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華 周翔宇 文 一博 編 ○老樹昏鴉 繪
在人類發(fā)展進程中,飲食被賦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識、思維和心理狀態(tài)。它結(jié)合且融入了歷史性、地理性、文學性、藝術(shù)性,以及充滿科學的精神財富。面條文化是隨著面條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文化現(xiàn)象。它是圍繞面條的起源、發(fā)展、制作、消費所產(chǎn)生的物質(zhì)、精神、技能、習俗、心理、行為等現(xiàn)象的總和。面條的發(fā)明標志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面條文化是中華餐飲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上古時期就有炎鞭百草,稷教稼穡,出現(xiàn)了華夏第一餅——堯王餅。后來有“煮餅”“湯餅”“冷淘”,由此而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面條文化。當小麥制粉技術(shù)在兩漢時期有了長足進步后,隨之而來的便是面食品種激增的局面。后來的饅頭、餅、面條、包子、餃子等面食主要品種的初期形態(tài),在這一時期都競相出現(xiàn)了,面粉的發(fā)酵技術(shù)也隨之發(fā)明。其中,面條堪稱是歷史悠久的“國食”的典型代表,東漢時稱為“煮餅”“水溲餅”“索餅”等。
早期的面條有片狀、條狀的。片狀的面條是將面團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魏、晉、南北朝時期,面條的種類增多,著名的有《齊民要術(shù)》中收錄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將筷子般粗的面條壓成“韭葉”形狀;“馎饦”則是極薄的“滑美殊?!钡拿嫫?。隋、唐、五代時期,面條的品種更多,有一種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面,風味獨特,詩圣杜甫十分欣賞,將其稱為“經(jīng)齒冷于雪”;還有一種面條,韌勁足,有“濕面條可以系鞋帶”的說法,被稱為“健康七妙”之一。宋元時期,“掛面”出現(xiàn)了,如南宋臨安市面上就有豬羊庵生面及多種素面出售。明清時期,面條的花色更為繁多,如清代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收錄了“五香面”“八珍面”。這兩種面條分別將五種和八種動植物原料的細末摻進面中,堪稱面條中的上品?!墩Z林》記有“魏文帝與何晏熱湯餅,則是其物出于漢魏之間也”。
面條的發(fā)展也折射出中國飲食文化具有的豐富內(nèi)涵與文化精髓,不同的朝代均有對面條的記載。
從古至今涉及面條的詩詞有很多。例如,《夜航船》:“魏作湯餅,晉作不托?!薄夺屆枳C補》:“索餅疑即水引餅?!薄洱R民要術(shù)》記有“水引餅”的做法:“細絹篩面,以成調(diào)肉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揉搓令薄如韭葉,逐沸煮?!碧K東坡有《賀人生子》:“甚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璋出?!笨梢?,面條在古代就是一種受人贊美的食品?!短茣す獾撍隆份d有宮廷到冬月要造“湯餅”,夏月“冷淘”,“冷淘”就是將面條煮熟后過冷水再吃,與今北方人的“過水面”相同。唐代的敦煌文獻還記有“須面”,當時敦煌的一戶人家將“須面”用作婚俗中的聘禮?!绊毭妗保褪俏覀兘裉焖f的掛面。至宋代,面條的品種發(fā)展更為迅速,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等資料中記載的品種就多達三四十種。
元代,《飲膳正要》載有“掛面”“春盤面”“山藥面”“羊皮面”“秀禿麻面”等 20 余種面條。明代又出現(xiàn)了技藝高超的“抻面”。清代,據(jù)傳在乾隆年間出現(xiàn)的“伊府面”最有討論的意義?!耙粮妗笔且环N油炸過的雞蛋面,即把雞蛋面先煮熟,然后油炸,再儲藏起來,食用時下水一煮即可,其色澤金黃,面條爽滑,可佐以不同配料,是世界上最早的速食面。
由于我國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加工方法、風味調(diào)配、面條寬度、水分含量等不同,形成的面條品種繁多。
