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廈門召開。它是我國空間科學領域唯一的將本領域各分支學科組織到一起進行集中交流的全國性學術大會。此次會議以“發(fā)展空間科學,建設航天強國”為主題,圍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空間科學衛(wèi)星工程的熱點前沿、未來規(guī)劃、最新成果開展交流,并通過學術論文交流架起空間科學各分支學科之間、技術與產業(yè)之間、應用與服務之間的橋梁,促進各學科深度交叉融合。
林西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當前國家發(fā)展進入新時代,載人航天工程也將在2022年前后建成“天宮”空間站,并發(fā)射共軌飛行的巡天望遠鏡。中國的空間站大系統將為空間科學與應用提供26個機柜空間,讓科學家們擁有最好的空間科學研究平臺。載人航天工程還構建了開放的項目申報機制,將在空間站運營階段吸引大家開展更為廣泛而深入的科學研究,從而充分發(fā)揮空間站“國家太空實驗室"作用,為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全面發(fā)展,為實現強國夢貢獻重要力量。
陳善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自“神舟一號”以來,載人航天工程組織實施了涵蓋多個領域的約一百余個空間科學和應用項目,驗證了一大批新型技術,并在部分前沿科學領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領先的豐碩成果?,F階段,中國載人航天已全面進入空間站時代。中國空間站規(guī)模適度,有較強擴展能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在空間應用方面,有望取得若干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發(fā)現和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
黃江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小天體探測項目技術負責人):小天體探測是空間探索的前沿、熱點,同時也是高門檻的深空探測任務,其難點主要來自于小天體具有微引力、不確定性以及未知的環(huán)境,它們的形狀、成分與結構等性質難以通過地面觀測獲得。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進行論證工作,擬完成近地小行星伴飛、附著、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近距離繞飛。小行星探測器除了將攜帶先進的儀器獲取科學探測數據外,還將采用高效電推進等先進技術,并具備高度自主導航、智能操控功能來應對未來任務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盧方軍(慧眼衛(wèi)星系統有效載荷總設計師):“慧眼”衛(wèi)星發(fā)現,黑洞和中子星附近的物質發(fā)出的高能X射線存在強度的準周期變化,這是以前所有的天文望遠鏡都沒有看到的。“慧眼”衛(wèi)星開啟了研究黑洞和中子星系統(高能X射線強度快速變化特性)的新窗口,使得人類可以研究非??拷诙椿蛑凶有堑奈镔|的運動和輻射過程。
【短消息】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滬舉辦
11月5日—10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00多家企業(yè)赴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fā)表題為《開放合作 命運與共》的主旨演講。本屆進博會上,航天兩大集團簽約訂單都較上屆有所增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24家企業(yè)簽訂29個項目,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成交項目20余項。
中國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 計劃于2020年發(fā)射
10月1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次公開了中國火星探測器照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近日表示,中國將于明年發(fā)射火星探測器,并計劃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2021年)之前降落在火星。
中國高分16米數據正式向全球開放
在11月4日—9日于澳大利亞堪培拉舉行的地球觀測組織2019年會議周開幕式上,中國國家航天局推出了“中國國家航天局高分衛(wèi)星16米數據共享服務平臺(CNSA-GEO平臺)”,發(fā)布了相關數據政策,宣布正式將中國高分16米數據對外開放共享。本次開放共享的數據,來自2013年和2018年發(fā)射的高分一號和高分六號對地觀測衛(wèi)星。
戚發(fā)軔院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2019年10月21日—25日,國際宇航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辦。因美方沒有及時發(fā)放簽證,中方代表團集體缺席。但中國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fā)軔榮獲了本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