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四平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吉林四平 136000)
糖尿病這一代謝性疾病在臨床中存在較高的發(fā)病率,導致該病發(fā)生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機體胰島素分泌存在缺陷,該病的主要臨床特征為高血糖。 糖尿病的發(fā)生會破壞患者機體的糖代謝功能、蛋白質代謝功能,同時會出現(xiàn)水、電解質紊亂情況,并且能夠不同程度的影響患者的各個器官。 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屬于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其存在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對患者生命健康的威脅較大。 因此,為提高糖尿病足治愈率, 除了對糖尿病足患者進行有效治療以外,還需要積極探究全面的護理干預方法。遂該文以2018年2 月—2019 年6 月為研究段,主要探究在糖尿病足臨床護理中運用不同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
選取于該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98 例, 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49 例。 兩組男女人數(shù)之比分別為25:24、28:21;兩組平均年齡分別為(68.87±10.25)歲、(65.34±10.10)歲。影響組間比較的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予以比較。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2.1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 糖尿病足患者應當進行足部和小腿運動,如下蹲、甩腿及提跟等,每日訓練時間為30~60 min,促進肢端靜脈循環(huán),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速度加速。 避免對患部產生壓迫,使局部受壓時間減少,必要的情況下通過支被架對患者進行治療。 受動脈供血不足的影響,容易導致潰瘍情況發(fā)生,因此應當協(xié)助患者進行患肢運動練習,以加速患肢血液循環(huán)。 例如,將患側肢體抬高,做小腿屈伸、踝關節(jié)旋轉和背屈運動,必要的情況下穿彈力襪或使用彈力繃帶,從而使靜脈血液回流速度加快。
1.2.2 飲食護理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將會對糖尿病足的感染控制和創(chuàng)口愈合產生影響,也會對糖尿病的治療產生影響,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增加能量的攝入,特別是蛋白質,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患者實現(xiàn)合理飲食,攝入充足的營養(yǎng),促進機體抵抗力顯著增強。 護理人員需要將合理飲食的重要作用告知患者,對疾病控制和飲食之間的密切關系進行充分明確。 囑患者加強飲食控制和身體鍛煉,將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起來,從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1.2.3 糖尿病足的局部治療和護理 對局部潰瘍傷口進行切開引流,并給予換藥、清創(chuàng)治療。 分期分批的清除壞死組織,首先清除遠端的壞死組織,再清除近端壞死組織,后清除死骨;完全控制炎癥,健康組織和壞死組織形成明顯的分界后再實施徹底清除。 換藥之前首先運用高錳酸鉀稀釋液進行20 min 的浸泡, 將3%的雙氧水注射入創(chuàng)面中, 使用生理鹽水環(huán)形沖洗傷口,清洗至傷口清潔,再給予患者聚維酮碘膏、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等填塞傷口治療。
1.2.4 健康宣教 在護理糖尿病足患者過程中,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早期糖尿病足患者沒有痛感和癢感,因此容易忽略該病的發(fā)生,然而會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產生嚴重影響,護理人員應當將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進行合理制定,囑患者積極預防糖尿病足潰瘍的發(fā)生,每日對鞋子和雙足進行檢查,使足部時刻保持滋潤清潔狀態(tài),同時告訴患者不要使用熱水泡腳, 切勿赤足穿鞋或赤腳走路,如果有局部皮膚異常情況發(fā)生,需要立即報告醫(yī)生給予妥善處理。
1.2.5 心理護理干預 糖尿病足患者會出現(xiàn)跛行、潰瘍及疼痛癥狀,嚴重者會受壞疽的影響需要進行截肢處理,因此會使患者出現(xiàn)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各種不良情緒產生,如恐慌、不安、焦慮、失望、悲觀等,喪失治療信心。 此時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密切觀察,加強與患者的積極溝通和交流,將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各種不良情緒的原因找出,并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 促進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有效緩解。 此外,加強對患者社會支持的重視度,囑患者家屬給予患者一定的關心和愛護,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使患者提高治療信心,積極配合各項診療和護理工作,從而促進疾病迅速恢復。
比較兩組護理效果、 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水平改善情況。
消除患者癥狀,基本愈合患者的創(chuàng)傷部位,顯著提高肢端末梢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時為顯效;明顯減輕患者癥狀,創(chuàng)傷愈合超過40.00%時為有效;沒有改善患者癥狀、愈合傷口時為無效。
運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 表示方法為[n(%)]和(±s)、檢驗方法為χ2和t,用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對比臨床護理效果
見表2。
表2 對比血糖水平情況[(±s),mmol/L]
表2 對比血糖水平情況[(±s),mmol/L]
檢查指標 觀察組(n=49)對照組(n=49)t 值 P 值空腹血糖護理前護理后餐后2 h 血糖護理前護理后11.51±2.47 5.84±1.35 11.44±1.47 7.45±1.15 2.481 12.364>0.05<0.05 14.31±1.84 7.84±1.94 14.23±1.03 10.94±1.62 1.151 13.018>0.05<0.05
糖尿病足的發(fā)生和感染、神經病變、外周血管病變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 因足或下肢組織被破壞,導致糖尿病足這一病變發(fā)生,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該并發(fā)癥存在較高的致殘率,對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因此積極探究有效的護理方法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對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比較關注,同時需要輔助醫(yī)師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等,然而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不能獲得理想的護理效果。 對于綜合護理干預模式來說,其發(fā)展來源于常規(guī)護理,該護理模式能夠從患者的角度出發(fā),對相關問題進行有效分析,能夠做到以患者為中心。 通過對患者實施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等,能夠促進患者充分認識自身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強疾病治療的信心,從而在治療過程中對各種護理活動積極配合, 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健康,能夠將和諧、溫馨的就醫(yī)環(huán)境提供給患者,從而促進患者疾病迅速恢復。
該文通過探究在糖尿病足臨床護理中運用不同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數(shù)據顯示,護理效果方面,觀察組(91.84%)較對照組(73.47%)高,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方法的運用能夠促進護理效果有效提高,該研究結果和燕長花學者研究的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4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9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結果一致;干預前,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 (5.84±1.35)mmol/L、 餐后2h血糖水平(7.84±1.94)mmol/L 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方法的運用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足臨床護理中運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后,除了能夠提高護理效果以外,還可以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應當將該護理方法在臨床中積極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