依據(jù)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將面條分為刀削面、手搟面、拉面等;食品加工方法的改進也增加了油炸加工、微波加工、熱加工等不同加工方法的面品,這些面統(tǒng)稱為方便面,分為油炸面和非油炸面;以儲藏溫度劃分,面條可以分為常溫面、冷藏面和冷凍面等;根據(jù)寬度的不同,可將面條分為 1.0mm、1.5mm、2.0mm、3.0mm、6.0mm 五個品種,其中寬度為1.0mm 的面條稱為龍須面或銀絲面,寬度為 1.5mm 的稱為細面,寬度為 2.0mm的稱為小闊面,寬度為 3.0mm 的稱為闊面,寬度為 6.0mm 的稱為特闊面;根據(jù)水分含量差異,可將面條分為干掛面、半干面、鮮濕面;根據(jù)花色品種差異,面條有雞蛋面、海帶面、牛奶面、綠豆面、蕎麥面等。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地域也根據(jù)加工方法、湯汁特色等形成具有典型地方風味的知名面條,而各種面條的來歷也折射出中國的一種生活與文化的底蘊。其中被譽為我國六大名面的分別是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醬面、廣東伊府面、河南魚焙面、四川擔擔面和蘭州牛肉面。
山西刀削面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因此也成了山西的代稱。刀削面全憑刀削,由此 得名。刀削面的刀是有講究的,普通的菜刀無法削出漂亮的面葉,制作刀削面需要專門的刀,這是一種特制的弧形削刀,用這種刀削出的面葉,中間厚兩邊薄,形似柳葉。山西刀削面口感上佳,滑而不黏,軟而不稀,面葉勁道有力,受到廣泛好評。
老北京的炸醬 面有 百吃 不厭 的美譽。炸醬面講究吃鍋挑,熱熱的,汁湯顯得膩乎,配上小碗肉丁干炸醬,肥肉丁,瘦肉丁,上面倒熗蔥花,特別香。
廣東伊府面簡稱“伊面”,既可以湯煮,亦可作干炒。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雞蛋液,經(jīng)沸水煮后用 冷水沖涼、烘干,再用油炸,令其成半成品。因制法獨特,可適合不同煮法,伊府面成為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色面點。韌而不死、不會成糊糊,是伊府面的最大特色。
河南魚焙面,即鯉魚焙面。鯉魚焙面是“糖醋軟熘魚焙面”的簡稱,是開封當?shù)匾坏乐麄鹘y(tǒng)菜肴,也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糖醋軟熘魚焙面是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糖醋熘魚”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氨好妗奔毴绨l(fā)絲,蓬松酥脆。魚焙面甜中透酸,酸中微咸;起初面用水煮食,后來不斷改進,過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吸汁后,配菜肴同食,故稱“焙面”。
四川擔擔面是成都的著名小吃,相傳已經(jīng)有上百年歷史。當年挑擔擔面的扁擔一頭是煤球爐子,上面放一口銅鍋。銅鍋隔為兩格,一格煮面,一格燉雞;另一頭裝的是碗筷、調(diào)料和洗碗的水桶。賣面的小販挑著扁擔,晃晃悠悠地沿街游走,邊走邊吆喝,“擔擔面”就這樣產(chǎn)生了。
蘭州牛肉面又稱為蘭州拉面,屬于湯面一類,不是面條加牛肉片,而是面條加牛肉湯。其最大秘密在于湯,所謂清湯并非開水混鹽,而是幾十種佐料與牛肉原湯配制而成。蘭州拉面的特點是湯汁麻、辣、香,而且咸味較重。
賦予文化內(nèi)涵的面有“長壽面”“康樂面”“柳葉面”等,品種名稱具有祝福性和象征性,實質(zhì)是把“人之常情”“世間常理”物化在面條中。面條寓意是“長壽”,由此,中國人每逢生辰設(shè)宴,最后必吃面條。古時吃長壽面象征祝福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面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性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吃長壽面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有傳黃帝于冬至當日得道成仙,此后的每個冬至都以吃長壽面代表敬老,所以長壽面又稱為“冬至面”。
在正月初五財神生日這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為財神賀壽,又稱為“吃財神飯”。傳說財神誤把面條當作串錢的繩子,就會給賀壽人很多錢串在面條上,故又稱為“吃錢串子”。農(nóng)歷二月二“龍?zhí)ь^”祈盼風調(diào)雨順吃龍須面;娶媳婦、喬遷新居要吃打鹵面,有湯有面有滋有味;孕婦在產(chǎn)期吃的面稱為“福面”;結(jié)婚時送予女方的面稱為“喜面”;以面線相贈親友則稱為“太平面”;老弱及病者吃的面稱為“健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