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的決策分析
        ——不對稱理論的視角

        2019-12-18 01:05:18
        安徽史學 2019年6期
        關鍵詞:英法蘇伊士運河中東

        (南開大學 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350)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50年代中期,冷戰(zhàn)下的兩極格局逐漸穩(wěn)定下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歐洲尖銳對峙的同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爭奪第三世界的主導權成為美蘇兩國冷戰(zhàn)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便是其中的重要事件。美國、蘇聯(lián)和埃及在這次危機中大放異彩,英法兩國卻不得不接受慘痛的失敗。作為危機的重要一方,英國在此次危機中的損失尤其嚴重。英國不僅沒有達成解決危機的兩個重要目標——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推翻納賽爾政權;而且還徹底失去了埃及,本國在中東地區(qū)的勢力更是遭到了美國的排擠,“英國的大國地位遭到嚴重削弱”。(1)劉德斌:《國際關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0頁。

        英國為何會遭受這種巨大的挫???是因為它的實力有限,還是目標設置過高?在許多英國人看來,這一切的悲劇都應該歸咎于美國。美國人不僅絲毫沒有顧及兩國之間的“特殊關系”,而且在危機的關鍵時刻“出賣”了親密盟友。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此次危機之前兩國總體關系良好,在危機期間也經(jīng)常交換意見。(2)Nancy Beck Young,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Dwight D.Eisenhower Presidency,Volume 2,President Eisenhower,Collective Security an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Bethesda,MD:LexisNexis,2005,pp.146—152.那么,英美兩國卻又為何在最后關頭分道揚鑣,并導致英國黯然收場?更加令人疑惑的是,作為這次危機事件的主角,英國又是如何在美國實際上并不同意的情況下做出一系列的外交軍事決策?這是本文需要解釋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實際上相互聯(lián)系,第一個問題無疑更為重要,但是只有解開第二個問題才能真正理解第一個問題。

        二、既有解釋

        對英美兩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最后關頭的分裂,有眾多學者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這些分析有的聚焦于體系層次,有的則集中于單元層次,還有的則深入到了個體層次。體系層次的研究認為美國立志于同蘇聯(lián)爭奪第三世界的霸權,而英法軍事入侵埃及打亂了美國的戰(zhàn)略部署,美國為此不惜犧牲英法以防止蘇聯(lián)勢力進一步向中東滲透。單元層次的研究認為美英兩國在中東存在經(jīng)濟上的競爭,為此美國一心想要把英國的經(jīng)濟勢力從中東趕出去。個體層次的研究則認為艾登、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等領導人迥異的性格導致了局勢愈發(fā)糟糕。這些解釋都有它們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并不能完美地解釋上文提出的問題。

        1.戰(zhàn)略與意識形態(tài)分歧

        對以上問題的解釋中,有一種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戰(zhàn)略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考慮是英美中東政策差異的主要原因。在英國人看來,美國“出賣”了英國的國家利益。美國既反對蘇聯(lián)勢力打入中東,也反對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英國在納賽爾宣布將運河國有化之后的一系列行動打亂了美國在中東的戰(zhàn)略部署,也影響到了當時美國希望借助匈牙利事件向蘇聯(lián)施壓的戰(zhàn)略意圖。(3)Geoffrey Warner,“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uez Crisis”,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7,No.2 (1991),pp.303—317.因此,美國為了“擔負起發(fā)展中世界的領導者之使命”(4)Henry Kissinger,Diplomacy,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4,p.549.,最終與英國翻臉。

        戰(zhàn)略和意識形態(tài)的解釋當然有其合理之處——它觀察到了美英兩國在中東問題上利益和政策的不一致。而蘇伊士運河危機的不斷演變則加劇了這一趨勢,并導致最后兩國政策發(fā)生了重大偏離。但是這種解釋仍然存在著以下兩點不完善的地方。第一,雖然兩國在中東政策上有一定的分歧,但是防止蘇聯(lián)勢力滲透和激進阿拉伯主義仍然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英國在運河危機爆發(fā)后采用外交、軍事等手段對納賽爾施壓,至少表面看來是有利于以上兩種目標的實現(xiàn)。那么美國在何時開始不認可、不支持盟友打擊蘇聯(lián)和埃及勢力的行為?第二,盡管兩國存在著一定的政策分歧,但是在此次危機長達3個月的時間內(nèi),英美兩國通過各種雙邊和多邊渠道進行了頻繁的溝通,這些溝通為何沒能讓英國有效了解美國的意圖?因此,僅僅從宏觀層次的戰(zhàn)略和意識形態(tài)分歧進行研究并不能有效解釋英國的決策行為。

        2.經(jīng)濟競爭

        有的學者從兩國經(jīng)濟利益差異和競爭的角度進行分析,主要論點是:第一,美國害怕英法以對埃及的侵略會導致沙特等其他反英的國家對波斯灣實施石油禁運,或者沒收當?shù)氐氖推髽I(yè)。(5)Daniel Yergin,The Prize:The Epic Quest for Oil,Money and Power,New York:Free Press,1991,pp.489—498.第二,英美在中東地區(qū)存在經(jīng)濟上的競爭。美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向英國攤牌,既是為了把英國趕出阿拉伯世界以打開中東市場,也是其在1945年之后為了奪取第三世界經(jīng)濟霸權的結果。(6)Steven Freiberger,Dawn Over Suez:The Rise of American Power in the Middle East,1953—1957,Chicago:Ivan R.Dee,1992,pp.162—163.經(jīng)濟利益解釋雖然聽起來有其合理之處,卻并非當時美國決策高層考慮的主要因素。實際上,當時美國對中東石油依賴程度相當?shù)?;相反,英法等西歐國家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東石油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運輸暢通。(7)Adam Matthew,http://www.archivesdirect.amdigital.co.uk/Documents/Images/FO%20487_10/0?sear chText=oil%7Cpetroleum&goToHit=True.因此,美國實際上沒有理由擔心來自遙遠的、對自身影響并不大的石油威脅。已有的各種資料也顯示,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等美國決策層并未將經(jīng)濟因素看得很重要,在他們發(fā)表的各種言論中都極少提及這一話題??梢?,經(jīng)濟因素可能是美國做出決定的潛在背景,但很難說是決定性因素。

