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了生態(tài)的重要性,面對目前急迫而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尋找理論依據研究根源也迫在眉睫。在這一背景下,學者提出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個概念,試圖為生態(tài)危機尋根探底。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從人出發(fā),以人為中心,按人的需要或利益來思考人與對象關系的立場。與此對應的,非人類中心主義則是一種生物平等理念。有些現代的生態(tài)倫理學者認為,人類中心主義是生態(tài)破壞的源泉,是人們無止境的需求與欲望導致生態(tài)失衡,倡導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發(fā)展。但是這種看法站得住腳嗎?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本文將從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定義、發(fā)展歷程、與生態(tài)破壞的因果關系、兩者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四個方面進行淺談。
關鍵詞: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tài)倫理
一、何謂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
首先,要明確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是什么:它的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一切以人為尺度,為人的利益服務,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fā)。再者,要了解人類中心主義的三個大致發(fā)展過程。
(一)宇宙人類中心主義
這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最初歷史形態(tài),其核心論點就是主張人類在空間方位的意義上是宇宙的中心。在西方,這種古代的宇宙人類中心主義是寄生于以古羅馬天文學家托勒密為代表的“地球中心論”之上的。既然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類又棲息于地球之上,那么人類也就自然處于宇宙的中心位置。
(二)神學人類中心主義
這是在歐洲中世紀,由基督教提出的。這種神學人類中心主義作為基督教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神學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不僅在空間方位的意義上位于宇宙的中心,而且也在“目的”的意義上處于宇宙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說,人類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目的。例如,果樹之所以結果,就是為了使人類有果子吃;軟木樹的生長,也只是為了使人類能將它作為水瓶的塞子。
(三)生態(tài)人類中心主義
進入20世紀以后,人類中心主義又發(fā)生了一次歷史性的轉向,誕生了生態(tài)人類中心主義。生態(tài)人類中心主義是在20世紀特別是當代以來生態(tài)危機日趨嚴重的情況下人類重審人與自然關系的結果。之所以說生態(tài)人類中心主義是一次歷史性的轉向,就是因為它不再是像古代的和中世紀的人類中心主義那樣超自然主義的世界觀,而是一種處理人與自然、人類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的一種倫理價值原則,其核心論點就是主張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將人類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人類的利益應成為人類處理自身與外部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的根本價值尺度。
非人類中心主義,簡而言之,就是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不再將人視為中心,不再將人視為高貴的物種,認為生物都是平等的。
二、兩者對人與自然的看法
在談及人類中心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時,先要引用一下西方學者諾頓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分類。他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分為“強化的人類中心主義”與“弱化的人類中心主義”。怎么理解?通俗來講,“強化的人類中心主義”就可以看作是被生態(tài)學家所批判的那種為了人的需求不顧一切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觀念,即把自然事物作為滿足人的一切需要的工具,自然界也就變成了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倉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類沙文主義。
而“弱化的人類中心主義”是基于理性的意愿。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不但承認自然具有人類需要的價值,而且還認為自然具有轉換價值。什么是轉換價值?簡單來講,就比如種樹的人以前只在乎樹木的經濟價值,亂砍亂伐,結果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生態(tài)問題,在反思自我中,人們認識到樹木不僅僅只有經濟價值,還有生態(tài)價值,這就是具有了轉換價值。
而非人類中心主義者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看法是,人不能為了自己的需要去破壞環(huán)境,人與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與其他生物是同在一個整體內的平等生物。
三、人類中心主義真的是生態(tài)破壞的根源嗎?
