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鈞鈺,李 玲
“Publish or Perish(不出版即滅亡)”一直是科研人員的學術信條,已滲透到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剛剛進入研究領域,面對發(fā)表論文的壓力,迫切希望提高出版能力與素養(yǎng)。學術出版素養(yǎng)(Scholarly Publishing Literacy)是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指科研人員出版與傳播學術成果的綜合能力。許多研究生的出版經驗來自導師,較少有針對性的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培訓,這被看作是信息素養(yǎng)教學的“教學空白(instruction gap)”[1]。高校圖書館(以下簡稱“高校館”)是信息素養(yǎng)教育和學科服務的提供者和推動者,提供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既是擴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陣地的舉措,又是創(chuàng)新服務的重要手段。
國外高校館參與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的實踐起步于2005年科羅拉多大學圖書館“Publish Not Perish:The Art and Craft of Publishing in Scholarly Journals”在線教程,此后密歇根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高校館陸續(xù)開展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國內高校館也開始探索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如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開設“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投稿”課程,北京大學圖書館將“學術出版支持服務”納入學科服務和科研支持服務內容[2],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開設“學術倫理與論文寫作”“外文核心期刊與投稿指南”講座[3],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開展“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與SCI收錄期刊投稿指南”培訓[4],東南大學圖書館定制不同層次的期刊投稿指南[5]。總體而言,與國外高校館相比,我國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處于起步探索期,沒有系統(tǒng)構建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體系,而是摻雜在其他環(huán)節(jié)之中。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與圖書館出版服務、信息素養(yǎng)、學科服務等領域緊密聯(lián)系,是高校館亟待深入探索的領域。
調研國外高校館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的最佳實踐經驗,可為國內高校館開展同類服務提供借鑒。面對不斷變化的學術出版環(huán)境,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圖書館(以下簡稱“安娜堡分校圖書館”)意識到研究生對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的迫切需求,積極設計并開展教育活動,從2012年初次嘗試教學以來,經過不斷摸索和迭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研究采用文獻調研、網絡調研和訪談方法,從“規(guī)劃、設計、推廣、教學、評估與改進”等角度就密歇根大學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體系從無到有的構建流程,與安娜堡分校圖書館負責研究生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體系設計和實際教學的學科館員Alvarez B 進行交流訪談,她還提供了相關教學課件,幫助筆者獲得了第一手詳實資料。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深入探究該館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體系的運作方式和組織方式。
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學團隊經過多年探索,形成較成熟的運行模式,筆者將其歸納為“規(guī)劃-設計-推廣-教學-評估-改進”的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構建流程(見圖1)。
圖1 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全流程管理體系
面對研究生與日俱增的出版壓力和迅速變化的學術交流出版環(huán)境,2012年春季學期,安娜堡分校圖書館計劃在出版領域加強對研究生的教育服務。為了解學生對此類培訓的需求程度和期望學習的知識內容,館員選取人文學科研究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生對開展學術素養(yǎng)培訓表示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該館面向人文學科設計了一場1.5小時的學術出版試點研討會,研討會主題包括查找潛在出版物、論文提交、同行評審及應對措施和提高影響力等研究生廣泛關注的出版問題。研討會邀請一位剛剛從商學院博士畢業(yè)的初級教師,該教師熟悉不同類型出版物,豐富的出版經驗和多年的學生身份使他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出版的困惑。通過試點課程的評估反饋結果,該館認為在全校范圍開展研究生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具有可行性。