        3.領導人個性差異

        除了以上兩種解釋外,微觀層次的研究認為是英美領導人的個性沖突導致了英美關系的決裂。有學者認為艾登脾氣急躁和傲慢,同時杜勒斯在英國面前像是一個偽君子,兩人竭力爭當這一事件的主角。(8)Shunkburgh Evelyn,Descent to Suez:Diaries,1951—1956,New York:Orion Publishing Group,1986,pp.185—187.還有的學者注意到,脾氣急躁的艾森豪威爾對英國向他隱瞞重奪運河的計劃而出兵埃及感到非常氣憤。(9)Stephen E.Ambrose,Eisenhower,Vol.2,The President,New York:Turtleback Books,1984,pp.359—361.的確,作為經(jīng)歷過30年代和二戰(zhàn)的知名人物,當時的英美領導人都有著很強的個性,這些迥異的個性會影響到危機決策。但與其說這是英美政策沖突的原因,不如說是沖突的表象。因此,個性沖突說也不能較好地解釋美英決裂的原因以及英國錯誤決策的過程。

        總之,體系層次、單元層次以及個人層次的原因分析都有其合理性,特別是戰(zhàn)略和意識形態(tài)解釋有著很強的吸引力。然而,僅僅關注單一層次的變量并不能有效解釋英國在危機決策過程中各種相互矛盾的行為——既急切地想要恢復秩序又屢屢錯失良機;既試圖和平解決又最終采用軍事手段;既依賴美國的支持又向美國隱瞞軍事行動的計劃;既渴望法國、以色列的幫助又多次令盟友無可奈何。英國決策中的種種矛盾表現(xiàn)需要我們采用跨層次的分析方法進行探討,為此,筆者將在下一部分引入一種新的解釋——不對稱理論。

        三、一種新的解釋——不對稱理論

        英國高層做出的種種矛盾決策在單一層次的視角下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釋。實際上,英國矛盾決策的背后是其決策高層產(chǎn)生了結構性錯誤知覺。那么,這種錯誤知覺是怎樣產(chǎn)生的?目前學術界有兩種錯誤知覺的理論:以杰維斯為代表的微觀層次的錯誤知覺理論、以沃馬克為代表的不對稱理論。其中不對稱理論打破了研究層次之間的隔閡,關注中觀層次變量——國家間權力結構是如何影響個體層次的變量——領導人的認知。這為解釋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國的決策提供了新的視角。

        為什么在行為體雙方均不愿沖突的情況下、在本可以進行合作的情況下,會產(chǎn)生沖突和斗爭,拒絕合作而走向戰(zhàn)爭?國際關系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體系層次(10)體系層次的研究主要包括無政府特征以及權力結構,參見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 Hill,1979;A.F.K.Oganski,World Politics,New York:Knopf,1968;A.F.K.O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Ledg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和單元層次。(11)單元層次主要關注國家經(jīng)濟結構特別是壟斷資本主義、軍工復合體、官僚政治與政府部門之間的競爭,參見J.A.Hobson,Imperialism:A Study,London:Allen and Unwin,1902;V.I.Lenin,Imperialism,New York:Vanguard,1929;Gordon Adams,The Irion Triangle:The Politics of Defense Contracting,New York:The Council of Economic Priorities,1981;Graham Allison,Essence of Decision:Explor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Boston:Little&Brown,1971.杰維斯則獨辟蹊徑,從微觀層次進行研究。他的理論假設是:在不確定的國際條件下,很容易產(chǎn)生錯誤知覺,而且大多數(shù)的錯誤知覺是夸大對方的敵意,將國家視為具有沖突意圖的對手。錯誤知覺的形成機制主要有三種:認知相符、誘發(fā)定勢和歷史包袱。認知相符機制下,如果決策者接收到的信息與原有的認知不符,那么他們就可能對新的信息視而不見,或者曲解誤判,使其能夠與原有的認知相符;誘發(fā)定勢則是指人們接收到信息時,會以當時集中關注和考慮的問題為定勢,據(jù)此解讀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歷史包袱是指歷史給決策者背上沉重的負擔,采用歷史類比來認識當前的形勢。在這些機制的影響下,很容易產(chǎn)生以下四種常見的錯誤知覺:一是國家決策者將對方想象為內(nèi)部團結一致、令行禁止的行為體;二是決策者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影響力和被影響的程度;三是愿望思維;四是認知失調(diào)??朔e誤知覺產(chǎn)生的有效辦法是冷靜全面地思考,包括換位思考、更多了解對方國內(nèi)政治和社會進程等。

