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 100048)
糧食安全問題是我國當前甚至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保證糧食產量和維持糧食價格穩(wěn)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一方面糧食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促進糧食價格不斷提高,政府財政補貼又接近國際規(guī)定的補貼上限,因此糧食政策的調整空間也并不大;另一方面,國內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的問題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口糧作物之一,其產量與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對主產區(qū)產量會產生什么影響,是當前我國急需弄清楚的問題。此外,如何合理制定最低收購價格,將糧食產量、庫存量以及進口量控制在合理的區(qū)間內,也需要進一步解決。
不容置疑,最低收購價政策的調整對農業(yè)生產活動產生了極大影響。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以來,托底價格如何影響小麥產量?如何影響農戶農業(yè)生產行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而,本文試圖研究我國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產量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并借鑒相關政策經驗提出政策建議。同時,這對穩(wěn)定小麥市場價格、促進農民增收、維持小麥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偟脕碚f,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在解決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的壓力下,對糧食市場的宏觀經濟研究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內在需要,是預防國際市場不穩(wěn)定因素的必要條件,其戰(zhàn)略意義深遠、現實意義重大。
自2004年開始建立起對稻谷和小麥實行的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由于糧食成本不斷提升,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和維護糧食市場價格的穩(wěn)定,國家從2008年開始不斷調整和提高最低收購價格,2006年至2017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上漲了約71%,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上漲約93%、92%和107%。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以后,小麥的平均出售價格也不斷飆升,2014年之前,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是均高于平均出售價格的,但2014年起,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均低于平均出售價格,“托底價格”反而變成了“天花板”;2016年起農戶平均出售價格逐漸呈現出低于總成本的趨勢。
近年來,由于糧食種植成本不斷增加,最低收購價政策對農戶收入增加的影響也愈加不明顯,糧食成本的增幅也遠遠高于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增幅,但如果要進一步提升最低收購價格,會受到國際貿易規(guī)則所設定的補貼“天花板”、WTO黃箱規(guī)則等一部分因素的制約,從而大幅度降低了糧食調控政策的選擇空間,最低收購價政策的“降成本穩(wěn)價格保收益”的目標將越來越難以實現。
我國是一個勞動力儲備豐富的人口大國,糧食市場中的勞動力資源也有很大的供給彈性,勞動者的工資也不會隨著生產要素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得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勵農戶將更多的土地用來種植糧食而非其他的經濟作物。糧食價格政策對糧食播種面積產生顯著影響進而也會影響糧食產量。
運用雙重差分方法估計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為了提高模型結果的可靠性,引入文獻中已經確定的影響價格波動的其他因素作為控制變量,模型設定如下:
Yit=β0+β1×treat×time+β2×treat+β3×time+β4×controlit+εit
不考慮控制變量情況下,對于政策非執(zhí)行區(qū),政策實施前后的產量變動分別為和β0+β2,政策實施前后變動量β2;對于政策執(zhí)行區(qū)域,政策實施前后的產量變動分別為β0+β3,β0+β1+β2+β3,政策實施前后變動量為β1+β2,因此政策的凈效應為β1,即地區(qū)虛擬變量area與時間虛擬變量time的交叉項系數,如果β1的符號顯著為正,說明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產量增加有促進作用,如果β1的符號顯著為負,則說明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產量有抑制作用。
表3.1 Pool-OLS回歸結果
在回歸(1)中,不加入其他控制變量,只考慮 “該年是否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政策”、“該地區(qū)是否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該年該地區(qū)是否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政策”三個虛擬變量的條件時,did的系數為0.489,在10%的水平上顯著?;貧w(2)加入了農業(yè)機械總動力作為影響因素,did的系數為0.468,在5%的水平上顯著?;貧w(3)-(4)分別加入了小麥出售價格和小麥生產總成本作為影響因素,在1%的水平上顯著,系數分別為0.488和0.502,顯著水平明顯提高。
由上述表格可知,其他相關控制變量中,變量time在回歸(1)中不顯著,在回歸(2)-(4)中顯著為負,說明在沒有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情況下,所有選取的樣本省份區(qū)域的小麥總產量會逐漸呈下降趨勢。變量treat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則說明未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時,小麥的總產量就處于較高水平。農業(yè)機械總動力Power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即農戶擁有的各種動力機械越多,糧食總產量就越高,也說明了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產量的提升產生了正面積極影響,小麥出售價格Price的系數顯著為負,也就是出售價格越高,產量反而越低。糧食生產總成本Total Cost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小麥生產成本越高,產量也就越高。
糧食安全問題是我國目前甚至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保證糧食產量和維持糧食價格穩(wěn)定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本文利用雙重差分方法分析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對各地區(qū)小麥總產量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小麥主產區(qū)價格調控政策比較有效,而其余未實施該政策的省份和地區(qū)糧食價格對產量的影響能力相對局限性。根據現有研究數據表明,不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的省份小麥價格波動較大,并且產量也隨價格變化波動明顯,而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的省份小麥價格和產量的波動都比較小,最低收購價格提高1%,小麥產量相應提高0.45%,說明最低收購價政策對小麥產量的增加起正向促進作用。
第二,基于對2000-2018年各地區(qū)小麥生產成本、出售價格、農用機械總動力和總產量的比較分析,采用雙重差分方法,利用面板Pool-OLS和面板模型的方法,對影響小麥產量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農戶擁有的各種動力機械數越多,糧食總產量就越高,農民擁有的農用機械總動力提高1%,產量隨之增加0.89%,說明了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產量的提升產生了正面積極影響。
第三,最低收購價格不斷提升,糧食價格也持續(xù)升高,2014年起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均低于平均出售價格,“托底價格”反而變成了“天花板”價格。促進糧食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但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小,困難也與日俱增,并且執(zhí)行糧食收購政策的主體前后不一致。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和糧食自給率,政府應進一步出臺配合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的糧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