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小麗
(樂山師范學院文新學院 四川樂山 614000)
本文要討論的認識立場標記“不是”是指附著于陳述小句句尾表達確認功能的“不是”,例如:
(1)這當然不算出賣女兒,只是幫她“找”個婆家嫁了,女孩兒家終是要嫁人的不是?
(2)“又小心眼了不是?”“是我心眼小嗎?這對我來說很重要。萬一真發(fā)生點什么大事,你肯定會先往那邊跑。對你來說那邊才是重要的,我是死是活與你無關?!?/p>
前人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圍繞“不是”的功能和來源這兩個問題展開的。關于“不是”的功能問題,我們贊同李宇鳳(2008)[1]的觀點,并認為“提醒”是一種典型的語用或話語層面的互動功能,而“確認”嚴格來說是一種相對靜態(tài)的語義層面的功能,對“確認”背后言者意圖的進一步解讀往往還需要借助語用推理來完成。因此表示確認的句尾“不是”在語用或話語層面的互動功能還有待揭示,而這也正是句尾“不是”在漢語眾多表達“確認”功能的語言形式中的特殊價值。史金生(1997)[2]已經注意到,除了表達確認,有些句尾“不是”還帶有“未出所料”、“理所當然”等附加功能,但并未展開。我們認為,句尾“不是”與言者認識立場的表達密切相關,可以視為一個認識立場標記,從認識立場標記的角度來考察“不是”有助于進一步發(fā)掘它在話語中的互動功能,而這種基于互動視角的話語功能的挖掘同時也有助于找到“不是”出現的典型或適切言談語境,進而為解決其來源問題提供線索和證據。
根據Conrad&Bier(2000)對“立場”的分類,方梅、樂耀(2017)[3]指出:認識立場一般是指說話人或作者對所言或所寫信息的確信度和信息的來源,因此會涉及情態(tài)范疇和傳信范疇。表達確認功能的“不是”本身不參與命題內容的表達,而是用來體現說話人對所言命題內容的確信度,這顯然與說話人的認識立場有關,可以視為一個認識立場標記。根據對語料的考察,我們發(fā)現認識立場標記“不是”常用來表達說話人的“發(fā)現立場”和“事理認識立場”。
(一)發(fā)現立場。Elise K?rkk?inen(2007)[4]在討論美式英語中“I guess”在言談互動中的立場表達功能時提出了“發(fā)現立場”這一概念。作者認為,“I guess”在引發(fā)話輪中表達說話人的發(fā)現立場,即說話人在言談進程中在線發(fā)現或意識到了某一情況,造成知識、意識或取向認知狀態(tài)的突然變化,這一發(fā)現立場是在說話人的推理過程中產生的。受此啟發(fā),我們認為“VP不是?”也構建了一個認識立場的表達框架,用于表達言者的“發(fā)現立場”,即表示說話人在言談進程中在線(或者說“即時”)發(fā)現或意識到了某個情況,這種發(fā)現可能是由前一話輪或言談進程引發(fā),也有可能由言談現場環(huán)境等觸發(fā)。說話人之所以要對發(fā)現或意識到的這個情況進行(主觀)確認,與說話人的表達動機和表達意圖密切相關,也由此形成了具體的不同類型的認識立場表達。
1.“發(fā)現-證言”立場。這是指說話人發(fā)現或意識到了某一現實情況,并且這一情況使得自己之前的某一論斷或預測得到證實,往往傳達了強烈的合預期性。由于之前所言和剛剛發(fā)現的實際情況具有一致性,所以說話人既可以采用“VP(發(fā)現的情況)不是?”的話語形式,也可以采用“我說VP(言說的內容)不是?”的話語形式。下面例(3)-(4)是事態(tài)的發(fā)展呈現出與說話人先前言說內容一致的情形,因此借助“(我說)VP不是?”的立場表達框架,說話人表達了即時發(fā)現現實情況證實了自己之前所言VP的認識立場。
