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qū)金廠鎮(zhèn)中心小學校,吉林 通化 134008)
前言:在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于學生的考慮比較少,就造成了學生只能去記憶課程知識,對于其中的內容不夠了解,所以課程的教學也就失去了效果。這其中還有課程知識較為單調,學生不愿意學習的原因。但是,在新課改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的的哦啊了重視,對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要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需要重視教學的有效性,應用生活化教學,將學生吸引到課堂學習當中,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都比較比較貼近于學生的生活,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只注意了知識的內容,將課程中的知識點拋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去自主理解,這樣對于小學生來說,對于字面的理解肯定可以完成。但是對于知識沒有深刻的理解,而因為內容上的管教成分較多,所以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會降低教學的效率[1]。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創(chuàng)將生活化教學情境,依據(jù)教學內容,以情境的方式為學生呈現(xiàn)知識內容,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也讓學生得到切身的體會,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的學習情況。例如,在《我愛我家》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設計一個家的場景,然后讓學生去扮演自己的父母,這樣學生可以情境當中就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也可以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同時這種扮演的方式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愿意參與其中,會主動去體會家的感覺,從而對課程知識進行主動的學習。
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讓學生對于知識有深刻的理解認識,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作用。小學生的年齡小,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低,很少有學生在學習中可以聯(lián)想到自己[2]。即使學生在教學情境下得到了切身的體會,但是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自我觀念的提升也不能獨立去完成,只是暫時的得到了情感的認識提升,這是由于學生的年齡決定的。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借助實際生活實例來進行講解知識內容,以實例為依據(jù)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理解認識。也使學生在遇到相似情況下,明白了需要怎么做,使學生可以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得到素質提升。例如,在《我們的公共生活》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提出公交排隊的實例,對此進行分析,學生就可以感受到公共場所需要注意什么樣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學會約束自己,遵守公共秩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入生活案例,組織學生進行知識討論,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學生的思想認識在討論中得到健康發(fā)展,有效改變學生的錯誤習慣和認識。很多小學生缺乏自我改正錯誤的能力,主要是因為對自己的錯誤認識的不徹底[3]。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引入生活案例讓學生進行知識討論,可以使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深度了解,在相互的辯論當中,樹立正確的三觀認識。例如,在《我們的學?!方虒W中,教師就可以引入學校的校風具有什么樣的意思?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對于校風就可以有一個深度的認識,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促進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構造。
教師還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知識和思想認識進行實踐,強化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將知識完全吸收,樹立健康、積極的道德品質。例如,在《家是最溫暖的地方》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回家之后幫母親刷碗,幫父親倒水的生活作業(yè),然后對父母說你們辛苦了。這樣的生活化作業(yè),為學生的行為做了指導,學生可以在完成的過程中感受到家的溫暖,學生就可以從中建立家的認識。
結論: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不理解的情況。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得到切身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生活實例來講解知識,使學生對知識有深度的理解;將生活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組織學生討論,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思想認識;布置生活化作業(yè),使學生在課程知識的影響下,提升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