        在杰維斯的錯誤知覺理論的基礎之上,沃馬克將其與結構現(xiàn)實主義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結構性錯誤知覺理論(structuralism misperception theory),又稱為不對稱理論(asymmetry theory)。(12)不對稱理論主要由沃馬克在他的一篇文章和一本書中正式提出,參見Brantly Womack,“Asymmetry and Systemic Misperception”,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26,No.2(2003),pp.92—119;Brantly Womack,China and Vietnam:The Politics of Asymmet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他從與歐洲近現(xiàn)代史邏輯不同的東亞歷史中受到啟發(fā),認為弱國也是國際政治中的重要行為體。與強國相比,弱國的國家實力、國家利益以及行為方式都有重要的不同。這種不對稱關系雖然沒有影響總體關系格局,但卻容易導致兩國之間的錯誤知覺不斷。正是在這一不同的經(jīng)驗基礎上,沃馬克結合了結構現(xiàn)實主義的權力因素和錯誤知覺理論的認知因素,提出了不對稱理論。不對稱理論包含三個基本假定:第一,國家間的關系結構是等級制的 (hieratic),并非無政府狀態(tài);第二,國家體系的基本行為體是民族國家;第三,影響國家行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等級制的權力關系結構。這里的結構是由雙邊關系組成的中層結構(mid-range),并非整個體系的格局。(13)林民旺:《沃馬克的結構性錯誤知覺理論研究》,《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第61—62、65頁。

        不對稱理論的理論假設是:不對稱權力結構可以導致國家間系統(tǒng)性的錯誤知覺。之所以說錯誤知覺是“系統(tǒng)性”的,是因為這種錯誤知覺不是源自領導人的特征,而是源自國家間實力的不對稱。不對稱理論的推理是:權力結構中的不對稱帶來強國與弱國在注意力模式、相對地位、氛圍關切上的顯著差異,通過“金規(guī)”機制,最終導致結構性錯誤知覺的產(chǎn)生(圖1)。(14)Brantly Womack,“Asymmetry and Systemic Misperception”,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26,No.2(2003),pp.94—100;p.100.所謂的注意力模式(attention patterns)不對稱,是指存在著小國B過于關注(over attention)和大國A過于漠視(inattention)彼此關系的差別。相對地位(relative status)不對稱指的是小國尋求的是大國的認可(acknowledgement),大國尋求的則是小國的順從(deference)。關系環(huán)境關切(climatological concerns)則是指相對于大國A而言,小國B對雙邊關系的友誼(friendship)還是敵對(hostility)更為敏感。這種不對稱關系中的重大差別很少被研究對稱型關系的學者注意到。錯誤知覺產(chǎn)生的關鍵是,A和B對彼此行為的理解依據(jù)的是“金規(guī)”(golden rule)。也就是,A總是站在大國角度來看待B的行為,而B則站在小國位置上看待A的行為。換句話說,大國A總是對小國B的愿望和利益視而不見,而小國B則對大國A的期望一廂情愿,雙邊的溝通機制也沒有發(fā)揮作用。此外,錯誤知覺形成機制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例如大國國內(nèi)對小國政策的多元還是統(tǒng)一很容易導致小國接受錯誤的信息。為了消除雙邊關系中的不確定性,小國有三種選擇:一是犧牲本國利益,服從于大國的意志;二是組織其他論壇,這種論壇既不會威脅到大國的利益,也可以為自己提供一個公開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場所;三是與大國決裂,尋求新的盟友??傊粚ΨQ理論認為不對稱的權力結構容易導致錯誤知覺的產(chǎn)生。面臨新的不對稱結構時,行為體更容易產(chǎn)生結構性的錯誤知覺。但是隨著關系結構產(chǎn)生的時間越長,關系將越來越趨于成熟,發(fā)生結構性錯誤知覺的可能性也將大大降低。(15)林民旺:《沃馬克的結構性錯誤知覺理論研究》,《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第61—62、65頁。

        不對稱理論最大的貢獻是在理論建構方面,它將現(xiàn)實主義強調(diào)的權力結構以及認知心理學強調(diào)的錯誤知覺相結合。從不對稱的權力結構來研究處于這種關系中的行為體利益、感知、行為上的差異,挑戰(zhàn)了主流理論將所有行為體假定為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安全最大化或者利益最大化)的認識。沃馬克認為,杰維斯等人描述的錯誤知覺的共同根源在不對稱結構中都可以找到?!皩嶋H上,杰維斯提出的十四個關于錯誤知覺的假設中的部分都同不對稱結構相關,只是杰維斯并沒有對此進行詳細闡述?!?16)Brantly Womack,“Asymmetry and Systemic Misperception”,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26,No.2(2003),pp.94—100;p.100.可以說,從權力結構而非領導人心理認知作為出發(fā)點來研究錯誤認知的產(chǎn)生,這是不對稱理論與錯誤知覺理論最大的不同之處(表2)??傊粚ΨQ理論是一個有著嚴格的前提假定、理論假設、因果機制以及政策選擇的較為完整的外交決策理論。它為理解和解釋國際現(xiàn)象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工具。

