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針對刑事訴訟中專門性問題的應對路徑,主要包括司法鑒定制度和專家輔助人制度,司法鑒定制度發(fā)展?jié)u趨成熟和固定,而專家輔助人制度的發(fā)展正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規(guī)定相對模糊,可塑性極高,作為現階段司法鑒定制度唯一的補充手段,應當在現有法條的基礎上,擴大和規(guī)范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外延,使之在刑事訴訟的全過程中更好地彌補司法鑒定制度的不足。同時處理好兩種制度的關系,使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制約,在合理分配資源的同時盡可能覆蓋所有刑事訴訟中出現的亟待解決的專門性問題。
關鍵詞:刑事訴訟;專門性問題;司法鑒定;專家輔助人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9-0053-03
作者簡介:范佳佳(1999-),女,漢族,安徽宿州人,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文法學院,法學專業(yè)本科在讀。
一、刑事訴訟中解決專門性問題的主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社會化的發(fā)展,社會分工愈加精細明確,刑事訴訟中的專門性問題層出不窮,且其涉及領域不斷擴大,類型新穎,類別繁多,對此,我國刑事法律對于專門性問題的應對路徑也在不斷修正和完善。
目前,在刑事訴訟中對專門性問題的處理主要有兩個途徑——與刑事訴訟專門性問題相伴而生且一直處于主要地位的司法鑒定制度,以及2012年3月14日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92條所引入的專家輔助人制度。
這兩種制度自出現以來就一直處于辯證發(fā)展的過程之中:
(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刑事司法鑒定制度一直以其自有的規(guī)律散亂發(fā)展著。2005年開始,司法鑒定管理制度開始了全國范圍的改革,改革十幾年來,其體制更加完善,準入更加嚴格,分類更加精確,2017底司法鑒定改革進一步推進,對加強資格審查、健全管理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極大提高了鑒定結果科學性的同時,也縮窄了其適用范圍。
(二)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92條第2款:“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蔽覈摹皩<逸o助人制度”由此正式拉開序幕,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2018年《刑事訴訟法》第三次修改通過,其有關“有專門知識的人”的法條并沒有除位置之外的變化。
二、司法鑒定制度的適用
(一)司法鑒定制度的歷史發(fā)展大觀
1.初始建立,分散管理
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為了解決司法實踐的鑒定需求與國家整體鑒定資源的矛盾,壓縮變革成本,我國長時間實施分散管理的司法鑒定管理體制,即充分調動部門與地方的積極性,由公檢法各部門自主設立鑒定機構,整合鑒定資源,制定管理辦法。至本世紀初始,從中央到地方,公檢法各部門已經普遍設立了自己的鑒定機構及配備鑒定人員,形成比較完備的鑒定體制。
2.混亂時期,各自為政
隨著司法實踐的發(fā)展,如此分散的管理體制也引發(fā)了許多問題。首先,各部門之間的司法鑒定機構功能高度重合,導致鑒定資源的大量浪費,鑒定資源從改革開放初始的總體短缺轉為由于資源分配不合理而導致的結構性短缺。其次,各部門的司法鑒定機構各有自己的流程和標準,相互之間缺乏共識,難以形成統(tǒng)一意見,導致鑒定效率的低下。此外,相對獨立的管理體制引發(fā)鑒定標準的混亂,從而為司法鑒定中徇私腐敗的行為提供了方便的土壤。分散的司法管理體制逐漸發(fā)展成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進行統(tǒng)一的鑒定管理體制改革已是大勢所趨。
3.司法改革,統(tǒng)一管理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標志著我國在國家層面啟動了“從分散到統(tǒng)一”的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該《決定》第6條規(guī)定,將司法鑒定業(yè)務交由司法行政部門統(tǒng)一管理,確定和提高了進行司法鑒定的機構和個人的資格門檻。