(3)(尚師長)便笑道:“你這一生氣不打緊,把人家逼得那樣子?!闭f時,將手向沈三玄一揮,笑道:“得!你先和她唱上一段吧。唱得劉將軍一開心,不但不罰你,還有賞呢?!薄ㄓ袆h略)鳳喜唱完,合座都鼓起掌來。劉將軍也笑著吩咐馬弁道:“倒一杯茶給這姑娘喝?!鄙袔熼L便向鳳喜笑道:“怎么樣?我說劉將軍自然會好不是?你這孩子,真不懂得哄人?!?/p>
(4)只聽那男孩叫著那女孩道:“阿穎,別跑那么快,小心摔跤?!薄ㄓ袆h略)那小男孩快步奔上前去憐惜地責怪道:“你看,你看,不聽我的話,這下可真的絆倒了不是?”阿穎把小嘴一抿,道:“都怪你,都怪你,若不是你說這些話,我也不會摔倒?!?/p>
例(3)中,劉將軍為難鳳喜,由此引發(fā)了二人之間的矛盾,尚師長從中調和,勸說鳳喜和沈三玄唱上一段,并預言“唱得劉將軍一開心,不但不罰你,還有賞呢”。鳳喜唱完一曲后劉將軍態(tài)度的轉變正印證了尚師長所說,發(fā)現這一情況的尚師長馬上向接受了他建議的鳳喜確認這一事實結果。“怎么樣?”在這里是用來提醒受話人注意事實是否如說話人之前所說的那樣,“我說劉將軍自然會好”陳述說話人之前有所斷言(表現為先前話語中假設復句中的結論小句)的事實,句尾的“不是”通過確認來引導受話人主動將現實情況與這一言說內容進行比對,并從中得出二者一致的結論,因此“我說VP不是?”構建了說話人的“發(fā)現—證言”立場。例(4)中劃線句并非用來告知或提醒對方,而是用來表達說話人的“發(fā)現-證言”立場,即這一情況證實了他之前的擔心。由于這種后果的出現緣于受話人沒有采納或聽從說話人的建議,因此也表達了說話人的不滿和責備。
2.“發(fā)現-證明”立場。這與上文“發(fā)現-證言”的情況有些相似,但“發(fā)現-證言”是實際情況與說話人言論一致,VP體現出強烈的合預期性,可以表述成“我說VP不是?”,而“發(fā)現-證明”則是說話人發(fā)現或意識到某一相關現實情況可以用來證明自己之前的某種認識、觀點或主張等,VP的預期性不明顯,不能表述成“我說VP不是?”。例如:
(5)她的聲音有點嗚咽,“里面好嗎?”“里面?好,很好。剛進來,生活有些不習慣,過了幾天就好了,吃得下,睡得著。你看,我胖了不是?”“是胖了?!彼睦锏昧艘稽c寬慰,凝視著他胖胖的腮巴子,又不知道說啥是好了。
(6)幾家本來就反對挖地的孩子們更來了話,開始數落家長們:“你們瞧瞧,把人家老太太折騰病了不是? 一個院子住著本來好好的,這是這么一鬧就事了吧?”
例(5)中,“我胖了”并非是說話人剛剛發(fā)現的情況,但當說話人意識到跟妻子說牢里面的生活“好,很好”時很可能缺乏說服力,在話語組織過程中他在線發(fā)現或臨時意識到“我胖了”這一事實可以作為證據來證明自己話語的真實性?!澳憧础笔且龑茉捜俗⒁饽骋滑F實情況,“我胖了”言明事實本身,而表達框架“……不是?”則傳達了說話人的“發(fā)現-證明”立場,即說話人在言談在線互動過程中臨時借助對“我胖了”這一情況的確認來證明自己在牢里面的生活很好。在下一話輪中妻子對這一情況進行了二次確認并“得了一點安慰”,表明丈夫的論證行為取得了效果。如果改用一個陳述句(如“你看,我胖了?!保┗蛞粋€測度問句(如“你看,我是不是胖了?),則可能或傾向于解讀為“吃得下,睡得著”導致“我胖了”的結果,即二者為因果關系,而非論證關系。例(6)中“把人家老太太折騰病了”顯然也并非說話人事先預料到的情況,而是被說話人發(fā)現或意識到并用來論證其反對挖地的主張,由此“VP不是?”傳達了說話人的“發(fā)現-證明”立場,同時也表達了說話人對受話人的不滿。
3.“發(fā)現-推斷/評價”立場
這類立場表達主要是指說話人從對方、他人言行表現或自己之前的陳述中發(fā)現或意識到某些情況引起了說話人認知狀態(tài)的變化,說話人因此做出相應推斷或主觀性評價。例如:
(7)雅倩醒來,發(fā)覺丈夫在踱步。她冷淡地看了一會兒,不耐煩地說:“阿堅,又在多愁善感了不是?又不是換裝兩支不銹鋼假腿,這是貨真價實的真腿呀,有什么可愁的!”
