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婷婷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山東 東營 257000)
現(xiàn)階段,西方國家的音樂史學在我國音樂科學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雖然對其研究實踐比較短,可是憑著自己的特性促使著很多學者進行研究,同時獲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可是在對其進行研究當中研究最深的就屬于西方學者的概念框架,如果從中國學者角度探尋該學科的理論及特色,和當前西方音樂在我們國家傳播的范圍方向是背道而馳的,這將是科學研究發(fā)展過程中最大的困難。
在我們國家,很多專家對西方音樂歷史的鉆研是比較深刻的,更有些專家將其稱之為“中國視野”的學術命題。在《西方音樂史研究:學術傳統(tǒng)與當代視野》(孫國忠)內就提出過“中國視野”。但是學者認為采用中國方式對其進行研究是不科學的,這主要是由于針對音樂這類比較獨特的人文學科鉆研屬于是單獨的精神思索程序,其主要表現(xiàn)的是一名研究者的個人興趣,再者當中沒有一點普遍意義的大眾眼光。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是需要跨越文化國界的,在我們國家的文化屬性下對西方音樂歷史進行研究是不完整的,會導致出現(xiàn)學術沖突的問題。比如,《西方人的音樂、中國人的學術——對以中國人的視野研究西方音樂觀念與實踐問題的理解》這篇文章中就闡述了“中國視野”這方面的問題。有很多專家理解為這是基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庸”背景的研究,也就是說對西方音樂史采用此種研究方式將其帶入了中國文化方式的解讀。此種背景下的研究會出現(xiàn)非常大的片面性,嚴重的結果就是出現(xiàn)文化的不全面。這屬于在以不一樣的觀點情況下在對西方音樂史進行研究。
西方音樂是我國音樂學者在對西方音樂史進行研究過程中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對象。此研究主體在很多的時候都在發(fā)生著變化。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國家對于此種音樂歷史的鉆研通常是基于不一樣的文化背景中的音樂文化內容來進行研究的,主導人們針對音樂文化的觀念影響的分析,盼望以科學文化背景來對西方音樂歷史當中的文化觀念和意境構思有關的內容進行研究,已達到西方音樂歷史鉆研的時代化跨越和轉型。比如,在我們國家對其進行鉆研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以歐洲相關作家作為中心的傳統(tǒng)的鉆研手段,主要是為了打破以往的藝術音樂瓶頸,將傳統(tǒng)文化以外的流行元素來建設西方音樂歷史重要內涵。
在國際化的音樂會議上很少能看到我們國家學者發(fā)出的聲音,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客觀因素,其主要原因是缺少這種領域能力比較強的音樂素質,在近幾年主要提出能力和素質,在國外的音樂歷史主要包含對作品的感知能力以及音樂主題的分析水平和外語能力,上面提到的都是西方音樂歷史研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素質,缺少任何一種素質都會影響對西方音樂歷史的研究和實踐,針對國外文化的關注以及學習的忽視同樣是能力的不足,這篇文章所提到的文化缺失包含多種文化的缺失,其主要包括歷史、語言、文學、美學、經(jīng)濟學等相關的文化人士和理解,將這些認知進行有效綜合,才可以有效的對音樂主體進行分析,對外國語言閱讀和翻譯是我們國家對國外文化研究的基礎外,某位學者在教學過程中提到過,對于學習音樂的學生采取最為有效的培養(yǎng)方式主要通過情感、邏輯、技術、事實等幾個方面進行,分別對應感性體驗、理論陳述、作品探討和歷史閱讀,還要包含文化方面的內容解釋,可以很快的對西方音樂歷史進行掌握和學習,成為人文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
在對國外音樂歷史進行研究過程中,針對文化缺失的問題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探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有著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主動對西方音樂文化進行有效的學習,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要努力解決一些在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不平衡的相關問題,發(fā)現(xiàn)一些關于制約我們國家的西方音樂歷史中的相關限制因素??陀^講音樂是感性的,可是我們在對國外音樂歷史進行研究屬于主觀的,有可能會和西方人的文化內容相互沖突,由此就會致使我們對此種音樂歷史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某些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這是兩邊文化沒有達到共識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還是應該加強自身的音樂素質,特別是對音樂相關內容的學習方面,學習態(tài)度要謹慎、謙虛對待西方音樂文化內容,對相關內容進行正確的理解,能夠確保更多的人可以有效的融入到西方文化歷史當中,感受西方音樂帶來的藝術氛圍。
綜上所述,我們國家的學者一定要從研究歷年方面更加積極向上,不能存在片面性,深入對西方文化音樂歷史進行研究,確保學術的研究成果公正客觀。并且也非常有必要再次編制一套有利于音樂教學的相關文化素材,從學習角度有效的提升對西方音樂文化歷史的理解,真正做到引導將來一代提升對西方音樂的學術認知,有效彌補西方音樂歷史研究中的文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