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云江
[摘? ?要]閱讀能否達成實效關鍵在于對文本解讀得是否透徹。閱讀文本是開放性的,因此,對文本的解讀是一個無窮盡的過程。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著過度解讀或失衡解讀的現(xiàn)象,致使閱讀教學成為困擾師生的一大難題?;诖耍恼峦ㄟ^分析案例,從整體感知、具體分析、拓展延伸等方面出發(fā),著眼于當前的高中閱讀教學,提出了相應的文本解讀策略,以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關鍵詞]高中閱讀;文本解讀;尺度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3-0010-02
“解讀”一詞有三種含義:一是閱讀解釋,二是研究分析,三是理解體會。本文將“解讀”定義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教學,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思維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目前,閱讀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廣大教師對文本解讀也極為重視,但對于文本解讀的度還是難以很好地把握。當前,文本解讀的主要問題在于教師不能立足課標和文本實際,從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以致于將文本挖掘得或過于淺顯,或過于深刻,或過于廣泛。所以,文本解讀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則就會誤讀文本,誤導學生。語文教師文本解讀能力的好壞關系到語文閱讀的成敗,把握高中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的度,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尤為重要。
一、整體感知,注重基礎
整體感知是進行文本解讀的基礎,其要求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具有全局意識,能夠全面思考并且能夠概括主要內容,提煉主要觀點,明晰主要思路。因此,教師在教學開始前,一定要把教材研究透,在全面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再對文本進行解讀。同時,也要指導學生在課前通過多讀、多思、多問形成對文本的整體認知。
如《阿房宮賦》教學片斷:
師:從文體上看,這是一篇賦,同學們初讀時有什么感受?
生:篇幅很長,而且是文言文,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師:老師教這篇課文已經(jīng)十多年了,讀著讀著就把課文讀短了,大家想不想看一下?(大屏幕)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 ? ? )矣。
其制可謂(? ? ? )矣。
宮中之女可謂(? ? ? )矣。
宮中之寶可謂(? ? ? )矣。
師:老師先出示這么多,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夠按照老師的讀法整理下面的部分?
生:其費可謂(? ? ? )矣。
生:其奢可謂(? ? ? )矣。
生:其亡亦可謂(? ? ? )矣。
生: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 ? ? )矣。
師:大家和老師一起將這篇文章讀短了,那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關鍵的字填寫到括號內。
教師以簡要概括的方式將文章變“短”,是建立在潛心的研究和對教材的熟練把握上的。教師立足文章整體把握住了適度的尺度,通過設計簡單“填空”形式的導讀,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感知。學生在簡短、精練的概述內容的引領下,實現(xiàn)了對文章的整體感知,逐步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二、立足文本,具體理解
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闭w感知是解讀的基礎,但僅僅立足整體感知層面是不夠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閱讀,使學生能夠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具體觀點和思想感情。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文中的字、詞、句、段等,對文章進行細致的分析。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本細節(jié)進行充分的閱讀,在反復推敲中得出文本蘊含的意義,對文本做“豐沛的解讀”。
如《祝?!方虒W片斷:
師:祥林嫂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生:在這個人吃人的封建社會中,祥林嫂雖然也反抗了,但她最終還是屈服于那個變態(tài)的社會,在飽經(jīng)折磨后,她去世了。
師:課文里有“去世”二字嗎?
生:沒有,課文里面用的是“死”。
師:那你為什么選擇用“去世”,而不是“死”呢?
生:課文里選擇用“死”是作者對殘酷事實的表述,表現(xiàn)在那樣的社會中祥林嫂的生命是卑微的,不足為道的。而我使用“去世”,是因為我將祥林嫂視為一個個體生命,對其懷有尊重和敬意。
師:這樣的解讀十分走心。
抓住關鍵,加深理解,教師立足文本本身,將文本解讀的重點匯集到文本的關鍵處,聚焦到文本獨到處,這樣便能引導學生挖掘出文本的價值。學生在分析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情感,感受意圖,從而把文本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在解讀文本時,學生應揣摩和分析文本的細微之處,抓住重點,這樣才能把文本讀準、讀深、讀出精彩。
三、根據(jù)實際,適當拓展
文本解讀既要立足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學內容既要來源于教材,又不能只來源于“一篇”課文。新課改理念倡導教師要立足文本進行適當拓展,即通過補充教學內容,實現(xiàn)“文本互涉”。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拓展材料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從語言、主題、結構上入手。通過拓展內容與教學文本的比較來體現(xiàn)文本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因此,選擇的拓展內容應與文本內容有效銜接,以滿足學生能力提升的需求。
如《涉江采芙蓉》教學片斷:
師:這篇課文寫了怎樣一種感情?
生:失意者的離別相思之情,是一首離別詩。
師:從“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感情很深刻,“同心”是情投意合的意思。
生:我能感受到主人公的離別之痛。“離居”是分別,別離的意思。“憂傷”是痛苦的表現(xiàn)。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正確。但是這種生而離別之苦到底是什么樣的感受呢?下面,為了加深大家對這兩句話的理解,老師給大家讀一讀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
師: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生:讀了泰戈爾的這首詩,我感受到了離別的悲傷,這種離別不是我們說的死別而是生別,是生而不能見的痛楚和思念,十分煎熬,痛徹心扉。
生:死別往往是一瞬間的感受,在時間的流逝中也許能夠被逐漸淡忘。但是,生別卻是人生永遠的悲哀和痛楚。
生:人生最痛苦的莫過生而不得,愛而無果。
師:其實,人的情感都是相同的。課后,大家可以搜集一下,哪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同樣表達《涉江采芙蓉》中的那種生別的痛楚。
適當增加文本解讀的廣度,既能實現(xiàn)對教學內容的有效補充,也能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適宜的拓展,往往能為文本解讀錦上添花,成為閱讀教學的點睛之筆。教師在教學文本的基礎上,適當?shù)剡M行了拓展;學生在同主題作品的引領下,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擴大了知識面。
綜上所述,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適度這一基本原則,必須遵循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必須立足文本的本意,必須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文本解讀的目的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底子,筑牢基礎。因此,文本解讀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廣大教師應切實把握好文本解讀的尺度,引導學生養(yǎng)成“過有頭腦的生活”的習慣,最終成為“真正的讀書人”。
[? 參? ?考? ?文? ?獻? ]
[1]? 魏調平.把握教學文本解讀的“度”[J].語文建設,2018(6):15-17.
[2]? 孫素微.解讀數(shù)學文本提高課堂參與度研究[J].成才之路, 2016(19):62-63.
[3]? 梁增紅.文本教學解讀的“三度”[J].語文教學通訊,2015(17):10-12.
(責任編輯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