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我看書的歷史來,還得回到抗戰(zhàn)勝利后的日子。
那時候,在我們這個大家庭里,有的堂兄堂姐念中大,有的念金陵中學,連大我三歲的親姐姐也進了學校,只有我因為上幼稚園的年紀還不夠,便跟著一個名叫蘭瑛的女工人在家里玩耍。
在我們那時候的大宅子里,除了伯父及父親的書房之外,在二樓還有一間被哥哥姐姐稱為“圖書館”的房間,房間內(nèi)全是書。大人的書放在上層,小孩的書都在伸手就夠得到的地板邊上。我總往那兒跑,可以靜靜地躲到蘭瑛或媽媽找來罵了去吃飯才出來。
當時,我3歲吧!
春去秋來,我的日子跟著小說里的人打轉(zhuǎn)。終于有一天,我突然驚覺,自己已是高小五年級的學生了。
我看書在當時完全是生吞活剝,無論真懂假懂,只要故事在,就看得下去。有時看到好文章,心中也會產(chǎn)生一絲說不出的滋味來,可是我不知道那種滋味原來叫“感動”。
我很不喜歡在課堂上偷看小說,可是當我發(fā)覺,除了這種方法可以搶時間之外,我?guī)缀醣徽n業(yè)逼迫得沒有其他辦法看我喜歡的書。
記得第一次看《紅樓夢》,便是將書蓋在裙子下面,老師一在黑板上寫字,我就掀起裙子來看。
寶玉失蹤,賈政泊舟在客地,當時天下著茫茫的大雪,賈政寫家書,正想到寶玉,突然見到岸邊雪地上一個披著大紅猩猩氈的斗篷、光著頭、赤著腳的人向他倒身大拜下去。賈政連忙站起身來要回禮,再一看,那人雙手合十,面上似悲似喜,不正是寶玉嗎?這時候突然上來了一僧一道,挾著寶玉高歌而去——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逝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當我看完這一段時,我抬起頭來,愣愣地望著前方同學的背。我呆在那兒,忘了身在何處,心里的滋味已不是流淚和感動所能形容。我癡癡地坐著,癡癡地聽著,好似老師在很遠的地方叫著我的名字,可是我竟沒有回答她。老師居然也沒有罵我,上來摸摸我的前額,問我:“是不是不舒服?”
我默默地搖搖頭,看著她,恍惚地對她笑了笑。那一瞬間,我終于懂了,文學的美,將是我終其一生追求的目標。
回想起來,當時的我凡事不關心,除了這些被人稱為“閑書”的東西之外,我是一個跟生活脫節(jié)了的11歲的小孩,我甚至沒有什么童年的朋友,也實在忙得沒有時間出去玩。我最愉快的時光就是搬個小椅子,遠遠地離開家人,在院中墻角的大樹下,讓書帶我去另一個世界。
(節(jié)選自《雨季不再來》)
★賞析★
有很多人愛讀書,渴望從中得到知識。但有的人讀書只是為了消遣,把它當作一種休閑;有的人讀書只讀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書籍都不屑一顧;而那些知識淵博的人則博覽群書,并樂在其中。三毛的童年就是在讀書中度過的。她愛讀書,甚至為了讀書而逃學。少年時的三毛去圖書館,去墳地旁那些寧靜的地方讀書,只因她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在閱讀中盡情地玩耍嬉戲,自娛自樂。三毛兒時的讀書故事告訴我們,讀書時需要專注,讀書后需要思考,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領悟到書中所蘊藏的道理。
(供稿/劉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