在試點基礎上,2012年秋季學期圖書館創(chuàng)建“Publish Not Perish:Tools for Success”系列培訓[6]。該系列培訓在設計中主要考慮培訓類型、輔助學習指南和師資團隊三個要點。
1.2.1 培訓類型設計
系列培訓包括學術出版入門講座、系列培訓講座和經驗研討會。入門講座涵蓋人文、社科和自科領域,由學科館員講授,目的是幫助研究生建立對學術出版過程的基本認知,為研究生提供解決學術出版最基本問題的途徑。系列培訓講座由于館員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全部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并不現(xiàn)實,因此教學團隊整合現(xiàn)有學術出版講座,重新組織和安排,納入系列培訓,學術出版系列培訓講座的目的是利用1~2小時集中的時間著重解決學術出版周期中某一細節(jié)問題。經驗研討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圍繞學術出版進行交流的機會,包括經驗分享和提問交流兩個部分,最大可能地解答研究生差異化的學術出版問題。三種類型的培訓共同形成“整體-局部-個體”的多層次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體系。
1.2.2 輔助學習指南設計
考慮到培訓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安娜堡分校圖書館版權辦公室和出版部開發(fā)了大量關于學術出版的在線指南,輔助教師教學和學生日常學習。指南內容包括出版指南、版權指南和科研影響力指南三個類別。考慮到指南質量問題,每一個在線指南都由相應領域權威的學科館員或者專家負責資料收集、組織和更新,如版權指南基本上由法律專業(yè)出身的版權專家負責制作,《健康科學學術寫作與出版指南》由健康科學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制作,《參考文獻撰寫指南》則由圖書情報專業(yè)的學生聯(lián)絡館員制作。
1.2.3 師資團隊組建
教學團隊重視與學術出版相關部門進行合作,采用多部門合作機制(見圖2),使圖書館在增加學術出版教學任務的同時不給任何館員或部門帶來太多負擔[7]。
圖2 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合作機制
(1)圖書館。安娜堡分校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由圖書館的出版部牽頭負責。
(2)出版商。密歇根大學出版社以出版商身份加入,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專業(yè)能力,出版商的出版經驗是許多學科館員所不具備的。
(3)院系教師。院系教師既具有專業(yè)的學科背景也具備豐富的出版經驗,有些教師還擔任學術期刊的審稿專家,了解同行評審的流程和論文錄用標準,這些教師可以為研究生提供最直接的出版技巧,緩解研究生初入學術出版領域的焦慮。
(4)版權專家。版權專家的參與彌補了學科館員缺乏版權法律基礎的問題,為研究生普及版權知識,提高其版權素養(yǎng)提供了幫助。
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將教學內容與教師團隊成員的特長和知識儲備巧妙組合,發(fā)揮了“1+1>2”的效果。事實證明,研究生對多方合作教學的培訓課程更感興趣。
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利用各種線上和線下手段進行培訓課程的宣傳推廣,讓有需求的研究生第一時間獲悉培訓內容,提高培訓課程的出席率。教學團隊首先利用圖書館網站、博客、推特等線上方式擴大系列培訓的影響力;然后學科館員面對面向院系宣傳,通過研究生導師將新開設的培訓課程直接向研究生推廣;還將學術出版素養(yǎng)系列培訓放到密歇根大學開放式研討會注冊系統(tǒng)中,使整個校園的學生在注冊其他培訓時都可以看到這個新的培訓課程,增加課程的曝光度和影響力。每個學期初,圖書館出版部網站的主頁上也會對學術出版系列培訓內容進行宣傳介紹。
1.4.1 培訓講座
(1)入門講座。安娜堡分校圖書館每學期都會安排面向自然科學、社會學科、人文學科的學術出版入門講座(見表1),其中選擇出版物、同行評審、版權許可是三大學科領域內研究生在學術出版過程中普遍關注的內容,入門講座幫助研究生形成對學術出版的整體認知。
表1 學術出版入門講座的知識單元
選擇出版物:選擇合適的出版物是學術出版成功的第一步。為研究生提供選擇適合本學科領域和符合個人研究內容的出版物是教學難點所在,因此在培訓課程中設置相應的課堂活動,在實際操作中培養(yǎng)相關技能。
同行評審:同行評審是學術出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評審標準和流程以及應對審稿意見的策略是本單元的教學核心,館員將復雜的評審過程進行模塊化和圖像化的展現(xiàn)。
版權許可:版權許可是學術出版周期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很早就重視版權教育,舉辦過各種版權研討會并制作過版權指南,因此為了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入門講座關于版權許可的介紹比較簡短,提供了版權資源與服務的相關鏈接。
除共同主題外,不同學科領域也有特色內容。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通常會產生大量的科研數(shù)據(jù),在論文出版后,科研數(shù)據(jù)的管理和出版是很多研究生需要面對的問題,并且論文和期刊的影響力評價對自科領域的研究生而言也較為重要。人文社科領域的出版周期一般較自科領域發(fā)表周期長,因此人文和社科領域作者較多關注論文的出版周期內容。