2017年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健全統(tǒng)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其在司法鑒定資格上強調了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的分類管理,要求“科學設置、細化各類別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的準入條件”,在統(tǒng)一管理上強調統(tǒng)一執(zhí)業(yè)規(guī)則司法鑒定標準等。[1]為貫徹落實《實施意見》,司法部于2017年底印發(fā)《關于嚴格準入嚴格監(jiān)管提高司法鑒定質量和公信力的意見》,兩個意見一經下發(fā),各地紛紛響應,湖北省、吉林省和甘肅省明確停止全省“四大類”外司法鑒定事項的登記管理工作,其他省份也結合各地方司法鑒定發(fā)展實際加強了對鑒定機構、鑒定人執(zhí)業(yè)資質的嚴格審查和清理。
(二)改革對專門性問題解決的可能影響
首先,準入門檻逐漸變窄,由于統(tǒng)一管理所規(guī)定的事項更加精確,進行管理所需的精力和花費也有所提升,從而導致司法鑒定的范圍不斷縮減,目前來說國家僅對“四大類”鑒定業(yè)務規(guī)定實行登記管理制度,對于“四大類”鑒定業(yè)務范圍以外的刑事訴訟專門性問題應當如何處理?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暫時難以解決。
其次,準入門檻將會提高,對司法鑒定機構和個人業(yè)務資格的嚴格把控將導致兩個問題——第一,符合司法鑒定資質條件的機構和個人大幅減少,資源的減少導致分配的嚴格,從而可能導致一部分對司法鑒定有需要的訴訟專門性問題因為司法資源不足而難以進行鑒定;第二,在四大類鑒定范圍內也可能出現個別新型技術,這些技術由于制度的滯后性而未能及時歸入司法鑒定現有的技術方法門類,或是尚未產生對于此項技術的規(guī)范標準,導致司法實踐中難以對此類鑒定結果的證據能力作出判斷。
三、專家輔助人制度的適用
(一)專家輔助人制度的適用
2012年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改,確立了專家輔助人制度。狹義的“專家輔助人制度”僅指“有專門知識的人”參與審判的程序。而本文所采的“專家輔助人制度”的觀點則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擴大解釋?!盀榱烁玫匕l(fā)揮專家輔助人的制度潛能,刑事司法需要將專家輔助人制度延伸到偵控階段,從而超越專家輔助人法庭質證的單一功能?!盵2]在這里,我們將法庭審理過程中對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的“有專門知識的人”以及指代除司法鑒定程序中的鑒定人以外的“有專門知識的人”都納入到專家輔助人的概念之中,并將專家輔助人所參與的刑事訴訟程序統(tǒng)稱為“專家輔助人制度”。
與之相關的條款有兩個,一是第192條第2款的規(guī)定,此項規(guī)定意在對司法鑒定的結果進行補正,并給予控辯雙方相同的聘請專家輔助人的權利,從而提高鑒定結果的科學性和平衡控辯雙方在訴訟中的地位,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二則是《刑訴法》偵查一章里原本對于“有專門知識的人”的規(guī)定。除此之外,與《刑訴法》以上兩條相關的司法解釋也常常會涉及專家輔助人與鑒定人員的區(qū)分。
(二)專家輔助人制度產生的原因
專家輔助人制度在司法鑒定制度作為解決刑事訴訟專門性問題的唯一官方渠道實行幾十年后方才產生,產生的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司法鑒定制度涵蓋的范圍有其局限性,致使一部分專門性問題沒有解決的渠道,二是司法鑒定制度的結果有其局限性,致使一部分鑒定結果可能存在影響判決結果的錯誤。
首先,司法鑒定制度“從分散到統(tǒng)一”的管理體制改革致使其應用范圍不斷縮窄,大量訴訟專門性問題被排除在司法鑒定之外,無法應用官方的途徑得到解決,然其作為判決案件的關鍵部分又不能懸而不決。因此,當鑒定范圍縮窄與社會科學化進程中刑事訴訟專門性問題范圍擴大之間的矛盾達到一定程度時,專家輔助人制度作為一種新型的解決訴訟專門性問題的官方途徑應運而生,其應用范圍的廣泛性正是為了彌補司法鑒定制度所無法涵蓋的部分。
其次,“審判程序的本質目標就是要證明案件的發(fā)生經過,而目前最好的證明方式就是對抗制”。[3]訴訟專門性問題的解決在刑事案件中作用的不斷增強和其解決路徑的單一明顯導致在某些案件中控辯雙方地位的失衡,如果司法鑒定的結果出現足以影響判決結果的誤差,被告人的權利將無法得到保障。因此,新修正的《刑事訴訟法》將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的權利分配給了控辯雙方,從而實現對司法鑒定風險的把控和控辯雙方地位的相對平衡。