        表1 兩種錯誤知覺理論的比較

        四、不對稱理論視角下英國的決策分析

        自古以來中東一直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二戰(zhàn)結束后,該地區(qū)的局勢極為錯綜復雜、矛盾重重。主要的矛盾包括以下幾對:一是阿拉伯民族主義與英法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二是舊殖民國家和新殖民國家的矛盾;三是東西方之間的矛盾;四是阿以矛盾;五是地區(qū)領導權的爭奪??梢哉f,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豐富的石油資源、復雜的人文環(huán)境、分散的地區(qū)領導權以及持續(xù)不斷的外部勢力造成了中東復雜的局面。這些矛盾和問題在中東大國——埃及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1952年7月埃及爆發(fā)革命,推翻了法魯克王朝,成立了共和國。從1954年起,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開始掌握埃及大權。他具有強烈的反帝思想和阿拉伯歸屬感,上臺之后他不僅為埃及擺脫殖民統(tǒng)治不懈斗爭,而且還積極支持其他國家的反殖斗爭,這最終引發(fā)了蘇伊士運河危機。

        蘇伊士運河危機并非偶然所致,而且其持續(xù)時間較長。本文的研究涉及到的時間包括1954年—1956年7月26日之前的危機背景階段,7月26日至10月29日的外交解決階段;10月29日到11月6日的危機高潮與結束階段。在此間,包括埃及、美國、英國、法國、以色列、蘇聯(lián)等多方勢力進行了紛繁復雜的斗爭。本文試圖解釋的問題是美英在最后關頭分裂的原因,特別是英美兩國的互動給英國決策層帶來的心理認知變化。為此,筆者將對此次危機中其他重要國家間關系簡略涉及,而不做深入探討。在此部分,筆者主要從不對稱理論的前提條件、結構性錯誤知覺的形成機制、結構性錯誤知覺下英國的政策選擇三方面對蘇伊士運河危機前后英國的決策以及英美的互動進行剖析。

        1.結構性錯誤知覺的前提:權力失衡

        可以說,運河危機之前英國的中東政策是處于龐大的目標和弱小的實力這一矛盾之中的。這種實力的不足不僅來自本國絕對實力的下降,也源于美國、蘇聯(lián)、阿拉伯民族主義在本地區(qū)相對實力的增強。無論在軍事上還是經(jīng)濟上,英國維持本國在中東的影響力都難以為繼。正如學者所認識的那樣,“中東基地及能源變得日益珍貴的同時,英帝國的實力卻在衰退”。(17)楊冬燕:《蘇伊士運河危機與英美關系》,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在國家間實力對比上,與美國相比,英國更是處于絕對下風。因此美英之間實際上形成了權力失衡的局面,這不僅體現(xiàn)在全球層面,也體現(xiàn)在中東地區(qū)。權力失衡的結果就是英國的中東政策對美國的依賴不斷加深,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事實中。

        一是《巴格達條約》的簽署。美國為了防止蘇聯(lián)勢力南下,希望在中東建立與北約類似的地區(qū)性的軍事組織。美國希望埃及能夠加入這一組織,但是埃及表示蘇聯(lián)并不是本國最大的威脅,以色列和英國才是它的當務之急。隨后,以色列的擔心也使得美國決定在幕后行動。1954—1955年,在美國的授意下,巴格達條約組織成立。英國一開始對美國侵犯其勢力范圍的舉動非常不滿,然而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卻認為這是一個重新挽回自身不斷衰退勢力的良好建議。1955年4月,英國在《巴格達條約》上簽字。(18)Peter Woodward,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Ⅴ,Volume 5,1955,Bethesda,MD:LexisNexis,2009,p.86.《巴格達條約》的背后支持者是美國,也就是說,英國需要借助美國來維持在中東的影響力。二是埃捷武器交易。在這一時期,以色列同埃及的爭端不斷。面對以色列的壓力,埃及發(fā)現(xiàn)本國處于一種危險的境地:它得不到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又受到《巴格達條約》的威脅,并且在以色列軍事力量面前處于極大的劣勢。埃及迫切地希望改善本國的軍事實力,為此先后向英國和美國尋求武器。但是這兩個國家的條件之高是埃及無法答應的;于是,埃及將目光轉向了蘇聯(lián)。1955年9月,納賽爾宣布同蘇聯(lián)的盟國捷克斯洛伐克達成武器協(xié)議。(19)Nancy Beck Young,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Dwight D.Eisenhower Presidency,Volume 2,President Eisenhower,Collective Security an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Bethesda,MD:LexisNexis,2005,p.136;Peter Woodward,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Ⅴ,Volume 5,1955,Bethesda,MD:LexisNexis,2009,p.139.“蘇聯(lián)陰影”開始籠罩中東上空,加劇了中東本已復雜的局勢,也增強了美國在中東反蘇的緊迫感。在這次影響力的爭奪中,英國與美國的立場一致,以一種頑固的視角來看待埃及的合理要求,最終將埃及推入蘇聯(lián)的懷抱。三是阿斯旺大壩的援助。英美為了防止埃及進一步滑落至東方陣營,決定對埃及進行經(jīng)濟援助。但是,美英與世界銀行提出的聯(lián)合援助埃及建設阿斯旺大壩的方案附加了五項條件。納賽爾認為這是美英想要控制埃及的經(jīng)濟,因此回絕了這一方案。在隨后的9個月里,雙方繼續(xù)談判,但是英美對援助埃及慢慢開始動搖。(20)Peter Woodward,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Ⅴ,Volume 5,1955,Bethesda,MD:LexisNexis,2009,p.149;Adam Matthew,http://www.archiv esdirect.amdigital.co.uk/Documents/Images/FO%20462_10/156.1956年7月,美英兩國先后決定撤回對埃及的援助。實際上,英國比美國對援助這一項目更加積極,然而,英國本國無力單獨承擔援助的巨大開支,它需要西方經(jīng)濟霸主美國以及美國控制下的世界銀行的資金支持。這一切使得英國最終也沒有單獨向埃及伸出援助之手。

