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大連市普蘭店區(qū)第三十六中學,遼寧 大連 116200)
中華民族是個有厚重傳統(tǒng)文化的國度,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模式也開始向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民間的習俗已越來越被人們淡化,甚至遺忘。當代的學生對此知之了了,甚至一無所知。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tǒng)稱。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大力弘揚中華民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他認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體現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民俗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能被下一代丟了、忘了。引導學生感受民俗文化的內涵和魅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會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上他的課,也能因不喜歡一個老師而討厭上他的課。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 農村已經不再是落后、封閉的代名詞,農村學生也不再是老實、單純、見識短淺的大山里的孩子。他們對教師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尤其是思維有了質的飛躍的中學生,個性化更強。在今后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求農村中學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要不斷地調節(jié)豐富發(fā)展自己,提高自己的親和力,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學生的多方面需求。而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融入課堂,便是提高農村中學教師親和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讓它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呢?經過一番研究并實踐,總結得到以下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故事是所有人一生的興趣。何況一個中學生,何況還是自己老師的故事。別人備課圍繞課本,我備課又多了一個“圍繞”——傳統(tǒng)節(jié)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我會藝術性地給學生講自己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比如春節(jié)貼對聯的趣聞軼事。“金雞滿架的故事”學生們或大笑、或感嘆、或無奈,這其中產生了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
課本中有《社戲》、《安塞腰鼓》、《燈籠》,我們有送燈、五色線、散壯……
每到課本中涉及到民俗民風的內容我也會關聯當地的風俗,每當閱讀練習中偶遇了民俗文化的情節(jié),我就給他們拓展開來。比如正月十五送燈,所有人都要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走送燈儀式。男長輩在家里供奉的家譜祖先牌位前點蠟燭,再帶上用蘿卜刻的小燈臺插上蠟燭,紙和香,孩子們提著燈籠引路。到了祖上的墳地,挨個墳冢的門口點上一個小蠟燭,燒紙、燒香、放鞭炮、叩頭。表示對先輩們的懷念和敬重。女長輩們在家里每個房間、每間廂房、各種雞鴨鵝牛羊豬圈點上小蠟燭,表示除惡驅邪,祈求一年光明太平。
再比如一次閱讀練習中講到了寒食節(jié),我即興話鋒一轉,你知道寒食節(jié)怎么來的嗎?你知道我們當地怎么過這個節(jié)日嗎?平靜的課堂瞬間蕩起了漣漪。
今年的端午節(jié),源于我的相關的一個課題研究,我做了充分的備課。端午節(jié)的起源主流的三個版本的傳說,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都做了解說。從南方到北方雖然都吃粽子,但民俗上還是有差異的。粽子、艾蒿、桃樹枝、鏵鐵、五色線……一種種、一樣樣兒,都有何寓意?媽媽為何要早晨趁孩子沒醒來的時候給孩子戴上五色線?為什么要把它丟在端午后的第一場雨的河水里?為什么有種說法要戴到六月初六?在我的充分鋪墊下,他們興致勃勃地回家了解,并操練起來了。
我還策劃了一次頂雞蛋比賽。利用一天中午午飯休息的時間,所有人帶的都是媽媽姥姥等做的粽子和各種蛋。農村都是自己家包的粽子,自己家養(yǎng)的雞鴨鵝下的蛋,家人又自己腌制的咸鴨蛋、松花蛋等,粽子鍋里煮出來的雞蛋特別好吃。大家分組用雞蛋小頭互相頂,評出雞蛋王。在雞蛋殼碎裂的咔咔聲中,在一片歡笑聲笑語中,大家相互吃蛋和粽子,同樣的蛋,同樣的黃米糯米粽子,學生卻吃出了不同的味道。甚至有人很感性地說:“還是我媽媽做的最好吃,因為那是從小到大的記憶里的味道,那是媽媽的味道!”
如此,不但豐富了他們的人生體驗,提高了學生的情商,提高了教師的親和力,拉近了師生間的關系,更是在學習中、活動中,使學生不但了解了民俗文化的內涵,而且愛上了民俗文化,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營造了潛移默化的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的氛圍。
結合每一次的“不期而遇”,適當也會有小練筆?!霸蜏珗A的區(qū)別是什么”用說明性語言介紹清楚?!凹t白事你支持搭臺唱戲嗎?”結合你的經歷談感想。在學生的思維活躍時,激發(fā)他們思考,學習生活中的語文,又運用到生活中去。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深化了學生對民俗文化內涵的理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p>
二月二龍?zhí)ь^,女生幫媽媽做春餅,男生幫爸爸畫倉囤;寒食節(jié)蒸散裝,幫媽媽做,跟蹤整個流程;端午節(jié)對民風民俗的調查了解、包粽子吃粽子、頂雞蛋等系列活動。課前五分鐘講趣事、收獲,課堂上談立意和選材、論構思和手法……真情實感源自于生活經歷,再來點寫法指導,文思自然泉涌。在實踐中民俗文化烙印于心,融入血液,傳承開來。
民俗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它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文化,它飽含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它自有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同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還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親和力。我愿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學生的橋梁,讓民俗文化在語文教學中落地,在學生心中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