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弟 沈 穎 趙帥鋒 張志恒 戴德江
(1.浙江省農藥檢定管理總站,浙江 杭州310020;2.浙江省建德市植保站,浙江 建德311600;3.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浙江 杭州310021)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屬薔薇科(Ros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營養(yǎng)豐富,酸甜可口,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蚜蟲是草莓的主要害蟲,包括桃蚜、棉蚜和馬鈴薯長管蚜等[1~4],浙江地區(qū)草莓生產以桃蚜危害較大。桃蚜(Myzus persicaen)屬同翅目蚜蟲科,除危害草莓外,還可危害多種植物,初夏和初秋發(fā)生密度最大,大多群聚在草莓的嫩葉葉柄、葉背、嫩心、花序和花蕾上吸取汁液,造成草莓嫩芽萎縮、嫩葉皺縮卷曲畸形不能正常展葉,并產生蜜露污染葉片。此外,蚜蟲還可傳播病毒,其傳毒所造成的危害遠大于其本身危害[3]。為了探明草莓蚜蟲發(fā)生的消長規(guī)律,研究監(jiān)測和防控技術,2015-2017 年我們在浙江省建德市開展了草莓蚜蟲(桃蚜)發(fā)生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與防治技術研究。
(1)成蟲:有翅胎生雌蚜體長1.6~2.1 mm,無翅胎生雌蚜體長2~2.6 mm,體寬1.1 mm,體色為黃綠色或洋紅色;腹管長筒型,為尾片的2 倍長;尾片黑褐色,尾片兩側各有3 根長毛。有翅孤雌蚜體長2 mm,腹部有黑褐色斑紋,翅無色透明,翅痣灰黃或青黃色。有翅雄蚜體長1.3~1.9 mm,體色為深綠色、灰黃色、暗紅色或紅褐色,頭胸部黑色(見圖1)。(2)卵:橢圓型,長0.5~0.7 mm,初為橙黃色,后變成漆黑色而有光澤。(3)若蟲:體小,似無翅胎生雌蚜,淡紅或黃綠色。
圖1 草莓蚜蟲
桃蚜一般營全周期生活,早春越冬卵孵化為干母,在梨、桃、李、梅、櫻桃等冬寄主上營孤雌胎生,繁殖數代皆為干雌。斷霜以后,產生有翅胎生雌蚜,遷飛到十字花科、茄科等僑居寄主上危害,并不斷營孤雌胎生,繁殖出無翅胎生雌蚜,直至晚秋。當夏寄主衰老時,產生有翅性母蚜,遷飛到冬寄主上,生出無翅卵生雌蚜和有翅雄蚜。雌雄交配后,在冬寄主植物上產卵越冬,越冬卵抗寒力強,即使在北方高寒地區(qū)也能安全越冬。桃蚜也可以一直營孤雌生殖的不全周期生活,如在北方地區(qū),冬季其仍可在溫室內的茄果類蔬菜上繁殖危害。
桃蚜以卵在桃、李等果樹枝梢或小枝縫隙中越冬,3 月上中旬開始孵化繁殖,4~5 月為危害盛期,產生有翅蚜,遷飛到大田作物危害,10 月下旬產生有性母蚜、雄蚜、孤雌生殖無翅蚜,晚秋后又產生有翅蚜,遷回到桃樹上產生有性蚜,有性蚜交尾后產卵越冬。桃蚜發(fā)育最低溫度為4.3 ℃,最適溫度為24 ℃,高于28 ℃不利于其發(fā)育,10 ℃以下發(fā)育歷期24.5 d,25 ℃時縮短為8 d。冬季溫度較低時,桃蚜生長和繁殖緩慢,危害輕。當溫度上升到10 ℃時,其繁殖速度加快,高溫干旱有利于其繁殖和危害。
我們在浙江省建德市草莓主產區(qū)設立監(jiān)測調查點進行定點系統(tǒng)監(jiān)測,調查紅頰、章姬、豐香等當地草莓主栽品種上的蚜蟲數量和危害情況。
調查記載栽培管理情況和氣象條件;制定草莓蚜蟲測報調查方法,確定有翅成蚜消長監(jiān)測、蟲口系統(tǒng)監(jiān)測、大田蟲情普查等調查項目與方法。
調查大田寄主植物和天敵情況,調查記載草莓設施栽培、種植品種、肥水管理和藥劑防治情況,觀察記載草莓種植期的天氣情況、大棚溫濕度,作為預測草莓蚜蟲發(fā)生的重要依據。
2.3.1 有翅成蚜消長監(jiān)測
(1)調查時間:11月~翌年5月。(2)調查方法:草莓定植后,按早、中、晚茬選定有代表類型的田塊各1塊,每塊田懸掛誘蚜黃板2 塊,將黃板懸掛于距草莓植株頂部20 cm,5 d 觀察1 次,記載有翅成蚜數量。黃板褪色或黏蟲過多時及時換新板。
2.3.2 蟲口系統(tǒng)監(jiān)測
(1)調查時間:11月~翌年5月。(2)調查方法:草莓定植后,按早、中、晚茬選定有代表類型的田塊各2塊,采用棋盤式多點取樣法,每田定10個點,每點定5株,共取樣50株,每隔5 d在傍晚和清晨各調查1次蚜蟲數量,計算有蚜株率和單株蚜量。
2.3.3 大田蟲情普查
(1)調查時間:草莓蚜蟲主要危害期。(2)調查方法:根據草莓品種和栽種時間,每個品種選定有代表類型的田塊各3 塊,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田定5 個點,每點定5 株,共取樣25 株,調查蟲口數量和危害情況,計算有蚜株率和單株蚜率。按照有蚜株率的分級指標,確定危害程度。以有蚜株率作為危害程度的分級標準:0 級-有蚜株率為0,1 級-有蚜株率<25%,2 級-有蚜株率25.1%~50%,3 級-有蚜株率50.1%~75%,4級-有蚜株率>75%。
