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張富利、鄭海山在《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11期撰文指出
稅收制度是國家憲法實施的最直觀表象之一,也是實現(xiàn)依憲治國的重要媒介。財政稅收關系著國家的治稅權力的歸屬問題,在憲法理論下剖析財稅治理的治理邏輯對大轉型時期的財稅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從憲法文本出發(fā),應進一步解釋《憲法》第56 條,探討我國稅收立法權制約的法理依據;而現(xiàn)實實踐中,法出多門、稅收立法“越權”成為多年存在的頑疾。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國家財稅體制改革須遵循財稅法治的基本進路,逐步實現(xiàn)稅收法定主義入憲以及稅收基本制度的法律化,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治理思想與依法治國的理政思維嵌入財稅改革的全過程。稅收改革“元規(guī)則”建構的路徑可從如下幾點展開:(一)財稅治理下的權力配置。在國家治理的語境及追求良法善治的目標導向下,應從橫向、縱向兩方面進行財稅權力配置與調整,應當采取防止道德風險的有效舉措,依據憲法厘定央地權限,在縱深方向進行改革。(二)在法治現(xiàn)代化理念下推進事權劃分。財政事權層面上的劃分按照治理現(xiàn)代化的原則,關涉規(guī)范化與法治化兩方面。事權劃分的規(guī)范化,是要中央制定底線標準,地方有較大權力因地制宜;而事權劃分的法治化,是要在憲法框架內依據憲法規(guī)定的事權劃分原則,對央地財政收入的劃分和轉移支付科學立法,切實發(fā)揮財政預算的硬約束作用,從而實現(xiàn)國家財稅體制改革在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三)預算立法的調整與制度建構。未來的財稅體制改革中,預算民主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發(fā)力點和突破口。在具體的制度建構上,未來應細化、完善《預算法》,在合憲性上進一步強化稅款使用,通過頂層設計來捍衛(wèi)國家財稅治理體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