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晗,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潛移默化的專業(yè)課隱性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思政相結合,共同構建包涵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育人格局。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須推動傳統(tǒng)“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 轉變,充分挖掘各種資源,將課程內容、學術信息與文化內涵轉換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知識資源。
目前,“課程思政”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伴隨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推行,逐漸掀起了一股關于“課程思政”的熱潮,各高校在綜合素養(yǎng)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專業(yè)課程等方面進行了課程思政改革探索與運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如何充分利用專業(yè)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核心的問題。只有立足學生專業(yè)培養(yǎng),結合適當的教學資源,調動師生的自主性,才能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卓有成效地開展。
“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根基所在,“課程思政”要求各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道德為重點,開展內容體系構架,并根據不同學生特點,開展課程一體化設計。
社會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而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的內容主要存在于哲學社會科學之中,它們之間存在天然的聯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哲學社會科學作為理論基礎。授課教師可以通過提煉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其轉化為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專業(yè)知識講授過程中傳播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青年學生健全的人格。
《社會學概論》課程屬于我校民政管理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按照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設計于本專業(yè)學生大一第一學期開設,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學是什么,掌握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與思維方式,同時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開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因此,《社會學概論》課程應發(fā)揮其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專業(yè)課程教育的資源,在大一的第一學期與同時期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完成育人任務。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化,涉及到專業(yè)課教師、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變化和改革,在此背景下,《社會學概論》課程應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課中相關知識與價值的結合運用,采用專題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實踐學習法等手段,激發(fā)學生對社會學理論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在專業(yè)理論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
課程建設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基礎。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專業(yè)課教師是否能在完成教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保證思想教育不重復、不教條并且富有成效,關鍵在于事先做好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以及時間分配等方面。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既要準確把握專業(yè)課程的性質,充分尊重和順應專業(yè)課程建設的固有規(guī)律,又要靈活巧妙的穿插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素材。總的來說,授課教師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教案等重要教學文件制定時,就要盡量做到知識傳授、能力提升以及價值引領三方面的相互配合與同步實現。
“課程思政”要求教師深入發(fā)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在各門課程中融入德育工作,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理性融入各學科。相比其他學科,《社會學概論》在專業(yè)課程教育中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不艱澀,反而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首先,社會學課程可以緊密結合社會熱點,提高思政教育的鮮活性。當前的青年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新生代,他們通過網絡關注身邊具有鮮活生命力的人與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社會熱點問題和社會學理論知識相結合,并注重挖掘學生興趣點,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做好知識導入,從而引發(fā)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實現育人于無聲的目的,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課程思政”效果。同時,通過對前沿問題的分析與討論,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具備科學理性認識并分析各種會現象的基本能力,引導學生確立積極向上的人觀與價值觀。例如,在社會互動理論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用集體行為理論來分析最近香港抗議活動中的暴力事件。
其次,教師授課過程中可以選擇契合專業(yè)的先進事例,通過優(yōu)秀典型的示范作用、導向作用和帶動作用,產生凝聚人心、弘揚正氣、催人奮進的效果。例如,在講到社會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專題時,老師可以通過社會學家費孝通、吳文藻等人對中國社會問題的研究,揭示他們對社會學本土化所做的杰出貢獻,同時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講到文化與社會專題時,近年來精準扶貧的各個成功案例不僅可以說明文化因素對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作用,還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我國在消除貧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變得異常廣泛和快捷,長篇累牘的讀文件式、灌輸式、說教式教育不僅無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我們要遵循“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摒棄前述“讓課程上出思政味”、“促使課程思政化”的錯誤做法,在點滴之間影響學生,通過“漫灌”、“浸潤”的方式,使其在學習相關課程時不知不覺中確證、鞏固“思政課程”所學內容。
為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保證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一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做到言行育人;二強化課堂規(guī)范與學生習慣,做到管理樹人;三多舉例多討論多分析,做到以事服人;四對學生付出真情實感,做到真心感人;五充分發(fā)掘背景資源,做到知識化人。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引導,激發(fā)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啟發(fā)、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和思考,讓學生在參與、組織和討論的過程中,實現對國家發(fā)展、個人使命及價值實現等問題的思考和踐行。
在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求,使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相互支持,形成協(xié)同效應。在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做好“課程思政”,應該在充分挖掘本學科思政育人元素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設定每堂課的“思政”教學目標,做好教學設計,掌握教學技巧,結合課程特點,巧妙地 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