筆者認為,將人類中心主義當成是生態(tài)破壞根源的人,往往是將“強化的人類中心主義”擴大為整個人類中心主義的內涵。但是當人們著眼于諾頓提出的另一個“弱化的人類中心主義”,就會明白人類盡管依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行活動,但是這些活動是理性的,也就是說人類為了自己長久的利益,會選擇合理的保護自然,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從這個角度看,難道還可以說人類中心主義是破壞生態(tài)的根源嗎?這是第一個質疑。
第二個質疑是,傳統的看法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對生態(tài)的破壞性在于它的“利己主義”,即人類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把自然當成工具,去犧牲自然環(huán)境。但是,“利己主義”存在于人類中心主義中嗎?我們必須再回顧一次,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是以人類為中心,為了人類的利益作為所有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破壞環(huán)境,損害人類利益,這樣的錯誤怎么可以歸在人類中心主義,或者說,生態(tài)人類中心主義的頭上呢?(在此本文不討論前兩種人類中心主義,因為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主要在當代出現。)
那么什么才是破壞生態(tài)的根源呢?通常當人們講到“利己主義”時,是與“個人主義”聯系在一起的。在出現生態(tài)問題之前,人們根本沒有“用人類中心主義進行實踐”的觀念,人們往往是以個人主義或者集體主義(如國家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等)對大自然資源進行粗暴的掠奪以完成自身的發(fā)展,將個別人或者個別群體的行為,歸為整個人類的行為,這是以偏概全了。由此看出,生態(tài)破壞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利益主體的個人主義(或者集體主義)造成的。在這個觀點的基礎上,人們可以反駁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至于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其他更加站不住腳的缺陷,下文會有所涉及。
四、人類中心主義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首先,筆者從三點來論證它的合理性。第一,以自我為中心是人類物種得以延續(xù)下去的原因,“為我”的利己性是物種的自然性;第二,人類中心主義體現了人的價值與創(chuàng)造力,人類有“以自我為中心”的認識,是人類價值實現的一大跨越;第三,合乎主題的,也是筆者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作用。上文已經提到了,造成生態(tài)破壞的根源是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這也就是說,人類中心主義不僅不是根源,反而為解決生態(tài)破壞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要求人類站在同一個利益下,為共同利益進行生產活動?;谶@一點,用人類中心主義,才能拯救人類。
至于它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傳統看法的“強化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就是人的欲望導致生態(tài)破壞,這一點筆者并不同意,因為筆者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并不是它的概念;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參見葉平先生的看法:人類中心主義只關心人類及其環(huán)境,而不顧其他生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是一種傳統的倫理學。
其次,人類中心主義只把自然看成人類的資源,講究利用的合理不合理。而實質上自然不僅是人類的資源,也是一切生命體的資源。
最后,人類中心主義是不科學的,其倫理也是人類主觀的,即以人類利益為基礎的倫理。人類應該擴展人與自然倫理關系的人類范圍,站在更大范圍的自然的立場(包括人類在內)考慮人類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中的行為原則。
五、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基于個人觀點,筆者并不贊同非人類中心主義。盡管在保護生態(tài),倡導物種平等的角度,它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可以促使人類更清醒的認識自己及其不足,并重新反思、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且有些觀點可以為補充人類中心主義所用。
但是從理論上來講,它是站不住腳的。這點我們可以從韓東屏先生的文章中得到啟示。韓東屏認為,首先關于物種的平等是矛盾的,人與人之間尚且存在不平等,更何況是人與其他物種之間。同時,對所有物種都滿懷同情地對待,把所有動植物都視為人的同胞,這樣才是有道德的嗎?但是,如果人連植物、細菌、病毒都不傷害,人還能生存嗎?其次,利己主義有合理的,即利己又利人的利己主義,和不合理的,即損人以利己的利己主義,只有后者才是錯誤的,而前者非但無錯,還是市場經濟社會的主要行為方式。再次,何不能將自然資源竭澤而漁?因為人類還要盡可能延續(xù)下去,為何要保護環(huán)境維系生態(tài)系統?因為它是人賴以生存的條件。也就是說,并非為了人類利益——人類中心主義,就達不到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最后,也是它自相矛盾的最為突出的一點,它們都帶有很強的人的價值取向。各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環(huán)境倫理理論時常露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尾巴——人的價值偏好。當各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huán)境倫理理論差不多都把道德關懷從人向人之外的擴大,看作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有效途徑時,其言下之意不就是在說,對其它存在物的道德關懷,是對人有好處的事嗎?這不就是帶有追求人類共同利益的色彩嗎?不就是與人類中心理論重合了嗎?這樣的矛盾,非人類中心主義無法解釋。
六、結論
湯因比關于人類歷史有兩個主要過渡時期的思想。第一過渡時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生至人類中心主義的形成,表示人類在生物學方面的提升獲得成功?,F在人類面臨第二個過渡時期,即“向新意識的過渡”。它以人的新意識的產生為特征,這種新意識就是生態(tài)意識或環(huán)境意識,即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追求人類持續(xù)發(fā)展作為社會價值目標。人類以這種新的價值觀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開始摒棄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黑色文明”,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為特征的“綠色文明”。這其中,筆者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將繼續(xù)發(fā)揮其偉大的作用,將引導人類社會堅定而又必須的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這里要強調,這個人類中心主義,不是傳統批判的為人類需求而破壞環(huán)境的人類中心主義,而是適應了時代發(fā)展變化,為謀求人類共同利益,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類中心主義。
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關注腳下的土地,那是沒有未來的。過去人們高喊“要金山銀山”,如今現實要求人們“還要青山綠水”。將全人類看作一個民族,我們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余謀昌.走出人類中心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7):8-14,47.
[2]葉平.“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tài)倫理[J].哲學研究,1995(1):68-73.
[3]W.H.默迪,章建剛.一種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J].哲學譯叢,1999(2):12-18,26.
[5]汪信硯.人類中心主義與當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也為人類中心主義辯護[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12):14-18.
作者簡介:鄭銀琪(1999—),女,漢族,湖北麻城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