(2)系列培訓講座。在研究生對學術出版有整體理解的基礎上,系列研討會關注剛入門的學術作者可能面臨的具體出版挑戰(zhàn),利用相對集中的時間著重解決學術出版中某一細節(jié)問題(見表2),如開放獲取、圖片版權問題。系列研討會對學習者而言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與學術出版入門講座共同形成由整體到局部的教學體系。
表2 系列培訓講座
安娜堡分校圖書館每學期會舉辦版權主題研討會,為學生參與有關版權問題的實踐和學習增加機會[8]。本校學生通過預約網站進行預約,外校人員通過電子郵件與圖書館預約。研討會結束后,版權辦公室將研討會信息按照年份進行歸檔和整理,并提供研討會PPT 和相關資料下載[9],表3列出2018年秋季學期的版權研討會內容[10]。
表3 安娜堡分校圖書館版權教育培訓(2018年秋季學期)
(3)經驗研討會。相比于前面兩種培訓形式,學術出版經驗研討會更具個性化和互動性,而且為了兼顧不同學科,教學團隊特意邀請來自多個學科具有豐富出版經驗或同行評審經驗的教師進行交流分享(見表4),以解答不同學科研究生差異化的出版問題,與前兩種培訓類型共同形成“整體-局部-個體”的多層次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體系。
表4 學術出版經驗研討會
1.4.2 輔助指南
在出版指南方面,既有針對綜合性學科的指南又有針對特定學科的指南,內容主要圍繞學術出版生命周期,包括出版物選擇、論文寫作與提交、同行評審、論文出版等環(huán)節(jié),還區(qū)分不同的出版物類型,包括學術專著、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和數(shù)字出版等,滿足研究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版權指南涉及的主題包括版權基礎知識、版權許可、作者權利、合理使用與參考文獻撰寫等,還根據(jù)文本、圖片、音樂作品、影像制品等不同類型對版權與合理使用知識內容建立不同的網頁;科研影響力指南聚焦影響力指標和評價工具。這些輔助學習指南聚集大量的資源鏈接,包括圖書、期刊、軟件工具、視頻資源和圖像資源,如在《學術出版指南》中,利用校園漫畫PhD Comics的方式幫助研究生理解開放獲取概念[11]。
表5 學術出版在線指南
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培訓重視評估的作用,采用“前測后測”方法進行教學評估。在培訓前,團隊會對研究生進行課前調查,以提前了解研究生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準確性,使培訓內容與學生需求相匹配;培訓結束后,相關團隊會鼓勵學生進行課后評估,以衡量教學效果和滿足學生需求的程度,為教學改進收集證據(jù)。除對培訓課程進行評價外,教學團隊還為在線輔助指南提供評估問卷[25],問卷包含滿意度調查和相關建議。安娜堡分校圖書館通過教學評估與改進形成了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教學的雙向互動,而不是單一的知識點灌輸。
教學團隊會利用研究生的評估結果,不斷改進教學內容,以滿足研究生需求,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術出版素養(yǎng)培訓之中。安娜堡分校圖書館每學期都會開設學術出版系列講座,在多學期講座內容的安排上充分參考學生評估結果,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進行增刪或者根據(jù)需求設計新的培訓內容。相關實踐表明,學生的建議對于課程改進有很大的幫助,如學生們反饋希望更多以學科為重點開展學術出版素養(yǎng)的培訓,因此教學團隊在之后的內容設計中,提供了3個主要學科領域(人文、社科和自科)的學術出版入門講座。盡管知識點安排上和一般的學術出版入門講座沒有很大差別,但是以學科為重點進行宣傳推廣還是增強了相關教育培訓的吸引力,出席人數(shù)也較之前學期有所上升[7]。
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培訓內容龐雜,工作量大,開發(fā)新的教育培訓會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增加額外的壓力和負擔,所以在設計前需要進行規(guī)劃。不同高校館在人員和資源上各有差異,應根據(jù)本館情況選擇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形式。安娜堡分校圖書館為不同類型的高校館提供不同的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培訓類型參考。規(guī)模較大的高校館,可以調動圖書館和校內其他部門,共同設計新的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培訓課程;規(guī)模中等的高校館,先充分利用現(xiàn)有講座,將學術出版講座培訓按照一定順序重新組織安排,納入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體系或在現(xiàn)有信息素養(yǎng)教學中適當嵌入學術出版素養(yǎng)知識單元,在達到教育目的的同時減輕館員壓力;規(guī)模較小、資源有限的高校館,可以先從制作學術出版指南或開設試點培訓課程入手,通過聚合現(xiàn)有資源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日常的出版幫助,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培訓活動。
