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云曉
日常生活中的傾聽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善于傾聽的人在不經(jīng)意間就可以從別人的交談的只言片語中,積累起點點滴滴的知識和技能。
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就是一位善于傾聽的人。玻爾的父親是大學的生理學教授,經(jīng)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中聚會,探討共同關(guān)心的問題。
玻爾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經(jīng)常讓他旁聽這類學術(shù)聚會。大學者們慷慨激昂,發(fā)表各自見解,玻爾會默默地坐在一旁,聽上幾個小時。天長日久,耳濡目染,他們的言談見解和思考問題的方法都使玻爾獲益匪淺,增長了各方面的知識。
也許更多的家庭沒有這樣濃厚的學術(shù)氛圍,但是一家人在一起,仍然可以進行一些有意義的討論,比如共同感興趣的一本書,共同看過的一個動畫片或電視劇,某個歷史事件等。討論可以很隨意地進行,重要的是要彼此能夠認真地傾聽。
傾聽不僅是學習的手段,更是溝通的橋梁。日常生活中,父母若能很好地傾聽孩子,則對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大有益處。父母要注意把握好兩點,一是正確的傾聽態(tài)度;二是提高傾聽的能力。
正確的傾聽態(tài)度是傾聽的前提。父母首先要真誠地愿意分享孩子的生活與成長,要放下架子,要學會蹲下來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與交流,高高在上的父母是難以傾聽的。父母還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狀態(tài),尊重孩子的獨特之處,不要先人為主,更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父母還要學會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和孩子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孩子的正常權(quán)利,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切勿因此而阻斷傾聽渠道。
傾聽是一種能力,父母還要通過學習來提高傾聽的能力,要學會一種新的傾聽技能一一映射式傾聽:父母要像一面鏡子,非批判性地接納孩了的想法及情感,以產(chǎn)生理解和共鳴。映射式傾聽的要求可以用“望、聞、問、切”四個字來簡單概括:
望:父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孩子,與孩子保持目光接觸,專注地觀察孩子的言談舉止,研究表明,肢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量遠遠大于語言本身。
聞:父母要專注地聽,既要聽懂孩子遣詞用字本身的含義,還要學會聽孩子的語音語調(diào)所隱藏的信息。
問:父母要用簡短的語言來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讓孩子感到父母的理解,也讓溝通進行下去。問的過程中切忌不要包含說教與指責等負面信息。
切:即同理心與移情,父母要換位思考,體察孩子的情緒感受,產(chǎn)生心理共鳴。
以下這個例子,說明映射式傾聽的做法:
孩子:媽媽,我被老師冤枉了!
媽媽:嗯!
孩子:上課時,我的同桌向別人扔紙團,老師沒看清,卻認為是我干的。
媽媽;噢!被人冤枉的滋味確實不好受!
孩子:媽媽,謝謝你聽我說,我現(xiàn)在好受多了!
望、聞、問、切四個要求不分次序,相互影響,融合為一體,貫穿于傾聽的整個過程。善于傾聽的父母才能培養(yǎng)出善于傾聽的孩子。
讓我們記住蘇格拉底的一句話:“自然賦予我們?nèi)祟愐粡堊?,兩只耳朵,也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