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逍
扽腔起源于博興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在已瀕臨滅絕。雖然做了很多具體工作,但扽腔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仍然不容樂觀,本文從扽腔的起源、特色等方面來探求它的發(fā)展現(xiàn)狀,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和保護這一瀕危劇種,讓它更好的傳承下去。
扽腔原名 “肘鼓子” (或作周姑子),傳說是一尼姑傳唱下來的,最早作為地方小調在魯中的淄博、惠民、章丘一帶傳唱,是早期流行在山東境內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風風雨雨流傳至今約二百多個春秋。它與五音戲、鷓鴣戲、茂腔、柳琴等劇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吸取各地方劇種特色逐漸演變。 “肘鼓子”早期在山東流行廣泛,但沒有完整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戲劇模式,大多是民間藝人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因為傳唱地域的語言差異和歷代演員自身條件的參差、風土人情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在風格上各具特色的東、西、北三大扽腔體系。在山東濰坊、臨朐、沂源一帶為東扽腔體系;在濟南、淄博一帶的為西扽腔體系,有代表性的專業(yè)藝術表演團體為淄博市五音戲劇團;流行在黃河下游各地的為北扽腔體系。
公元17世紀中下期,黃河下游的博興、廣饒等地,因黃河水肆虐,連年災荒,百姓生活困苦。以賣藝為生的人日漸增多,他們演唱著當?shù)氐泥l(xiāng)曲小調,以藝乞討糊口。當時,博興地區(qū)呂藝鎮(zhèn)民間藝人杜蘭喜的加入故事情節(jié)多種雜曲表演,這種表演方式的出現(xiàn),群眾非常喜歡,也符合當時的文化需求,當?shù)亓鱾髦V語 “聽見杜蘭喜唱,餅子貼到門框上”、 “聽見杜蘭喜的聲,丟了紡花車兒”。
流傳到博興、廣饒的 “周姑子”,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受到地方語言和風土人情的影響,隨著不同演員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在曲調和唱法上更加具有本土風格,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扽腔體系。由于演唱方法是用真嗓和假嗓兩音混合而成的,演唱時中音區(qū)聲腔時而粗獷時而細膩,忽高忽低,強弱明顯,無弦樂伴奏,常常在板后起唱,聽起來一扽一停,扽扽瘩瘩,感覺滾轱轆似的。當?shù)厝罕姺Q其為 “Den‘轱轆Den’ (讀den三聲)”,扽腔因此得名。
扽腔最初是在杜姓家族內傳承 “杜家班”的傳承模式,在當?shù)匦纬奢^大影響。1845年前后,吸收外姓學習扽腔,結束了 “杜家班”的家族傳承模式,扽腔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扽腔在清朝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劇目繁多,內容豐富,演出陣容強,演職人員40余人,盛行于淄博、東營、濰坊、青島西南至濟南一帶,并在濟南、淄博開班授藝。
民國初,呂劇在博興地區(qū)興起。呂藝鎮(zhèn)劉官村藝人用紙制作成毛驢的樣子系在腰間,當?shù)孛癖妭兎Q這種戲叫 “驢戲” (呂?。S?“劉官跑驢高渡扽”的俏語 (“扽”在當?shù)胤窖灾杏凶?、拿的意思)。由此可見,扽腔的藝術魅力并不亞于呂劇。但呂劇發(fā)展迅猛,融合移植了扽腔的許多經(jīng)典劇目,隨著呂劇的崛起,扽腔步入蕭條,演出市場慢慢日漸縮減。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扽腔戲萎縮瀕臨絕跡。到了五十年代,博興縣文化館干部馬立廷,下鄉(xiāng)輔導文藝節(jié)目期間,發(fā)現(xiàn)了這種 “鼓板伴奏”的藝術形式后,被深深吸引住了,并決定深入挖掘研究這門藝術門類,為了提高扽腔演出的舞臺效果,馬立廷嘗試加入板胡伴奏,揚琴為輔助、為了使音樂聲腔更加豐滿融入了民二胡、笛子、三弦、笙等樂器,第一次為扽腔配上了文場伴奏。
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大批扽腔劇本、服裝、道具被燒毀,搶救工作被迫停止。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部門在搶救保護的基礎上,扶持起幾個民間扽腔劇團。
近年來,博興縣為搶救此劇種,實施了搶救保護工程,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挖掘劇目,改革唱腔,將瀕臨滅絕的劇種重新搬上舞臺,成功創(chuàng)作出 《人間真情在》、 《好親家》、 《牛老邪賠禮》等扽腔劇目,分獲第二、三、八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jié)大獎。 《廉政灶》獲第十一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jié) “最佳推薦劇目獎”,山東省文化廳主辦的優(yōu)秀小型戲劇新創(chuàng)作劇目匯演榮獲“優(yōu)秀劇目獎”;第六屆 “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大賽,獲 “優(yōu)秀入選劇目獎”獎。