        此外,英美兩國在中東的關注點和行為也有所不同。早在1947年,英國的一份戰(zhàn)略文件指出對英國安全至關重要的三點措施:保衛(wèi)聯(lián)合王國、控制主要的海上交通和占據(jù)中東。(21)Geoffrey Warner,“The Anglo-American Special Relationship”,Diplomatic History,Vol.13,No.4 (1989),p.483.可見,英國在中東有著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全方位利益。美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它進入中東地區(qū)較晚并且沒有殖民地,所以它的利益主要是商業(yè)利益。從東西方陣營的爭奪來看,作為西方世界的領頭羊,美國則有兩項重要的利益:安撫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防止蘇聯(lián)勢力滲透。(22)Nancy Beck Young,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Dwight D.Eisenhower Presidency,Volume 2,President Eisenhower,Collective Security an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Bethesda,MD:LexisNexis,2005,p.171;p.274.英美兩國在中東關注點和行為的不同,決定了兩國既合作又斗爭的局面。

        2.結構性錯誤知覺的產(chǎn)生:“金規(guī)”機制

        所謂的“金規(guī)”機制,是指A國總是站在大國的立場來看待B國的行為,而B國則總是站在小國的立場來看待A國的行為。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美國是大國,英國相對而言則是小國。前文已經(jīng)分析到,除了國內(nèi)大選等因素外,美國外交政策的立場是既要維護盟國的利益,又要避免激怒阿拉伯民族主義,更要防止蘇聯(lián)勢力的卷入。(23)Nancy Beck Young,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Dwight D.Eisenhower Presidency,Volume 2,President Eisenhower,Collective Security an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Bethesda,MD:LexisNexis,2005,p.171;p.274.這同它作為超級大國、西方世界的領導者、對中東而言的外來者的身份相吻合的。于是,在美國決策層看來,英國領導層的一系列決策,特別是動武的決策雖然情有可原卻未免過于魯莽。因此,對美國而言必須竭盡全力阻止戰(zhàn)爭的爆發(fā),和平化解危機。

        對英國來說,蘇伊士運河有著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因此必須采用一切手段,包括軍事手段來奪回對它的控制權。同時,如果能夠推翻納賽爾政權,那也是打擊阿拉伯激進民族主義的有效手段;并且可以打擊蘇聯(lián)在中東的勢力。這一立場是它作為一個西方世界的重要成員、中東地區(qū)的傳統(tǒng)殖民國家的身份相吻合的。于是,在英國決策層看來,美國既支持,但又不愿全力支持它的政策是一種政策上的搖擺。更為嚴重的是,英國決策者逐漸認為,作為親密盟友的美國就算不公開地支持它的行為,至少也不會公開反對。這是英國決策層產(chǎn)生的結構性錯誤知覺之一,并且這種錯誤知覺一直延續(xù)到它們公開進行武力侵略之時。這也是英國在此次危機中失敗的根源。英美兩國的不同立場在以下事實中得到清晰地展現(xiàn)。

        其一,美國拒絕了艾登提出的武力解決運河危機的請求。運河危機的第二天,7月27日,英國內(nèi)閣就召開了會議,對埃及進行了譴責以及研究怎樣將運河的控制權奪回。為此英國內(nèi)閣強調(diào)蘇伊士運河不是一項埃及的資產(chǎn),而是一項國際資產(chǎn),因此埃及國有化運河的行為必須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意。內(nèi)閣成員們還同意以武力為后盾對納賽爾施加最大程度的壓力。(24)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on 27,July 1956,F(xiàn)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以下簡稱FRUS),Vol.XVI,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0,pp.3—5.英國應對此次危機的方案基本形成。當天,英國還成立了由6位大臣組成的處理運河危機的埃及委員會。埃及委員會在第一次會議上就決定要將運河置于國際控制之下,眼前目標是推翻納賽爾政權。艾登還在當天給艾森豪威爾去信,傳達了英國決心使用經(jīng)濟、外交甚至武力的堅定決心,并希望獲得美國的允許以及援助。(25)Message From Prime Minister Eden to President Eisenhower on 27,July 1956,FRUS,Vol.XVI,pp.9—11.作為內(nèi)閣主戰(zhàn)派之一的財政大臣麥克米倫也非常清楚英國軍事行動如果想要成功則需要取得美國的支持,“英國一方面表示他們確信同美國的友誼是不會動搖的,另一方面則再三強調(diào)他們準備采取軍事行動的決心?!?26)楊冬燕:《蘇伊士運河危機與英美關系》,第67頁。美國收到英國的電報之后,立即召開會議進行研究,決定發(fā)表一個聲明表示關切,但并不打算讓其他國家看出其下一步的打算。(27)Memorandum of a Conference With the President,White House on 27,July 1956,FRUS,Vol.XVI,pp.5—7;pp.11—12.對于艾登的動武提議,美國政府則持謹慎的態(tài)度,認為動武對西方有著諸多不利,而美國加入英法的軍事行動則面臨許多現(xiàn)實困難,主張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危機。(28)Memorandum of a Conference With the President,White House on 27,July 1956,FRUS,Vol.XVI,pp.5—7;pp.11—12.英國迫于無奈,只能聽從美國的提議。

