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利, 李亞娥
(1. 陜西省咸陽市中心醫(yī)院 產科, 陜西 咸陽, 712000;2. 陜西省榆林市星元醫(yī)院 婦科, 陜西 榆林, 719000)
尿潴留是指尿液排出障礙并滯留在膀胱,由疾病、外傷、手術或麻醉因素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1]。尿潴留可引起產婦膀胱過度充盈和下腹脹滿不適,影響子宮正常收縮,引起泌尿系統(tǒng)感染,嚴重時可導致子宮大出血和膀胱破裂,不利于產后康復[2]。本研究探討早期盆底功能訓練聯(lián)合康復治療儀預防產后尿潴留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130例產婦。納入標準: ① 陰道分娩; ② 年齡20~40歲; ③ 產婦和家屬對本研究方法、目的及流程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性疾病、精神神經性疾病等; ②產前合并泌尿系統(tǒng)感染者; ③ 聽說讀寫、交流能力不佳,難以有效配合研究者。130例產婦年齡20~38歲,平均(27.35±3.78)歲; 分娩孕周37~42周,平均(39.56±2.08)周; 會陰無損傷者33例,會陰側切52例,會陰Ⅰ度裂傷31例, Ⅱ度裂傷14例; 第一產程時間327~542 min, 平均(417.52±85.23) min, 第二產程時間34~62 min, 平均(45.83± 10.05) min; 初產婦106例,經產婦24例。采用簡單隨機數表法將130例納入產婦分為對照組(n=65)與觀察組(n=65), 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方法開展研究,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組產婦均由同組產科護理團隊給予常規(guī)產科護理。對照組產后給予常規(guī)預防尿潴留治療,內容包括指導產婦產后及時進食、充分飲用溫水,講解產后及時排空膀胱對預防尿潴留和泌尿系感染的重要性,鼓勵產婦產后2 h內按時排尿,同時結合心理療法、音樂療法、聽流水聲等誘導產婦排尿。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早期盆底功能訓練聯(lián)合康復治療儀預防尿潴留,內容包括: ① 盆底功能訓練方法。指導產婦取平臥位,頭部下墊軟綿枕,雙腿屈曲,全身放松做深呼吸,呼吸保持深而緩的節(jié)奏,吸氣同時依次緩慢收縮肛門、會陰和陰道,但要避免大腿和臀部收縮,收縮過程4~5 s(以孕婦耐受為宜),呼氣時緩慢放松,整個過程持續(xù)6~8 s。如此反復收縮練習,直至產婦熟練掌握訓練方法。每次訓練10~15 min, 每小時2次。② 康復治療儀。儀器選用產后寶TZ- CH 188康復治療儀,脈沖頻率833.0 Hz, 脈沖寬度0.4 ms, 將2塊均勻涂抹耦合劑的電極片分別置于骶尾部與臍恥之間,固定帶固定后點擊“產后促排尿”治療項目,建議治療強度5檔, 15~20 min/次,根據產婦實際耐受情況酌情調整。結束后鼓勵、誘導產婦排尿。
收集2組產婦一般資料,包括年齡、分娩孕周、會陰損傷情況、產程時間和分娩史等; 記錄2組產婦產后首次排尿時間和膀胱殘余尿量。首次排尿時間: 產后至首次排尿間隔時間。膀胱殘余尿量: 采用膀胱B型超聲檢查并評估殘余尿量。產后尿潴留診斷標準: 產后6~8 h內不能自主排尿或不能有效排空膀胱,殘余尿量>100 mL。比較2組產婦尿潴留發(fā)生情況。
2組產婦年齡、分娩孕周、會陰損傷情況、第一和第二產程時間、分娩史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產婦臨床資料比較
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早于對照組,膀胱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僅出現1例尿潴留,而對照組出現8例尿潴留, 2組尿潴留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婦產后排尿情況和尿潴留發(fā)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正常情況下,產婦產后4~6 h內即可自行排尿,若產后6~8 h內仍未順暢自主排尿,膀胱脹滿和下腹不適感明顯,基本可確診為產后尿潴留[3]。產后尿潴留的發(fā)生原因復雜,分娩損傷、產程時間過長、腹壓下降、會陰側切、藥物作用、心理環(huán)境因素等均可導致產后尿潴留[4-5]。多因素Logistic研究[6]顯示,手轉胎頭、產鉗助產、無痛分娩以及產程延長是產后尿潴留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產后積極預防是減少尿潴留發(fā)生的重要手段,產科常規(guī)監(jiān)護治療包括產后及時進食、充分飲水、健康教育,并可結合心理、音樂療法等,對產婦自主排尿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7-8]。盆底功能訓練最早由法國Kegel醫(yī)生于20世紀40年代提出,用于治療張力性尿失禁,后逐漸應用于預防及治療盆底肌松弛,具有方法簡單、安全可行、效果明顯等優(yōu)點[9]。產后康復治療儀是近些年逐漸推廣的尿潴留防治手段,治療原理是將內置不同能量模塊的脈沖波投射到深層組織,刺激支配肌肉神經,幫助產婦順利排尿[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首次排尿時間、膀胱殘余尿量分別為(230.54±62.78) min、(57.48±15.36) mL,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287.43±78.53) min、(88.75±23.50) mL, 觀察組僅出現1例尿潴留,而對照組出現8例,觀察組產后尿潴留發(fā)生率顯著較低,與報道[11]相吻合,說明產后積極開展盆底功能訓練和康復治療儀治療,對促進產婦產后順利排尿、降低尿潴留發(fā)生率效果顯著。產后“一對一”指導產婦開展盆底功能訓練,正確、有節(jié)奏性地訓練收縮盆底肌,有助于促進盆底肌張力恢復和增加收縮能力,恢復盆底肌的控尿功能[12]。研究[13-14]指出產后盆底肌功能訓練能有效收縮肛周肌肉、陰道和尿道口,加速陰部淋巴液和血液循環(huán),增強膀胱放射性刺激和收縮逼尿肌,實現自主排尿。聯(lián)合康復治療儀能刺激盆底肌支配神經,促進盆底肌肉和膀胱逼尿肌節(jié)律性運動,促進產后排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