扽腔中的唱詞是使用了當?shù)氐姆窖?“俚語”,并融入許多稱詞,大部分都是七字的上下句,或者加上 “三字頭”改為十字上下句。這種唱詞結構也直接影響了扽腔的曲體結構,一般是上下兩句體,還可以在上下兩個樂句體的基礎上進行變化延伸構成新的四句或六句的樂段。旦角和小生所使用的唱腔,上下兩個句的曲體結構屬七聲音階宮調式。老生和老旦還有花臉所使用的唱腔,曲體結構是在上下兩個樂句的基礎上發(fā)展、變化構成的,屬七聲音階的徵調式。
扽腔唱腔板式通常分為:慢板、原板、快板、跺板、急板、散板。慢板:為三眼板,多在敘述性或感情性較強的唱段中使用,曲調婉轉動聽,速度緩慢。原板:為一眼板,長于敘事。跺板:為無眼板,長于表現(xiàn)急促的敘事或爭辯。急板:在表現(xiàn)劇中人物情緒的突然轉變,遭受重大的挫折或心情激動時,造成緊張氣氛,說唱性強。散板:多用于唱段的開始或末尾,帶有引子的性質,節(jié)奏自由。在扽腔的大段唱腔中,也有各種板式的成套運用,從慢板、原板、跺板轉散板,有慢有快,有張有弛?!镀厦芳堋返牡┙浅痪捅容^典型。
扽腔的唱腔曲牌主要有:娃娃腔、亂彈、昆腔、吹腔、三腔、尾聲、一枝花、將軍令、水龍吟等唱腔、曲牌。
扽腔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了生、旦、凈、末、丑各類行當角色的五大類型:生行中又分為老生、小生、紅生;旦行分為刀馬旦、青衣、彩旦;凈行分為紅臉、大花臉、二花臉;丑行分為文丑、武丑、丑旦。扽腔表演模式比較相對固定,但各個行當與角色的表演程式又各不相同。旦角表演講究: “青衣走,大甩手;小旦走,起風又擺柳”;大花臉表演則講究功架、氣質,要求氣度恢宏、雄渾、凝重,以唱見長等。旦角委婉悠揚,柔弱纏綿,如絲似器;老生渾厚、正直,起伏跌宕;花臉剛直、豁達,雄厚粗獷;小生似行云流水,通俗流暢。扽腔在發(fā)展過程中,汲取了其他劇種的表演藝術特長,彌補和充實了自己的不足。經(jīng)過長期的舞臺演出實踐,形成了粗獷豪放、細膩典雅的獨特藝術風格。
扽腔武場主奏樂器主要有:板鼓、大鑼、鐃鈸、手鑼、碰鈴、云鑼、堂鼓、水鈸等。文場主奏樂器主要有板胡、揚琴、民二胡、笛子、三弦、笙等。
扽腔從形成到發(fā)展再到創(chuàng)新的過程,其傳統(tǒng)劇目融合兼容,集思廣益,逐漸具備了絢麗多姿的特色。但是由于流傳久遠,詞譜大都口口相傳,劇目也有大部分失傳。老藝人能記憶的傳統(tǒng)劇目有100余出,既有表現(xiàn)農(nóng)民生活的小戲,也有反映封建社會才子佳人的愛情大戲,經(jīng)常演出的有20多出:《紅娘成親》 《王盤吵年》 《曹莊殺狗勸妻》 《王小趕腳》 《砸粥缸》 《觀燈》 《父女斗》 《葡梅架》 《雙釵記》 《劉素真掛帥》 《雙生趕船》 《二堂訓子》 《龍鳳面》 《倆親家頂嘴》 《排還記》《李懷玉盼親》 《溜山溝》 《王天寶下蘇州》 《劉吉捉妖》等眾多劇目。
扽腔的起源在中國戲曲之鄉(xiāng)博興,是博興縣最具有獨特魅力傳統(tǒng)戲曲劇種,2006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兩百多年來,該劇種歷經(jīng)各代藝人的加工提煉和修飾創(chuàng)造,已發(fā)展成為優(yōu)秀的地方戲曲。其獨具特色的戲文、經(jīng)典不衰的唱腔、別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音樂結構,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活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加上扽腔自身區(qū)域性較強的特點,了解并會演唱扽腔的藝人越來越少,保護與傳承工作迫在眉睫。
在縣委、縣政府和上級業(yè)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成功組建起 “博興縣扽腔劇團”,為扽腔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為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這一古老劇種,博興縣扽腔劇團采取了多項舉措:
1.開展了扽腔普查工作,初步掌握了扽腔發(fā)源、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及其價值等狀況;并對普查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深入扽腔流行區(qū)域,走訪老藝人,挖掘曲牌、劇目,對健在的老藝人進行搶救性錄音、錄像,制作音像資料,將搜集的劇本、曲牌進行整理。
2.整理加工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通過演出使扽腔發(fā)揮出更大的影響。在繼承傳統(tǒng)劇目的同時,進行革新創(chuàng)造,排演新編歷史劇和現(xiàn)代戲,充分使古老劇種與時代相同步,重現(xiàn)扽腔之風采。
3.增加演出場次,擴大該劇種的流行區(qū)域,深入挖掘該劇種的影響力度,積極有效宣傳、大力推介扽腔,使劇種生命力繁茂旺盛。
扽腔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質樸無華的藝術風格,其劇目之多,內容之廣是很多地方戲無法比擬的,但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遷使扽腔失去了發(fā)展的土壤,瀕臨滅絕,雖然采取了多種措施,扽腔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依然不容樂觀,還需要社會各界更多的參與進來,不斷地進行挖掘和創(chuàng)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這一古老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