        其二,美國主動提議召開兩次倫敦會議,卻未全力支持英國。8月初,美英法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談決定召開一次以1888年《君士坦丁堡條約》為基礎的國際會議。8月16日,22國代表(埃及和希臘拒絕參加,以色列沒有受到邀請)在倫敦召開了會議。在英法的支持下,美國提出了一個管理運河的國際共管方案,其中,埃及的主權以及運河作為一個國際通道的安全都將給予承認和保證。(29)Telegram From the Delegation at the Suez Canal Conference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on 18,August 1956,FRUS,Vol.XVI,pp.228—229;pp.528—532.經(jīng)過數(shù)天討論,最后以18國同意、4國反對的結果通過了杜勒斯的提案。會議最終決定由澳大利亞總理孟席斯(Robert Menzies)為首的委員會將18國意見轉達給埃及政府。此時艾登政府決定,如果9月10日之前納賽爾還是不接受這些條件的話,英法就將采取軍事行動。(30)Memorandum of a Conference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Secretary of State on 29,August 1956,F(xiàn)RUS,Vol.XVI,pp.314—315.然而,美國不僅反對英國在尚未嘗試所有和平解決手段之前就使用武力,而且不愿意向埃及在財政和經(jīng)濟上施加壓力。最終,納賽爾拒絕了18國議案;英國既沒有向聯(lián)合國提交議案,也沒有展開軍事行動,而是聽從美國的建議,參加由美國設立的運河使用國協(xié)會。9月19—21日,第二次倫敦會議召開。實際上,這是美國拖延時間的一種策略。美國在這次會議中繼續(xù)支持英國的主張,但卻更為溫和。會議著力解決的是技術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31)Telegram From the Delegation at the Suez Canal Conference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on 18,August 1956,FRUS,Vol.XVI,pp.228—229;pp.528—532.作為英國的盟友,法國有著更為強烈的使用武力的心理。然而,英國一而再再而三地聽從美國的建議,失去了進攻埃及的最佳時機。

        其三,美國在聯(lián)合國會議中無所作為,導致英法提案受阻。兩次倫敦會議均無功而返導致英法對美國的立場大為不滿,認為美國一開始就阻止他們的軍事努力,隨后又處處阻撓他們的外交努力。盡管他們已經(jīng)決定采用強硬的手段解決運河危機,但是,英法還是向聯(lián)合國安理會提交申訴。一是寄希望于能夠在安理會獲得兩次倫敦會議上不曾獲得的利益,二是一旦在安理會受挫就可以向其他國家表明英國已經(jīng)為和平解決危機盡力了,從而為使用武力提供正當理由。9月26日,英法所提的議案被列入安理會會議議程。盡管美國沒有簽署英法起草的決議草案,但英法還是希望在聯(lián)合國討論他們的提案時,美國能夠全力支持他們,并阻止任何對這一提案的修訂或取代行為。然而,英法兩國的目的并沒有達成。10月12日,安理會順利通過了聯(lián)合國秘書長提出的六點原則。英法對六點原則沒有提及運河的國際管理,也沒有提及削弱納賽爾在埃及的地位感到非常不滿,并在13日提交了一份新的包含倫敦18國建議的決議案。(32)Nancy Beck Young,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Dwight D.Eisenhower Presidency,Volume 2,President Eisenhower,Collective Security an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Bethesda,MD:LexisNexis,2005,p.197;p.277;p.277.最終,新的提案沒有獲得通過。美國對這一結果相當滿意,認為英法兩國和埃及可以在這一原則下繼續(xù)談判。(33)Memorandum of a Telephon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Secretary of State on 14,October 1956,FRUS,Vol.XVI,p.721.然而對英國而言,這意味著和平解決運河危機已經(jīng)盡力了,戰(zhàn)爭看起來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

        在納賽爾宣布運河公司國有化之后,英美兩國采取了符合其自身立場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英國決策層逐漸認為,美國會支持其奪回運河控制權的斗爭。這一點并沒有錯,美國確實有支持英國的想法。但是,他們在這一點上走得太遠了,以至于陷入了結構性錯誤知覺而渾然不覺。具體而言,這種結構性錯誤知覺包含以下兩點內(nèi)容:一是美國會支持他們奪回運河的任何行動,包括軍事手段;二是美國同英法的利益完全一致。這種錯誤知覺一直延續(xù)到兩國出兵蘇伊士運河之際,并導致了最終的失敗。那么,在這種結構性錯誤知覺的影響下,英國決策層都采取了哪些政策選擇呢?

        3.錯誤知覺下英國的政策選擇

        當時,英國決策層有以下三種政策選擇。一是犧牲本國利益,服從于美國的意志;二是組織其他論壇,這種論壇既不會威脅到美國的利益,又可以為自己提供一個公開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場所;三是與美國決裂,尋求新的盟友。從結果來看,英國沒有采納第一種政策選擇,因為這一選擇對英國而言代價太大,幾乎等同于向納賽爾投降,這與“慕尼黑陰謀”無異。另一個原因就是,英國決策層始終認為美國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同他們的利益一致,特別是在杜勒斯宣稱必須讓納賽爾“吐出來”的影響下。但是美國并沒有將本國的意圖明白無誤地告訴它的盟友英國和法國。這導致英法產(chǎn)生一種錯覺,那就是美國始終是站在他們一邊的。“即使不是直接的軍事介入,至少也會在道義上支持他們?!?34)Special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on 5,September 1956,FRUS,Vol.XVI,pp.389—390.因此,這種政策選擇從一開始就被英國決策高層排除了。

