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燕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身心剛開始發(fā)展,心智不成熟,各種思維能力亟待培養(yǎng)。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里,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加深知識的理解。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其實就是將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之中,在動手操作之中,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望被很好地激發(fā)出來,并且按照自己的思維去進行驗證,這對于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
(一)在自主探究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來的知識往往比被動接受的知識更要有意義,而且理解記憶起來也更加深刻,同時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獨立思考、拓展創(chuàng)新的能力。因此,教師不應該一味地將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出有用的知識。
例如在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shù)》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充分讓他們理解分數(shù)的含義。在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規(guī)則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彩紙,讓學生將紙張進行對折,在第一次對折中,讓學生將折痕分開的其中一端進行涂色,告訴學生紙張的一半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分數(shù),學生還可以通過不同區(qū)域的折疊涂色來探究。通過動手操作,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于比較抽象的分數(shù)概念進行了具象展現(xiàn),最終比較清晰地弄清楚了分數(shù)的概念。
(二)在體驗感悟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是學生探究數(shù)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體驗過程,在這個體驗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將內心的感悟付諸于實踐,并通過實踐驗證感悟。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備一些實踐材料進行探究,就以平時比較常見的土豆為材料。課堂上,教師要組織學生分割土豆,先讓學生將土豆固定放置好,再直直地將土豆一分為二,然后將土豆的切面朝下放置,再從頂端往下切割,將這一半土豆一分為二,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指著兩個切面的相交線告訴學生這個叫做棱,之后再讓學生將另一面切出來,告訴學生三個面相交的點就是頂點,最后引導學生將它切成一個完整的長方體。在每位同學或者是每個小組完成了長方體的制作后,教師要讓學生仔細觀察,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并根據(jù)之前說明的棱和頂點的概念,讓學生數(shù)出長方體一共有多少個棱和頂點。而在正方體的學習中,教師還可以按照這種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得到相應的知識。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用的道具一定是具有安全保障的道具,防止在實踐中造成意外傷害。為了確保實踐操作的可行性,教師可以不拘泥于固定材料的選取,可以選取更加便于操作的材料,方法也不局限于一種,應該積極探索新型的、適合學生操作的方法,讓學生更樂于去動手,學習的興趣更濃厚。
(三)在抽象思維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數(shù)學是一個相對抽象的科目,它對于學生抽象思維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緊密聯(lián)系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教師可以經(jīng)常組織學生利用各種道具,通過實際的動手參與知識的探究,使其更容易理解數(shù)學的抽象概念,感受數(shù)學的趣味。
總而言之,動手操作能力是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一種有效的重要方式,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探究知識,并且利用多元化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實踐的興趣,注意輔助工具的合理選取,進而提升高效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