(8)我一邊走一邊叫道:“老吳,行李里有一瓶酒要送你?!崩蠀钦f:“你客氣了不是?我家里又不缺這些,今天只看梅花,等下還有事向你請教哩?!?/p>
(9)那五看看回目,倒也火熾熱鬧。可掂掂分量,看看厚薄說:“這哪能分一百段登?。课乙话賶K錢買下來,登三十段完了……”齋主說:“說您年輕不是?名利是一回事,可不能一塊來。您不是先求名嗎?這稿子寫得好,保您一鳴驚人!出名以后再圖利!”
(10)“當時太年輕,許多事情我不懂得如何去面對?!闭f完,他嗤笑了一聲,整個人攤向椅背,透過擋風玻璃面無表情地看著前方?!拔乙娺^我父親了。”他說??蓯劬従復ζ鸨臣箍聪蛩?。“……(有刪略)對于我的問題,他只說,因為當年太年輕?!笨聪蛩爸S地擰起唇角。“我們還真是父子不是?就連逃避責任的理由都如出一轍?!?/p>
例(7)是說話人依據丈夫半夜不睡覺卻在踱步的行為對丈夫的內心情緒做出主觀性推斷,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負面評價立場。例(8)-(10)中,說話人從前一話輪或自己之前所說的內容中突然發(fā)現或意識到了“你客氣了”、“您年輕”、“我們還真是父子”這個情況并做出了相應評價。不同的是:“你客氣了”本身就是說話人對對方在前一話輪中言行的主觀性評價,是說話人的一種新發(fā)現;“您年輕”本來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而對方在前一話輪中的言行激活了說話人對這一事實的認識,用“說”來引出是為了標示或凸顯其主觀評價特征;“我們還真是父子”在此處顯然不是說話人對父子關系的客觀事實進行確認,而是指父子倆具有相同的品質或性格特征,“還真是”凸顯了這種主觀評價性特征,體現了說話人對他自己與父親之間的共同點形成了新的認識??傮w而言,說話人借“VP不是”的表達框架表達他的“發(fā)現-(負面)評價”立場,用來回應前一話輪或是對自己的陳述做出總結,后續(xù)話語則都是對說話人立場做出的進一步解釋和說明。
總體而言,“發(fā)現-評價”立場的表達表現出強烈的負面評價傾向,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一例中的“VP不是”用來表達說話人關于自己的一種新認識。
(11)李顏:(坐在婆母的旁邊)呂伯伯您好?。窟€常畫畫吧?
呂千秋:我好,還常畫畫!我和圖畫就象身體與靈魂,永遠不能分開!
李顏:媽,您看,我還是很明白不是?我還記得呂伯伯是畫家,他們都說我是瘋子,對嗎?
(二)事理認識立場。這是指說話人借助“VP不是”的表達框架來表達他對VP的這樣一種認識立場:VP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或明顯成立的事理。說話人通過申明一項被受話人忽視的明顯事實,用以(輔助)施行規(guī)勸、建議、推論、說理等言語行為,傳達事實顯然如此或按理該當如此的話語含義,彰顯受話人應該認同的言外之力。
(12)溫泉好不容易才等到她從身邊走過,“劉阿姨?!睖厝f:“我現在該干什么呢?”“哦?!眲⒆o士好像才發(fā)現這里站著一個人,她冷冰冰說:“別叫什么阿姨,叫老劉。我們是同事了不是?”她嘲諷地笑笑,“至于你該干什么?你會什么呢?會打針嗎?”溫泉搖頭。
(13)學手藝,一輩子逃不出手藝人去,即使能大發(fā)財源,也高不過大官兒不是?