        8月到10月之間,英國實際上采取的是第二種選擇:組織其他論壇。因為艾登在運河危機初期的出兵計劃被美國斷然否定,而沒有美國的支持這種軍事行動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所以,英國接受了美國提出的召開兩次倫敦會議的提議,以及最終寄希望于安理會這一舞臺。在這些論壇中,英國作為反對運河公司國有化的最主要大國,數(shù)次提出本國的要求——運河是一項國際資產(chǎn),運河的運營與管理應當由國際共管,埃及將運河國有化是違反國際公意的。同時,因為這些論壇是美國倡議的,美國的利益“似乎”同英國一致。但是,英國三個月的努力并沒有獲得滿意的結果,美國始終沒有全力支持英國的計劃。實際上,納賽爾在此期間承受著巨大的國際壓力,數(shù)次計劃如果美英聯(lián)合施壓就屈服。更為嚴重的是,英國并沒有據(jù)此看清美國的真實意圖,也沒有看清美國的真實底線。這種結構性錯誤知覺導致了英國在安理會失利之后不顧一切地選擇了戰(zhàn)爭。

        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之后,英國就已經(jīng)決定不惜采用武力手段來解決問題。(35)Nancy Beck Young,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Dwight D.Eisenhower Presidency,Volume 2,President Eisenhower,Collective Security an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Bethesda,MD:LexisNexis,2005,p.197;p.277;p.277.隨后,英國找到了自己軍事行動上的盟友:法國和以色列。從8月到10月這3個月的艱苦談判并沒有給英法帶來任何新的希望,原有的大好局面反而在不斷喪失。因此在聯(lián)合國受挫之后,英法對美國不再相信,決定無論如何也要使用武力維持自身的地位。10月份英法以進行了緊鑼密鼓的密謀,極力隱瞞消息并欺騙美國。10月29日,以色列如約向埃及發(fā)動了進攻并突破了埃及的防線(36)Nancy Beck Young,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Dwight D.Eisenhower Presidency,Volume 2,President Eisenhower,Collective Security an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Bethesda,MD:LexisNexis,2005,p.197;p.277;p.277.,英法兩國也按照協(xié)議向以色列提供援助。10月30日,按照密謀,英法兩國以運河受到威脅為由,向埃以雙方發(fā)出了撤軍的最后通牒。11月5日,英法聯(lián)軍在塞得港登陸。

        然而,英國的結構性錯誤知覺遭到了現(xiàn)實的無情打擊。得知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得到了英法的支持而美國卻被蒙在鼓里,美國對此極為不滿。(37)Message From President Eisenhower to Prime Minister Eden on 30,October 1956,FRUS,Vol.XVI,pp.848—850.艾登在給艾森豪威爾的信中不僅為以色列進行辯解,將之粉飾為反對共產(chǎn)主義的重要行動,而且希望美國支持他的行動。(38)Message From Prime Minister Eden to President Eisenhower on 30,October 1956,FRUS,Vol.XVI,pp.856—857.為了防止蘇聯(lián)在此事上掌握主動權,美國請求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并譴責以色列為侵略者。英法發(fā)出最后通牒之后,美國代表又在聯(lián)合國大會提出了一個提案,要求以色列立即?;鸩④婈牫吠酥镣?zhàn)線后面。這個提案被認為是美國在譴責英法并從英法手中奪取主動權。同時,蘇聯(lián)也對英法進行警告,并建議美蘇兩國聯(lián)合采取行動以恢復和平。(39)Letter From Prime Minister Bulganin to President on 5,November 1956,FRUS,Vol.XVI,pp.993—994;Nancy Beck Young,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Dwight D.Eisenhower Presidency,Volume 2,President Eisenhower,Collective Security an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Bethesda,MD:LexisNexis,2005,p.278.這一建議被艾森豪威爾拒絕,但是美國進一步堅定了它要盡快實現(xiàn)?;鸬臎Q心,并阻止蘇聯(lián)繼續(xù)插手中東。(40)Memorandum of a Conference With the President on 5,November 1956,FRUS,Vol.XVI,pp.1000—1001.為此,美國將在安理會被否決的提案提交到了聯(lián)合國大會,這一提案在11月2日以絕對多數(shù)票獲得通過。(41)Nancy Beck Young,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Dwight D.Eisenhower Presidency,Volume 2,President Eisenhower,Collective Security an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Bethesda,MD:LexisNexis,2005,p.278.同一天,埃及宣布接受聯(lián)合國?;饹Q議,但是英法以三國拒絕。11月3日,艾登同意組建聯(lián)合國緊急部隊進駐埃及,但是艾森豪威爾為了排除蘇聯(lián)的勢力表示任何大國都不應該參加這一部隊。(42)White House News Release on 5,November 1956,FRUS,Vol.XVI,pp.1007—1008.最后,美國為了對英法施加更大的壓力,決定對其進行經(jīng)濟制裁。經(jīng)濟制裁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拋售英鎊,并阻止英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提取美元;二是在石油問題上向英國發(fā)難,拒絕向英國提供石油。而此時蘇聯(lián)揚言將派出軍隊援助埃及,這讓英法倍感緊張,同時英國國內(nèi)支持的聲音急劇下降。內(nèi)外交困的英國政府被迫于11月6日宣布停火,法國也不得不追隨英國的腳步宣布?;?,以色列認為本國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于是也宣布?;?,蘇伊士運河危機告一段落。

