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治,吳敏芳
(1.昆明醫(yī)科大學附屬曲靖醫(yī)院,云南曲靖 655000;2.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中心,云南曲靖 655000)
下肢靜脈血栓主要是指靜脈血液在患者的下肢靜脈血管中凝結而導致的疾病,是骨折術后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類型,其復發(fā)率相對較高,同時有較高的致殘以及致死率,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身體康復[1]。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其中與血栓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等情況緊密相連,容易被患者忽略而導致錯過最佳治療的時機,進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2]。 血漿D-二聚體是一種具有特異性的降解產(chǎn)物,主要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經(jīng)過纖溶酶的溶解之后所形成的,是對人體進行血栓檢測的主要指標,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3]。 在對人體是否形成血栓的檢測過程中采用血漿D-二聚體具有快捷以及簡便的特征。 因此在該次研究中,以2017 年1—12 月為研究段, 通過對血漿D-二聚體的檢測從而對下肢靜脈血栓的情況進行早期診斷,從而探討其在下肢靜脈血栓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進行下肢靜脈血栓治療的40 例患者作為該次的研究組,選取同時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 研究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3~69 歲,平均年齡(38.5±2.1)歲,病程3 h~15 年,平均病程(5.3±2.6)年,其中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6例,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10 例,長期臥床的患者4例,無其他明顯誘因的患者20 例。 對照組中男24 名,女16 名,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38.1±1.9)歲。 兩組患者的性別、 年齡以及病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該次研究,該項研究同時獲得該院倫理委員會的準許。
下肢靜脈血栓的判定標準:主要通過采用下肢順行性靜脈造影等的影像學特點來判定血栓的形成情況,主要包含以下情況:(1)由于造影劑而導致阻塞的情況, 脈內(nèi)存在固定缺損的情況;(2) 靜脈主干不顯影,完全由側支進行轉流;(3)造影劑在正常充盈的靜脈當中突然中斷,而在血栓的近側又會存在顯影的情況出現(xiàn),兩者被未阻塞的靜脈段分離,并在其周圍有側支出現(xiàn);(4)在對小腿靜脈進行反復造影的過程中,同一部位的同一支靜脈始終未存在顯影的情況。
同時在兩組患者空腹的情況下采集其靜脈血1.8mL, 經(jīng)過離心處理后取得待檢測的血小板以及血漿等。 利用免疫比濁法, 采用型號為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ALP TOP700 的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分別對兩組人員的血漿進行檢測, 試劑盒為配套試劑,該操作由同一組技術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說明進行操作,血漿D-二聚體的正常測定值為小于500 μg/L。
記錄兩組人員血漿D-二聚體的檢測結果并比較。
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進行分析, 其中計數(shù)進行χ2、[n(%)]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s)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血漿D-二聚體的檢測結果[(±s),μg/L]
表1 比較兩組血漿D-二聚體的檢測結果[(±s),μg/L]
組別血漿D-二聚體t 值 P 值研究組(n=40)對照組(n=40)4 010.1±1 749.3 236.4±55.8 21.037 <0.05
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下肢靜脈血栓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血栓類疾病,主要是由于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中的凝結而導致[4]。 根據(jù)有關學者的研究證實,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靜脈壁的受損以及靜脈血流過緩等。 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是導致血栓形成的基礎性因素,高凝狀態(tài)先天性的原因主要為血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栓抑制劑的相對缺乏,纖維蛋白溶解情況的異常等[5-6]。 高凝狀態(tài)后天性的原因主要為雌激素的長期使用、休克、外傷、腫瘤以及手術等。 靜脈壁受損的情況主要包含感染性的損傷、機械以及化學損傷等,感染性的損傷主要是由于化膿性血栓靜脈炎而導致,在靜脈損傷類型中較為少見; 機械性的損傷主要由于靜脈的局部性挫傷而導致;化學性損傷則是由于具有強力滲透功能的溶液以及注射至靜脈內(nèi)的刺激性溶液而導致的損傷,如具有高滲透性的葡萄糖溶液、有機碘溶液以及抗生素類溶液等;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血流過緩的情況較多,如久坐、臥床以及長時間的制動等都有可能導致血流過緩情況的出現(xiàn),血流過緩是在下肢靜脈血栓中較為普遍的一種血栓類型[7]。 下肢靜脈血栓主要的臨床特征為局部存在較為明顯的疼痛感,一側的肢體突然出現(xiàn)腫脹的情況,在行走的過程中疼痛感較為強烈。
D-二聚體是一種經(jīng)過纖維蛋白水解之后的降解產(chǎn)物,若有繼發(fā)性纖溶情況的出現(xiàn),機體血漿中的含量則會迅速升高,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可以將其作為判定血栓形成的主要標志[8]。 在該次研究中經(jīng)過對下肢靜脈血栓患者與健康者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的比較顯示: 研究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采用血漿D-二聚體能夠用以對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判定。對于疑似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通過對血漿D-二聚體含量的檢測,從而能夠對患者的病情做出盡早的判定以便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 當患者存在下肢靜脈血栓的情況時, 其機體內(nèi)的凝血-纖溶系統(tǒng)則會有異常情況出現(xiàn),從而導致其血液一直處于高凝的狀態(tài)[9]。D-二聚體具備一定的特異性,是一種交聯(lián)纖維蛋白原單體中的一種降解類產(chǎn)物, 通過對患者體內(nèi)的D-二聚體進行檢測以及分析,從而有助于為主治醫(yī)師提供準確的判定進而能夠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利于患者的身體恢復[10]。在有關學者的研究中顯示,疑似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對其血漿內(nèi)D-二聚體的檢測顯示無異常,由此可見患者未有下肢靜脈血栓的情況出現(xiàn),因此不需要再進行其他檢測,減輕患者經(jīng)濟壓力的同時能夠減輕患者由于檢測而帶來的身體痛苦。 若在對患者血漿中的D-二聚體含量進行檢測過程中該結果完全超過正常水平,則該患者應進行其他的輔助檢查,方便確診。 由于導致血漿內(nèi)D-二聚體含量較高的原因相對較多,疑似靜脈血栓、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以及動脈血栓等的形成,因此其水平較高的情況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出現(xiàn)下肢靜脈血栓轉變的情況,還應進行下一步的檢測之后才能做出準確的判定。 此外,在循證醫(yī)學的研究中顯示, 在對患者進行血漿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過程中,應同時考慮患者實際的臨床表現(xiàn)情況,以便增加對下肢靜脈血栓準確性以及敏感性的判定。 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膿毒血癥、骨折、嚴重感染以及惡性腫瘤等均能在一定情況下導致患者血漿內(nèi)的D-二聚體水平出現(xiàn)升高, 因此對于采用D-二聚體對下肢靜脈血栓患者進行判定的敏感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因此,對患者進行檢查的過程中應依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同時可以輔助下肢靜脈造影以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聯(lián)合檢測,進而有效的提升對患者檢測的準確率。 對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在進行溶栓治療的過程中,應對患者血漿內(nèi)的D-二聚體進行不定時的檢測,依據(jù)檢測的結果對治療過程中使用的藥物進行正確選擇,進而促進治療效果的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 對于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采用D-二聚體檢測的方式,能夠顯著提升對血栓情況的判定效果,其治療的診斷性顯著提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利于在臨床治療中應用以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