2.4.1 蚜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
據調查,桃蚜在我國長江流域1年發(fā)生20~30代。春季氣溫6 ℃以上時開始活動,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 代,4 月底產生有翅蚜遷飛到露地蔬菜上繁殖,直到秋末冬初又產生有翅蚜遷飛到保護地內。早春或晚秋19~20 d 完成1 代,夏秋高溫期4~5 d 繁殖1 代。1 頭無翅胎生蚜可產出60~70 頭若蚜,產卵期持續(xù)超過20 d。在浙江建德等地進行春季和秋冬季設施草莓栽培,棚內溫暖避雨,有利于蚜蟲發(fā)生,草莓蚜蟲危害高峰期為3月中旬和11月(見圖2)。
圖2 浙江建德等地草莓蚜蟲發(fā)生危害動態(tài)
2.4.2 影響桃蚜發(fā)生的主要因素
(1)寄主植物:桃蚜寄主廣泛,冬季寄主有桃、李、梅、梨、櫻桃等薔薇科果樹,夏季寄主有白菜、甘藍、蘿卜、芥菜、蕓薹、蕪菁、甜椒、辣椒、菠菜等作物。田間種植的作物種類繁雜,靠近山坡、非耕地和拋荒地的地塊,有利于桃蚜的發(fā)生。(2)氣候條件:桃蚜的發(fā)生與氣候關系密切。溫度24~28 ℃、濕度適中,有利于桃蚜繁殖;溫度6 ℃以下或29 ℃以上、相對濕度40%以下或80%以上,不利于桃蚜繁殖。(3)天敵因子:天敵是影響蚜蟲蟲口消長的重要因素。桃蚜的天敵種類較多,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有瓢蟲、蜘蛛、食蚜蠅、草蛉、煙蚜繭蜂、菜蚜繭蜂、寄生菌等。
2.4.3 預測
草莓蚜蟲的危害程度受寄主植物、栽培管理、天敵因子、藥劑防治和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當冬春季田間栽培作物種類多、蚜蟲發(fā)生早和蟲口基數高、自然天敵控制作用弱、氣候條件較為有利時,草莓蚜蟲有較嚴重的危害趨勢。
我們開展了田間寄主植物、栽培管理、天敵保護利用等試驗研究,分析評估防蟲覆蓋、色板誘殺等防控蚜蟲的效果,篩選安全高效的防治藥劑,集成農業(yè)、生物、物理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并進行示范應用。
合理安排茬口,草莓與韭菜搭配種植可降低蟲口密度,在草莓田周圍種植四季豆、玉米等高大植物也可減少蚜蟲遷移到草莓植株上;提倡連片種植,避免間套種;及時清潔田園,清除雜草,摘除草莓老葉,減少蟲源。
盡量少用廣譜性殺蟲劑,以保護瓢蟲、草蛉、食蚜蠅、寄生蜂等蚜蟲天敵,有條件的可人工飼養(yǎng)蚜蟲天敵。
覆蓋銀灰色地膜或在田間掛寬10~15 cm 的銀灰色薄膜條驅避蚜蟲。有翅蚜對黃色、橙色有較強的趨性,可采用懸掛黃板進行誘殺,每667 m2懸掛黃板30 張,黃板的下端距草莓植株頂端10~15 cm,黃板黏滿蚜蟲時應及時更換。
苗期應注意防治蚜蟲,減少病毒病的傳播幾率,定植起苗前噴灑出嫁藥;生長期可用1.5%苦參堿可溶液劑1 000~1 200 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 倍液防治,交替用藥,延緩蚜蟲產生抗藥性;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降低農藥殘留。
目前,草莓蚜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測報技術研究比較少,尤其鮮見有關測報方法的報道[5~6]。本研究探明了草莓蚜蟲發(fā)生消長動態(tài)和影響主要因素,制定了草莓蚜蟲的預測預報方法,確定了有翅成蚜消長監(jiān)測、蟲口系統(tǒng)監(jiān)測、大田蟲情普查和栽培管理與氣象條件等調查項目與方法,對系統(tǒng)積累草莓蚜蟲田間觀測資料、開展監(jiān)測和預報,指導蟲害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防治草莓蚜蟲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綜合運用農業(yè)、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7~17]。苗期是治蚜防病重點期,可噴灑苦參堿和吡蟲啉等藥劑防治,注意交替用藥,防止害蟲產生抗藥性。由于草莓是小品種農作物,已登記的用于防治蟲害的藥劑較少[14],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建議有關部門加強草莓用藥登記,確保草莓的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