(14)在這個廠還沒被接收前,總得有個人臨時維持著不是?不能叫人家來接收一盤散沙無首人群吧?
例(12)中“我們是同事了不是?”本身表達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客觀事實,說話人用它來支持和解釋“別叫什么阿姨,叫老劉?!钡慕ㄗh或要求,體現一種因果事理。例(13)中“VP不是?”表明說話人的結論顯然成立。例(14)中表達框架“VP不是”與借助語用量級表達讓步的“總”字句相配合,表明說話人認為理當如此,體現一種語用量級事理。
(一)認識立場標記“不是”的來源。史金生(1997)認為“不是”來源于“是……不是”,但并未對其演化過程展開細致討論。王世凱、張亮(2017)[5]肯定了史文的看法,并認為正反問結構“是 NP 不是”中的 NP 由 VP 取代進而形成“是 VP 不是”的格局后,前一個“是”由判斷標記轉化為強調標記進而消失,原正反問的疑問框架隨之消解,轉而變成了“VP不是”的反問句式。我們認為這種解釋的問題在于它暗含了語義語用的變化由語言形式的變化引發(fā)的觀點。
1.“是VP不是”的反問用法與“發(fā)現-證言”立場表達
從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認識立場標記“不是”總是顯示說話人對VP的強烈確認態(tài)度,最典型的情況就是說話人借助“VP不是”向受話人表明或展示VP由一種(具備一定爭議性或不確定性的)斷言變?yōu)橐环N(有證據證明的)顯性事實,而正反問的反問用法也具有與之相同的表達功能,因此我們推斷認識立場標記“不是”與“是VP不是”的反問用法密切相關。
在邵敬敏、朱彥(2002)[6]以及王世凱、張亮(2017)的考察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19世紀后期一些文學作品的對話中已經出現了表達說話人“發(fā)現-證言”立場的“是VP 不是”和“VP不是”的典型用例。例如:
(15)何小姐道:“別動他,等我給你團弄上就好了。”說著接過來,把圈口給他掐緊了,又把式樣端正了端正,一面親自給他戴在手上,一面悄悄的向他笑道:“你瞧,團弄上就好了不是?等要放他的時候,咱們再放。可惜了兒的,為甚么毀他呢?”(《兒女英雄傳》第34回)
(16)陳孝一聽這話,說:“……(有刪略)今天我倒不是不叫你們眾位進去搜,我這家里住著親戚呢,……”……(有刪略)有一個人騎著馬,來到陳孝門首,翻身下馬。這人說:“陳爺,我們來接你侄女、外甥女來了?!薄ㄓ袆h略)他也真會隨機應變,當時就說:“二位老爺,你瞧,我不是說瞎話吧?是我家里真有親戚住著不是?人家來接了。二位老爺先候一候,等我侄女他們上了轎子走了,你們再搜,這總可以吧?”黃老爺、陳老爺說:“就是罷?!保ā稘珎鳌返?76回)
例(15)中的“VP不是”可改說成“是VP不是”,例(16)中的“是VP不是”也可改說成“VP不是”,之所以可以互換,是因為這些用例中的“(是)VP不是”已經不是有疑而問并要求對方回答的中性問(或測度問)了,而是用作反問,這可以得到三個方面的證據證明:
a.可以從話輪轉換以及后續(xù)話輪得到證明。如例(16)中的“是我家里真有親戚住著不是?”并不處于話輪末尾,說話人并未在此處交出話語權而是繼續(xù)說話,下一話輪“就是罷。”是對對方的提議表示贊同。b.可以從共現的話語成分得到證明。兩例中,“(是)VP不是?”小句之前都出現了“瞧瞧”“聽聽”“你瞧”等引導性話語成分,現代漢語用例中“你看(看)”更是和“VP不是”高頻共現(如前文例(4)、(6)等)。根據陳振宇、樸珉秀(2006)[7],用來提請受話人注意的“你看”是一個現實標記,受它管轄的小句只能是陳述或者反問,表明說話人已經確證其內容為事實(“看”“聽”“瞧”等詞語提示證據來自于這些感官途徑獲取的直接感知,這些動詞所在語調單位是說話人向受話人展示證據),并且要求或希望受話人也加以確證。c.可以從前文語境得到證明。例(16)中說話人先前就做出了“我這家里住著親戚呢”的事實申明,當有進一步的事實(有人來接侄女、外甥女)證明說話人此前的預測或陳述時,說話人就會通過正反反問句向受話人表明VP的確然性并要求受話人予以認可。