        綜上所述,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逐漸陷入結構性錯誤知覺而不能自拔。首先,兩國的實力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差距,英國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力量維持在中東的地位,因此不得不依靠強大的美國。其次,權力的失衡導致兩國在危機期間的關注點有所不同。美國最重要的戰(zhàn)略考慮是防止蘇聯(lián)勢力對中東的滲透,為此需要安撫阿拉伯激進民族主義;至于英國在中東的利益則沒有被看得太過重要。對英國而言,蘇伊士運河太過重要,不容有失。因此英國下定決心一定要恢復其在蘇伊士運河的特殊地位。第三,英國軍事行動的成功依賴于美國軍事上和經(jīng)濟上的支持。這一點英國領導人非常清楚,而且也是一種正確的認識。第四,“金規(guī)”機制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揮作用,兩國各自按照本國的立場來看待對方的行為,加上美國多元的決策環(huán)節(jié),導致英國在危機談判期間逐漸產(chǎn)生了兩種結構性錯誤知覺——認為美國無論如何都不會公開反對盟友的軍事行動、忽略了美國在中東有不同于英國的重要利益——這最終導致英國的出兵決定。英國的這一魯莽行動對美國而言是不能接受的。為了防止蘇聯(lián)占得先機,美國率先向昔日盟友發(fā)難,采用外交、經(jīng)濟、軍事等多種手段,迫使英國最終接受?;?。

        結 語

        “英、法出兵可謂從構想到執(zhí)行都有如業(yè)余玩票者弄的把戲;在挫折中設計出來,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注定要失敗?!?43)Henry Kissinger,Diplomacy,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4,p.543.實際上,在不對稱理論視角下對運河危機前后英國決策過程的追溯可以看出:英國的決策者雖然并不高明,卻也沒有那么不堪,只是他們陷入結構性錯誤知覺而不能自拔。不對稱理論暴露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的決策缺陷。這種缺陷有以下兩方面:其一,英國決策層沒有人適時提出修正或反對意見,對使用武力的客觀困難也估計不足;其二,有著“特殊關系”的英美兩國有廣泛的溝通渠道,而英國卻沒有對美國的真實意圖、政策底線搞清楚。這種決策缺陷不僅導致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的失敗,也導致了英國在中東的戰(zhàn)略性撤退,艾登本人的政治生涯也因此終結。

        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后,英國對本國的外交失敗進行了深刻反思,并大幅度轉變其外交政策。首先,英國認識到自己并不能影響美國的政策,保守黨放棄了英美“特殊關系”的幻想,兩國關系轉為正常關系。其次,英國在中東的勢力大幅度撤退,不得不改變本國的中東外交政策,采用更為柔性的辦法維持自身的影響力。再次,英國認識到類似于埃及的慘劇有可能在其他殖民地和自治領發(fā)生,英國加快了從這些地區(qū)撤出的步伐,并努力將英帝國改造成英聯(lián)邦。第四,美國的歐洲盟友認識到美國的利益并不總是同他們一致,歐洲必須發(fā)展自身的核力量。美國則在運河危機后認識到中東出現(xiàn)了一個權力真空,而美國力量的填補則是必不可少的。艾森豪威爾于1957年提交了關于中東政策的國會咨文,“艾森豪威爾主義”正式誕生。從此,美國的勢力成功打入中東,成為在中東地區(qū)最有影響力的西方國家。

        不對稱理論不僅給出了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國決策的合理解釋,而且啟示決策者在決策中,特別是危機決策中應該防止陷入結構性錯誤知覺。避免這種錯誤需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在不對稱關系內(nèi)部建立制度化和常態(tài)化的溝通機制,對涉及雙方利益的重要領域和問題進行定期、有效、真實的溝通;二是通過多邊論壇、領導人互訪等外部形式來防止結構性錯誤知覺的產(chǎn)生;三是適當?shù)厝菁{本國的反對意見,無論這些不同意見來自制度內(nèi)還是制度外;四是決策者自身應當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本國實力、國家利益以及現(xiàn)實困難進行準確估計,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猜你喜歡
        英法蘇伊士運河中東
        埃及:蘇伊士運河收入下降60%
        國企管理(2024年11期)2024-12-13 00:00:00
        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
        中國剛剛開通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蘇伊士運河卻無人為之驚嘆
        英語文摘(2020年3期)2020-08-13 07:27:16
        地球能源頸脈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
        能源(2017年9期)2017-10-18 00:48:40
        中東三季度硫磺合同繼續(xù)走低
        聯(lián)防聯(lián)控嚴防中東呼吸綜合征
        借鑒英法經(jīng)驗,促進我國PPP模式健康發(fā)展
        埃及新蘇伊士運河8月通航
        山推800萬元裝載機大單落定中東市場
        聶中東藝術欣賞
        魅力中國(2009年1期)2009-05-21 05:31:24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蜜桃在线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女同人妖|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欧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伦| 欧美一级在线全免费| 无码丰满少妇2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8视频全部国产|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hd | 夫妇交换刺激做爰视频| AV人人操| 国产影院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私人尤物无码不卡| 久久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аⅴ天堂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乱码| 吃奶摸下高潮60分钟免费视频| a级毛片内射免费视频| www.久久av.com|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天堂网av在线|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大全| 让少妇高潮无乱码高清在线观看| 麻豆AⅤ无码不卡|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亚洲综合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 激情综合网缴情五月天|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国产人成无码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日本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1区久久|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a毛片全部免费播放| 黄色三级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