思想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蘇格拉底之所以提出“專家治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雅典民主制逐漸暴露出的弊端影響,因此主張培養(yǎng)“知徳兼?zhèn)涞膶<摇眮碇螄教煜?。在蘇格拉底經民主程序審議而被判死刑之后,他的學生柏拉圖對當時政治徹底失望,明確提出了“哲學王”思想。亞里士多德在分析現實的基礎上,發(fā)展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政治知識化和專業(yè)化,主張由中產階級執(zhí)政,實行包含兒童和婦女的面向全體公民的公共教育,并將教育納入城邦法治的軌道。至此,古希臘教育思想可以說基本上完成了從“精英教育”的“公共教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