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形成“整體-局部-個體”的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內容體系并建立了豐富的教學輔助指南,教學培訓和在線指南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研究生學術出版素養(yǎng)的提升。我國高校館多通過講座進行學術出版零散知識點的講解,缺少明確的邏輯主線,不利于學生對學術出版過程的理解。未來高校館一方面可以在教學之前,通過調查了解學習意愿和需求,根據(jù)需求設計教學內容,使教學能夠最大范圍涵蓋大部分學習者需求,同時兼顧個性需求,設置針對不同類型出版物、不同學科的培訓內容;另一方面,借鑒安娜堡分校圖書館的方式,先通過開設入門課程幫助學生從全局把握學術出版流程,然后再針對其中的重難點或者需求較大的知識點開展相應的培訓講座。高校圖書館也應該有序組織輔助學習工具,做好導航目錄,使學習內容一目了然,幫助研究生快速鎖定學術出版環(huán)節(jié)中的特定內容。
國內高校一般以院系為單位開設研究素養(yǎng)課程,研究素養(yǎng)關注的是科學研究整個過程中科研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其中包含學術出版素養(yǎng)。因此,國內高校館可以借鑒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在教學內容上避免重復的做法,開展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培訓時可以在研究素養(yǎng)課程基礎上能夠有所區(qū)分和側重,避免資源的重復與浪費。
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圍繞著學術出版,設計了豐富的學習指南。這些指南聚集了相關學科領域的學科館員或者版權辦公室的專家收集的高質量資源。在資源類型上,有圖書、期刊、軟件、視頻、圖像等多種類型;在知識內容上,涵蓋綜合性和特定學科領域和各種類型出版物的出版知識及版權知識;在資源展示方式上,充分運用可視化手段展示大段文字內容,趣味化展現(xiàn)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闡釋復雜內容,為研究生提供了全面的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輔助學習指南。我國高校圖書館在開展學術出版教育服務時也應意識到教育培訓的局限性,建立相應的輔助學習工具來支撐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體系。
我國高校館培訓講座出席率不高與宣傳推廣不到位和不符合學生需求有關系。學生不了解新開設的培訓、不熟悉學術出版素養(yǎng)這一新概念,都亟需高校館加強推廣宣傳。高校館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學校論壇等線上途徑加大宣傳力度;可以直接面向學院和教務處宣傳推廣,通過導師向研究生直接宣傳相關培訓課程,讓學生意識到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培訓的重要性;還可以在培訓前通過問卷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學術出版素養(yǎng)需求,使培訓更有針對性。
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需要在評估中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安娜堡分校圖書館重視學生教學評估,利用“前測后測”的方法進行教學評估,并對輔助教學工具也制作了相應的評估問卷。我國高校館教學評價多以總結性評價為主,未來在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中應該更加重視教學評估的作用,可以多多借鑒國外的這種過程性評價方法,重視學生反饋結果,積極使用教學評估結果改進培訓,形成“教學—評估—改進—再教學”的循環(huán)生態(tài)鏈。
國內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高校還存在一定差距。網絡技術和開放獲取的蓬勃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術出版環(huán)境,同時研究生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出版壓力,亟需專業(yè)化的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來提高學術出版知識與技能。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形成的包含“規(guī)劃-設計-推廣-教學-評估-改進”六個核心環(huán)節(jié)的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構建流程,可以為我國高校開展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活動提供全流程的參考經驗。我國高校館在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環(huán)節(jié)中應重視規(guī)劃設計,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教育模式,系統(tǒng)構建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內容,合理設計避免資源重復,同時建立配套的教學輔助學習工具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重視新教學培訓的宣傳推廣,建立有效的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評估機制,促進學術出版素養(yǎng)教育服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致謝本研究得到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圖書館學科館員Alvarez B的幫助,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