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 遼寧省撫順市中醫(yī)院 , 遼寧 撫順 113006 )
針對骨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疾病等一系列會導致患者髖關節(jié)變形及疼痛的骨關節(jié)疾病,臨床上主要給予全髖置換術進行,全髖置換術是一種新型技術,可以應用于病人后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治療髖關節(jié)疾病,但是該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對患者髖關節(jié)也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腫脹疼痛現象[1],引起廣大醫(yī)護人員的重視和關注。因此,為提高護理效果,在患者接受手術后,會將圍術期護理干預方法應用于患者護理過程中,可以有效改善晚期髖關節(jié)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對于患者預后恢復十分有效,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月-2019年1月間本院收治的全髖置換術老年患者100例,隨機分為2組,各50例。對照組24例女性,26例男性;年齡40-70歲,平均(64.27±5.43)歲。觀察組23例女性,27例男性;年齡41-72歲,平均(64.26±5.44)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過對比,P>0.05。
2 方法:對照組為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為圍術期護理干預。(1)術前護理:①病情評估。因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機體呈退化狀態(tài),對手術的耐受性也不似其他年齡層,再加上老年患者多多少少都伴隨著一定的慢性病,術后的手術創(chuàng)傷很可能使得病情再次惡化或加重,進而導致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脅,手術也以失敗告終,因此不能盲目進行手術。針對此類問題,首先護理人員應耐心詢問患者的適應證、禁忌證和既往病史,并給予患者全面身體檢查,對患者的手術耐受性進行正確預判。若有必要的話,可以根據患者合并的慢性疾病轉至相關科室,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再給予手術治療,以起到提高手術安全性能和順利完成手術的積極意義[2]。②心理指導。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為其評估心理狀態(tài)。首先和患者主動溝通和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心理訴求,緩解患者緊張、不知所措的心理,充分給予患者鼓勵,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同時在患者入院當天,向患者講解該疾病發(fā)病機制、治療手段,護理方法及手術時的注意事項,便于提高患者對疾病和護理的認知程度,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和患者講解在之前手術成功且術后康復理想的案例,有助于起到使患者無負擔進行手術和之后的護理,提高患者配合度,并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3]。③術前準備工作。在術前給予患者胸部X線片、心電圖、血尿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基本檢查,并準備好在手術期間可能需要用上的手術用具或急救藥品等。(2)術中護理:護理人院在患者進入手術室期間需全程陪同,時刻注意患者意識是否清醒,呼吸正常與否,患者的體位是否在正確位置上。針對傷勢較重者,護理人員應協助麻醉師及時給予麻醉工作;在手術期間,配合醫(yī)生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時刻監(jiān)測,若是出現意外或異常情況,盡早通知醫(yī)生,同時配合醫(y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工作。(3)術后護理:保持病房環(huán)境干凈整潔,給予患者一個安靜舒適的護理環(huán)境,同時在換藥和飲食等方面同樣也不能忽視,護理人員每天詳細記錄護理情況,出現異常,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并查明和分析原因,之后立刻告知主治醫(yī)生,給予患者針對性處理。①鎮(zhèn)痛護理。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在接受手術之后,該手術可能會導致患者手術部位產生疼痛,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可以遵循醫(yī)生的叮囑幫助患者使用超前鎮(zhèn)痛的方法為患者鎮(zhèn)痛,在手術的24小時前給予止痛藥,提高疼痛的最低刺激量。手術結束后,選擇非甾體抗炎藥物及局部冷療法和自控靜脈鎮(zhèn)痛泵,同時會以患者VAS評分(即視覺模擬評分法)作為依據,如果是有必要的情況下,會聯合其他藥物用藥[4]。②防止深靜脈血栓護理。隨時關注患者局部皮膚的狀態(tài)、溫度、顏色、淺靜脈充盈和肢體腫脹程度情況,在術后的6小時可以開始進行踝泵練習,每隔1-2小時即可。這樣可以加速下肢血液循環(huán),防止形成血栓,術后1天就可以遵循醫(yī)生囑咐為患者進行預防和護理。③康復護理。護理人員依據患者的病情狀況,在48小時后主動幫助或輔助患者進行閉鏈屈伸膝練習,在手術后的4天開始使用CPM(關節(jié)恢復器)練習。對于一些恢復較快的患者,可以指導他們進行踝關節(jié)運動;術后第1天,觀察患者的狀況,幫助患者下床走動,慢慢開始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及本體、步態(tài)感覺訓練。
4 觀察指標:VAS評分以視覺模擬評分量表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價,10分為總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讓患者對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工作期間表現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非常滿意>80分、比較滿意60-79分、不滿意<60分;同時記錄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6 結果
6.1 2組VAS評分對比:護理前,對照組VAS評分為(5.28±0.39)分,觀察組為(5.27±0.37)分,差異不明顯;護理后,對照組VAS評分為(4.23±0.25)分,觀察組為(2.61±0.14)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6.2 2組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n=50)
6.3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0%(7/50),觀察組為2.0%(1/50),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全髖置換術的主要目的即通過了解患者關節(jié)疼痛情況,幫助患者關節(jié)功能得以恢復。因此,術后須給予護理措施來促使患者的好轉。在臨床實際護理操作時,增強圍術期護理干預的應用,術前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評估了解,術中時刻陪伴患者,術后及時鎮(zhèn)痛,督促患者盡快開始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有利于患者早日下床走動,相應的護理,也可以減輕患者不適感,同時也可以有效控制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5],手術效果也相對顯著。研究結果表示,觀察組VAS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總而言之,將圍術期護理干預應用于全髖置換術老年患者的臨床效果理想,安全系數高,且使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有效抑制,護理滿意度也有所改善,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