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世東,張宗森,朱翠霞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200)
下肢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由于骨部結構具有較多血管組織,因此,下肢發(fā)生骨折多伴有隱匿性血管損傷,但由于這種損傷較為隱匿,且屬于不典型癥狀,因此臨床誤診及漏診現象時有發(fā)生,影響治療方案制定,不利于治療效果[1],且具有較高截肢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因此,早期對下肢骨折的診斷中明確隱匿性血管損傷對于制定治療方案,加快患者恢復進場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該研究以2018 年3月—2019 年3 月為研究段, 主要分析多排螺旋CT 血管成像在診斷下肢骨折后伴發(fā)隱匿性血管損傷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院治療下肢骨折后伴發(fā)隱匿性血管損傷的患者中選取86 例進行研究, 研究對象中男性58 例,女性28 例;年齡46~67 歲,平均年齡(56.15±3.14)歲;其中,下肢骨折、關節(jié)脫位分別為80 例、6 例。 納入標準:(1)患者血管損傷均不明顯;(2)入院后即采用多排螺旋CT 血管成像輔助診斷;(3)均行手術治療,且術中證實患者均存在血管損傷。
(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給予其踝關節(jié)處墊小枕,以抬高下肢,保持其于上身處于同一水平面;(2)固定患者雙下肢,囑咐患者進行多排螺旋CT 檢查期間注意事項,如禁止下肢亂動,以提高患者配合度;(3)于患者肘靜脈注射碘海醇對比劑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20103635)100 mL:35 g,劑量100 mL,注射速度4 mL/s;(4)設置多排螺旋CT 設備參數,電流250 mA,電壓120 kV,間距2.5 mm,掃描層厚為5 mm;(5)使用多排螺旋CT 從患者腹部開始向下掃描,至足底為止,期間,移動掃描床速度為35.0 mm/s;(6)調整重建參數,間距0.60 mm,掃描層厚0.60 mm;(7)分別采用容積再現、去骨算法分析重建后的骨三維圖像、VR 血管圖像,并使用密度投影(最大)分析骨折部位各個血管的狀況,多平面重建血管內腔并進行觀察;(8) 由經驗豐富的醫(yī)生觀察患者CT 影像結果, 包括下肢患側股動脈、髂外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脛腓干、腓動脈及腘動脈,以明確患者大腿、小腿及膝蓋周圍血管損傷情況。
通過觀察多排螺旋CT 影像檢查結果, 以手術證實結果為金標準, 對多排螺旋CT 檢查結果中大腿血管損傷、小腿血管損傷、膝關節(jié)處血管損傷進行分析,并與金標準比較,以評估多排螺旋CT 檢查的檢出率。檢出率=檢出例數/金標準例數×100%。
該研究使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相關數據,(±s)、[n(%)]分別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以t、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證實86 例患者全部存在血管損傷情況,其中大腿血管損傷39 例,小腿血管損傷40 例,膝關節(jié)處血管損傷為7 例。 術前采用多排螺旋CT 檢查,其結果顯示,86 例患者中有81 例骨折部位存在血管損傷,且大腿血管損傷36 例,小腿血管損傷38 例,膝關節(jié)處血管損傷為6 例。 多排螺旋CT 檢查的準確度、敏感度及特異度均與金標準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情見表1。
表1 多排螺旋CT 檢查情況
下肢骨折主要是指下肢部位的骨質遭受到外界暴力,如車禍、摔倒等,導致骨質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中斷,進而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如無法行走、疼痛等,該類型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主要包括大腿段骨折(股骨)、小腿段骨折(脛骨),以及膝關節(jié)部位的髕骨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 臨床治療下肢骨折多采用手術方式,因此,對于前期診斷具有較高要求,診斷結果直接影響醫(yī)生所采用的手術治療方式。 目前,臨床診斷下肢骨折多以X 線片為輔助診斷工具, 但由于下肢骨折多會造成骨周圍血管受損,若血管損傷具有明顯癥狀,則有助于醫(yī)生制定相應診斷方案,但多數患者骨折后血管受損癥狀為隱匿狀態(tài),通過X 線片不易發(fā)現,漏診、誤診率較高,給治療增加難度,且不利于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導致臨床截肢率增高,該患者造成嚴重損傷。 由此可見,在早期診斷中使用準確性較高的檢查方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
除了X 線片輔助診斷方式外, 多排螺旋CT 檢查也是臨床診斷下肢骨折常用輔助方式之一。 多排螺旋CT 具有無創(chuàng)傷、掃描廣、現象迅速、準確性高等優(yōu)點,其通過多層掃描方式對患者骨折情況進行觀察,能顯示患肢的血管影像,對血管腔內的線樣充盈缺損及弧形充盈缺損情況進行成像, 通過相應掃描參數協助,以優(yōu)化掃描方案。 多排螺旋CT 能將患者血管情況全部顯示,包括主動脈及側肢循環(huán)血管情況,同時,多排螺旋CT 檢查能通過計算機重建三維圖像, 從不同角度顯示患肢血管情況, 反應各角度觀察下血管的情況,以確定血管受損情況,為確診提供科學參考依據,提升治療方案正確性[3-5]。 該研究主要分析患者下肢骨折后伴發(fā)隱匿性血管損傷的診斷中, 多排螺旋CT 血管成像的診斷效果,隨機選取86 例患者進行分析,86例患者最終均經手術進行治療,手術進一步明確其均存在隱匿性血管損傷情況,較手術結果與之前的多排螺旋CT 檢查結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86 例患者中有80 例被檢出存在隱匿性血管損傷,其中大腿血管損傷36 例,小腿血管損傷38 例,膝關節(jié)處血管損傷為6例,最終檢出率為93.02%,與金標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下肢骨折后伴發(fā)隱匿性血管損傷中多排螺旋CT 血管成像的應用效果顯著,其成像快速、準確、簡便,能有效發(fā)現骨折部位血管損傷情況,是臨床確診的重要依據之一,應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