祁峰(2017)[8]指出,“語音性的焦點表現形式(如‘特別句重音’)能使正反問句從一般詢問句變?yōu)榉磫柧洌磸摹幸啥鴨枴兂伞疅o疑而問’”。對于以整個命題為轄域的“是不是VP”問句而言,當“是不是”語音上弱化、語句重音在謂語上時表明謂語為疑問焦點;但當特別句重音落在“是不是”(尤其是第一個“是”字)上面時,句子則很容易轉化為反問句。例如:
(17)比如說,什么是仁愛?你假如說仁愛就是不應當殺人,好,那么打仗的時候,你是不是要殺人呢?所以要是從現實上舉例子,常常是相沖突,不一定一致的。
實際上,單獨構成一個語調單位的“(我說)是不是”在《紅樓夢》中就出現了表達說話人“發(fā)現-證言”立場的用法,此時“是不是”(特別是前一個“是”)承載特別重音,也應該視為反問用法,這種用法也保留在現代漢語中。例如:
(18)黛玉笑道:“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睂氣O道:“我更不解這意?!?黛玉笑道:“要來一群都來,要不來一個也不來,今兒他來了,明兒我再來,如此間錯開了來著,豈不天天有人來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熱鬧了。姐姐如何反不解這意思?”寶玉因見他外面罩著大紅羽緞對衿褂子,因問:“下雪了么?”地下婆娘們道:“下了這半日雪珠兒了。”寶玉道:“取了我的斗篷來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來了他就該去了?!保ā都t樓夢》第8回)
此例中,后到的林黛玉在發(fā)現寶玉也來了后表達了她和寶玉應該“間錯開了來”的觀點,而當她發(fā)現寶玉疑似要離開的言語舉動后,便隨即用“是不是”表明她發(fā)現了能夠證實自己此前言論的情況,即“我來了他就該去了”。
鑒于“是不是VP”與“是VP不是”的對應性關系,我們認為對于“是VP不是”疑問句式而言,賦予第一個“是”特別重音或刪略第一個“是”都是使它由中性問(或測度問)轉變?yōu)榉磫栍靡员磉_說話人“發(fā)現-證言”立場的手段。當然,刪略只是一種簡便的說法,由于第一個“是”的刪略,整個正反問句的句式框架也隨之消解,形成了“VP(陳述小句)+不是”的表達框架,一些原本和“是VP不是”語義不太協(xié)調的成分也能出現在“VP(陳述小句)”之中了(如表達預期的“果然”等)。另外,句尾的上升語調由非強制性變?yōu)閺娭菩砸蟆?/p>
2.“是VP不是”的測度問用法與“發(fā)現-推斷”立場表達《紅樓夢》中還出現了一個值得重視的例子:
(19)探春便問:“測的是什么字?林之孝家的道:“他的話多,奴才也學不上來。記得是拈了個賞人東西的‘賞’字。那劉鐵嘴也不問,便說:丟了東西不是?” ……(有刪略)林之孝家的道:“他說:底下‘貝’字拆開,不成一個‘貝’字,可不是不見了?”(《紅樓夢》第94回)
此例中的“VP不是”表達的是說話人憑借測字依據推斷“丟了東西”,標示了說話人的一種“發(fā)現-推斷”立場。如果改說成“是丟了東西不是?”也能表達說話人的一種推斷,只是主觀確認的強度明顯變弱了。由于此例缺乏“是VP不是”反問句適切語境的支持(雙方事先并不存在對VP真實性的爭議且受話人具有明顯的知識優(yōu)勢),因此只能理解為具有說話人明顯傾向的測度問。邵敬敏、朱彥(2002)用統(tǒng)計數據證明,“是不是VP”問句有明顯的肯定傾向,常用來表達說話人的某種推斷,而且其“信度”在不同的語用環(huán)境下呈現出強弱變化,因此我們認為由表示說話人推斷的“是VP不是”問句到“VP不是”是一種強化說話人推斷信度的手段,應視為強勢測度問,接近于反問,用來表達說話人的“發(fā)現-推斷”立場。
