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管理后觀察組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以及"/>
張淑芬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期間應用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模式的實際效果。方法 以該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156例產婦,采用單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78例,給予對照組主要以傳統(tǒng)護理管理的模式進行干預,而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應用共同參與護理管理的模式。比較兩組產婦的相關護理知識掌握程度與護理管理實施的滿意度情況。結果 管理前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觀察組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以及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1.03%。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予以臨床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過程中應用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模式,不僅可有助于加強產婦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對于臨床護理管理滿意程度的提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母嬰同室;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新生兒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0(b)-0036-02
母嬰同室通常是指在新生兒出生后24 h與母親處于同一房間,并在每天的分隔時間皆不超過1 h[1]。而對于新生兒來講,母嬰同室不僅可增加其與產婦之間的肌膚接觸,同時也有助于母嬰的身體健康。在此情況下,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則是由奧格的自理模式而提出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其主要是以人在自理期間的缺陷,以及與健康之間關系方面的一種護理理念,并經過臨床的不斷完善與進步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2]。同時作為目前醫(yī)院的一種新型管理制度,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主要是以提升護理質量為目的,對于患者及家屬的學習與護理能力進行加強,以此有效提升臨床的實際護理效果與工作效率。該文則以該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156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收治的156例產婦,采用單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78例。在對照組中產婦年齡為22~35歲、平均為(26.37±4.21)歲,其中包括:51例初產婦與27例經產婦,分娩方式包括:49例陰道分娩與29例剖宮產;而觀察組中產婦年齡為21~36歲、平均為(27.39±5.04)歲,其中包括:45例初產婦與33例經產婦,分娩方式包括:41例陰道分娩與37例剖宮產。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在母嬰同室護理期間應用常規(guī)方式的護理管理。具體由護理人員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并負責對其家屬進行相應知識的健康教育,從而保障產婦可正確操作母乳的喂養(yǎng)方法;而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予以共同參與護理模式進行管理,具體方法為:①無菌操作與環(huán)境管理:在臨床護理執(zhí)行期間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的管理要求,對于如遺傳性的代謝疾病應進行密切的篩查,在嬰兒沐浴室進行采血的操作,同時可在床旁對如何撫觸新生兒,以及衣服尿布更換與母乳喂養(yǎng)進行正確的指導。另外要嚴密對新生兒的聽力進行檢查,以排除重大疾病發(fā)生的可能。而對于家屬在喂養(yǎng)期間相關注意事項進行指導,以及對例如黃疸或溢奶等正常的生理現象進行鑒別。最后則在進行相應衛(wèi)生教育的同時嚴格要求家屬及來訪人員在接觸新生兒時必須依照規(guī)定進行洗手,以及定期進行病房的消毒與清潔,并保障良好的溫濕度與通風,對于新生兒所使用的被褥及毛巾等應作為清洗消毒工作,從而避免感染現象的發(fā)生。
②新生兒沐浴管理:為臨床護理人員制定嚴格合理的工作規(guī)范,在對新生兒進行沐浴時護理人員應全程陪同,并在指導產婦前制定科學的操作流程。例如在沐浴室,應首先預約好沐浴的時間,在其沐浴前1 h內不應進行喂奶,然后產婦要做好新生兒更換衣物的準備工作,并在檢查其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方能指導產婦自行對新生兒進行沐浴,以及臀部與臍帶等各項的護理工作。在完成上述操作后,應指導產婦及家屬將新生兒送回母嬰同室的房間。
1.3 ?觀察指標
依據該院自制的產婦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程度量表進行隨訪調查,其中總分為100分,≥90分為優(yōu)秀,70~89分為良好,60~69分為合格,<60分則為不合格;同時以臨床護理管理滿意度量表在產婦出院前進行滿意度隨訪調查,其總分為10分,<9分為非常滿意,7~8分為滿意,4~6分為基本滿意,<3分為不滿意[2-3]。
1.4 ?統(tǒng)計方法
依據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管理前對照組產婦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程度評分為(40.71±5.14)分,相較于觀察組的(39.76±4.92)分比較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管理后觀察組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程度評分為(94.52±3.6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97±5.61)分(t=21.803,P<0.05);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1.0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由于女生分娩是一生中重要的生理歷程,不僅會改變其心理的狀態(tài),同時對于分娩后的康復與新生兒的心理與健康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作為目前醫(yī)院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一項工作內容,母嬰同室已成為醫(yī)院一項新的管理制度。以往母嬰同室則是主要在產婦分娩后盡可能安排與新生兒同處一室,從而增加母嬰之間的情感交流與實現對產婦情志的調節(jié),以保障后續(xù)在哺乳期間具有良好的基礎。而隨著對常規(guī)母嬰分離或封閉式的集中護理的轉變,開放性母嬰同室護理受到產婦及家屬的廣泛認可與歡迎。由于在胎兒脫離母體后,受到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明顯變化的影響新生兒缺乏一定的適應能力,因此予以產后新生兒的環(huán)境護理管理對其良好的正常發(fā)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依據常進華[4]研究文獻資料表明,予以產后實行母嬰同時的護理不僅有助于實現產婦盡早的開奶,同時對于產婦自行護理嬰兒與哺乳能力的提升可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從而不僅可提升產婦子宮的收縮,并對于降低產后出血量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具有明顯的效果。并為母子感情的增進以及新生兒智能與心理的健康發(fā)育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而作為當前護理中一種先進的護理管理模式,共同參與護理管理主要是依據奧倫的自我護理學說中所論述的一種護理管理模式。在此種管理模式中,護理人員主要則是負責協(xié)助與加強對患者的自我觀察與操作,以及可自行予以心理方面的調整。不僅可有助于實現患者自我護理需求的滿足,同時可有效使患者以被動服從式向主動參與式護理意識的轉變。對此,該癥護理管理模式具有包括發(fā)揮護士教育職能與尊重患者自主與知情同意權的作用[5]。在此次研究中,關于共同參與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主要是以提倡產婦可自行進行新生兒的護理為目的,以指導其傳統(tǒng)觀念的轉變從而提升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的能力。同時依據共同參與護理管理模式加強產婦對其護理知識與技巧的掌握程度,從而有效滿足產婦在護理期間的實際需求,并減少如哺乳期間乳頭脹痛或破裂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幾率。依據江麗等[6]文獻研究顯示,對于共同參與護理管理模式在母嬰同室護理期間的應用,不僅可有效提升產婦乳汁的分泌量,同時也可有效協(xié)助產婦及家屬對于母乳喂養(yǎng)重要性的了解,并對母乳喂養(yǎng)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此次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后觀察組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程度評分為(94.52±3.6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97±5.61)分;以及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1.03%。
綜上所述,予以臨床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過程中應用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模式,不僅可有助于加強產婦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對于臨床護理管理滿意程度的提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東英,雷葉琴.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5,17(18):68-69.
[2] ?張穎,張紅.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6):27-28.
[3] ?涂麗芳.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應用于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7):205-206.
[4] ?常進華.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與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不同效果探討[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8, 25(12):153-154.
[5] ?馬晶.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共同參與式探討[J].母嬰世界,2016,24(12):247-248.
[6] ?江麗,趙娜娜.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共同參與式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2016,24(7):845-846.
(收稿日期: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