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博淳
農(nóng)民工勞模王義華是我入職后的第一位采訪對象。那時她在沈陽工會的幫助下,成立了農(nóng)民工愛心基金,是農(nóng)民工心中的“知心大姐”。王義華用一口四川普通話介紹著自己的經(jīng)歷,我記了半個采訪本。
第二次采訪,小雨下不停,我和攝影記者騎著電動車跟了她一天:早上給兩位老人做早餐,上午去做保潔,帶托管班的孩子們上課,中午給孩子們做飯,下午去另外一家做保潔,晚上給另一家做飯,送托管班的孩子們回家……
一天下來,我和攝影記者累得直迷糊。王義華似乎不知道累,回家繼續(xù)給丈夫和兩個女兒做晚飯。
來沈陽20多年了,王義華每天都如此忙碌,她從未抱怨,而是滿心感恩。今年,一次偶然的采訪,我來到王義華的家,她的家不大,也不算整潔,但她在家里辟出一面墻,將自己的綬帶、獎?wù)赂吒邟炱稹Kf:“一是有活動的時候方便找,二是我累了,想停步的時候,也需要它們激勵激勵?!?/p>
我總覺著勞模就應(yīng)該打不垮、累不倒。這次,累卻從王義華口中蹦出來。清楚可見的白發(fā),密布眼角的皺紋,不再挺拔的背脊,都讓我意識到,她老了,她也會累。她累的時候,希望有人理解,希望有動力鼓舞繼續(xù)前行。
滿墻的榮譽(yù),不是炫耀,是生活恢復(fù)常態(tài)后,能讓自己不松懈停步的警示。書寫勞模的故事是我的本分,王義華的榮譽(yù)墻卻讓我在敬佩之外,多了一份對勞模的體察。這種體察能讓我和他們,在瞬間達(dá)成理解和默契,這有助于我講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