從表達效果來看,“VP(陳述小句)+不是”的表達框架能使說話者確認VP的意圖表達得更為明確。這是因為“是不是VP”或“是VP 不是”用于反問時,主要表達說話人肯定和確認VP的意圖,但也可以表達說話人否定VP的意圖;用于測度問時,主要表達肯定傾向,但也可能表現出否定傾向,因此對其意義的解讀更依賴于語境。例如:
(20)張三是不是打了你?(轉引自祁峰,2017)
(二)認識立場標記“不是”立場表達功能的擴展。認識立場標記“不是”立場表達功能的獲得以及擴展都與其來源密切相關。前文分析已經指出,“是不是VP/是VP不是”、獨立構成一個語調單位并常出現在話輪之首的“(我說)是不是”以及本文重點論述的“(我說)VP不是”都是“是不是VP/是VP不是”正反問的反問用法,用來表達說話人發(fā)現確實證據對VP予以確認并以此證實自己之前言論的認知立場,即“發(fā)現-證言”立場,因此VP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合預期性。當說話人發(fā)現得到確證的VP為自己相關的觀點、主張?zhí)峁┝俗C據的時候,那么說話人就可以借助對VP的確認來證明這一相關觀點、主張的正確性和合理性,這時“VP不是”就發(fā)展出了“發(fā)現-證明”的立場表達功能。如例(16)中說話人“發(fā)現-證言”立場的表達正是依賴于對現實證據——“人家來接了”的發(fā)現,這是言談語境中剛剛或正在發(fā)生的一個現實狀況,所以是一個得到確證的事實,說話人可以借助對這一證據性事實的確認——“人家來接了不是?”來證明“我家里真有親戚住著”,這就形成了“發(fā)現-證明”的立場表達。另外,如果說話人認為所論述的VP(包括復句形式所呈現出來的各種邏輯關系)具有自證性或者說不證自明的特點,那么說話人就會借助“不是”來標記其確然性或常然性,傳達顯然如此或理當如此的主觀態(tài)度,此時不涉及說話人知識狀態(tài)的改變,形成一種“事理認識”立場的表達。
另一方面,表達“發(fā)現-推斷”立場的“VP 不是”來源于“是VP不是”的測度問用法,當說話人認為其推斷具有明顯依據和相當的可靠性時,就會打破原有的正反問形式框架而借助反問格式“VP不是”來凸顯其推斷的超強信度。在社會交際互動過程中,評價本身就是一種主觀性行為,針對受話人的負面評價尤其容易引發(fā)質疑和反對,所以說話人為了強化其評價的信度,也會使用“不是”來標記他的發(fā)現立場,用以表明其評價行為是有充分依據和顯性證據的,由此形成“發(fā)現-評價”立場的表達。
綜合本文主要觀點,“VP 不是”立場表達功能的來源及擴展可以概括為下圖:
圖1 “VP不是”立場表達功能的來源及擴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交際互動的視角考察了附著在陳述小句句尾表達確認義的“不是”的立場表達功能,并認為句尾“不是”是一個認識立場標記,用來標記說話人的“發(fā)現立場”和“事理認識立場”,這些不同類型的立場表達功能的核心語義基礎都指向VP的確證性和確然性。作為“是VP 不是”問句反問用法的一種顯性手段,“VP 不是”表達說話人的“發(fā)現-證言”立場,并由此衍生出“發(fā)現-證明”、“事理認識”的立場表達功能;作為“是VP不是”問句測度問用法的一種信度強化手段,“VP不是”表達說話人的“發(fā)現-推斷”立場,并衍生出“發(fā)現-評價”的立場表達功能。這些發(fā)現可以證明對“不是”話語互動功能的進一步挖掘能夠幫助我們找出“不是”出現的適切話語語境并進而解決其來源問題。同時,本文的研究也進一步證明了反問和測度問之間的相通性以及二者之間界線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