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褐夫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當今的中國已經(jīng)正式邁入了發(fā)展的新時代。在新形勢下,許多傳統(tǒng)的模式與方法,已經(jīng)不再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因此,就需要我們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進行改革與優(yōu)化。以具體的高校合唱教學為例,其課程設置的初衷,本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增強其音樂能力,豐富其課余生活。然而,在今天的普通高校合唱教學工作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以至于其課程設置的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因此,本文筆者就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深入的探究與說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可行的改革措施與解決方案。希望通過筆者的探究,能夠幫助合唱教學在高校教育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與更積極的影響。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對于教育教學改革也是如此。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高校傳統(tǒng)合唱教學中的不足與問題,才能“對癥下藥”,提出符合新形勢發(fā)展規(guī)律的、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因此,下面筆者就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詳細的闡釋與說明。
在新形勢下,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普通高校也都逐漸開設了與合唱相關的課程。然而,由于缺乏相應的經(jīng)驗,致使許多普通高校的合唱課程盲目上馬,機械的照搬專業(yè)音樂學院的課程。這也就使得許多課程過于專業(yè)化,并不適合普通高校的學生進行學習與掌握。而這樣做的后果,則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于學生來說,由于缺乏一定的音樂基礎,使其難以適應如此專業(yè)化的課程,最終也就導致對于其合唱能力的提高,并沒有明顯效果;其次,就是由于教學效果不明顯,而學校依然開設相關課程,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對于我國目前的許多學科來說,教學方法過于陳舊與單一,都是阻礙其教學向前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合唱教學也不例外。具體來說,就是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雖然開設了合唱教學課程,但是其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依然是傳統(tǒng)的“大班額”教學、依賴樂器教學等。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提高學生的合唱效果,且較為省力。但從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層面來看,其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與音樂素養(yǎng)。所以可見,其并不符合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要求,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合成教學所面臨的問題,除了上述的兩種之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高校學生對于合唱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具體來說,就是由于普通高校所招收的學生,普遍音樂水平不高,其中大部分學生對于合唱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單聲部階段,對于合唱的魅力更是“一無所知”。而這也就容易使其喪失對于合唱的興趣,進而對合唱教學工作產(chǎn)生一定的阻礙。
通過筆者上文的闡釋,相信大家已經(jīng)對我國普通高校合唱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那么如何對其進行改革與優(yōu)化呢?下面筆者就對其進行詳細的闡釋與說明。
課程設置不合理,一直是困擾高校合唱教學工作的一個難題。因此要對其進行優(yōu)化與改革,就必須從全局出發(fā),多管齊下,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改革工作真正收到效果。具體來說,就是首先要安排符合普通高校實際情況的課程體系,不能照搬照抄專業(yè)音樂學校的課程;其次,便是要做好理論與實踐的平衡,在課程設置層面,將二者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而解決好只重視排練或只重視理論學習的問題。
由于普通高校的學生,大部分是通過文化課進行錄取的,所以其音樂基礎參差不齊。若是采用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法,則很有可能造成“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現(xiàn)象。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們應采取更為多元的教學方式。例如可以在常規(guī)教學的基礎上,合理增加一些更為專業(yè)的音樂能力訓練,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此外還可以將流行與古典進行合理結合,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fā)師生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能力,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首先,對于教師來說,要提高其對于合唱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合唱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yǎng)理念;其次,就是針對學生對于合唱的錯誤認識,要及時進行糾正,幫助其感受合唱獨特的魅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從使高校的合唱教學取得進步,才能使其真正符合新形勢下的發(fā)展要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雖然我國目前在高校合唱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但是通過相應的改革與優(yōu)化,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我國普通高校的合唱教學工作一定能夠更上一層樓,其一定會在新形勢下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與更加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