四、司法鑒定制度與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兼容性探討
(一)司法鑒定制度與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劃界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次修改通過,修改后的刑訴法完全保留了有關司法鑒定制度和專家輔助人制度的部分,僅法條位置有所改變。最新《刑事訴訟法》在第128條、第146條、第197條中出現“有專門知識的人”這項描述,第146條隸屬于第二章第七節(jié)的鑒定一節(jié),第128條隸屬于第二章第四節(jié)勘驗、檢查一節(jié),第197條則隸屬于第三編審判。
由于司法鑒定制度的成熟度較高,發(fā)展較為完善,其界限也更加明晰,我們將明確規(guī)定為鑒定的法條歸于司法鑒定的部分,而將關于“有專門知識的人”且沒有明確為鑒定的部分視其情況而定。
“有專門知識的人”應當同時包括鑒定人與專家輔助人兩個部分,指聘鑒定人的部分屬于司法鑒定制度,指聘專家輔助人的部分屬于專家輔助人制度。當“有專門知識的人”特指司法鑒定程序中的鑒定人時,則認為其屬于司法鑒定制度,當其指代法庭審理過程中對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的“有專門知識的人”以及指代鑒定人以外的其他有專門知識的人時,則認為其屬于專家輔助人制度。從這一觀點來看,專家輔助人制度不再局限于庭審環(huán)節(jié)對鑒定意見的質證,而是可以延伸到偵控階段,從而構想出一個“全程參與、功能多元的統(tǒng)一專家輔助人制度”[1]。
基于以上觀點,司法鑒定制度由于嚴格的規(guī)范性導致其適用的嚴格,而專家輔助人制度應當如何發(fā)揮作用才能盡可能補充司法鑒定制度的空缺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基于當事人視角
在司法鑒定制度中,當事人并沒有分配到鑒定啟動權,僅僅擁有在偵查機關告知鑒定意見后或法庭審理過程中申請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的權利,“然而,因為法律并未采取強制鑒定的立法模式,以及沒有明確元寶重新鑒定的啟動條件,故對某一專業(yè)問題是否需要重新鑒定、何時鑒定,都是由辦案部門自由裁量?!盵4]這樣的規(guī)定顯然造成了控辯雙方不平衡的現象。在刑事訴訟依賴專門性問題的解決時,辯方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救濟手段十分薄弱。
在專家輔助人制度中,當事人獲得了申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的權利。這一規(guī)定給予了辯方在訴訟中面對專門性問題的主動的救濟方法,對于平衡控辯雙方地位,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事人視角上,司法鑒定制度和專家輔助人制度作用于訴訟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相互具有對抗性質,并不會出現重復和沖突的問題。
(三)基于偵控機關視角
“源于我國訴訟結構與制度配置方面的原因,檢察機關申請專家輔助人出庭質證專家意見的動力明顯不足?!盵1]
我國司法鑒定權由公權力機關壟斷,作為證據的鑒定意見所代表的觀點常常與控方一致,且我國司法鑒定的嚴格審查管理制度使得鑒定意見的質量極高,基于以上兩個條件,目前來說檢察機關很少會使用專家輔助人的庭審質證功能。然則,雖然刑事訴訟法第197條明確規(guī)定了專家“出庭”以對鑒定意見提出意見的功能,“但不能將檢察機關指聘專家參與審判階段的范圍限制為開庭審理、也不能將其工作內容限縮于協助質證”。[5]此外,檢察機關對于專家輔助人在輔助偵查案件的功能亦應用的尤其廣泛。因此,基于對實踐的考察,我們在這里主要討論的是偵控機關在偵查階段對專家輔助人制度的應用。
專家輔助人可以受偵控機關指派或聘請參與案件的偵查環(huán)節(jié),這一功能溯源于刑訴法第128條,散見于各類司法解釋和法律文件。當專家輔助人制度介入到案件的偵查過程中時,就難免與司法鑒定制度發(fā)生碰撞。這種碰撞亦有兩種情況,一為凹對凸,即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但該問題不屬于“四大類”范圍之內,亦或是沒有法定司法鑒定機構,這時專家輔助人制度正好對其進行“補正”,而不會產生沖突。二則為凸對凸,即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通過司法鑒定可以解決,這時能不能啟用專家輔助人制度,如何應對二者的沖突就成為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通過對兩個制度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司法鑒定制度的優(yōu)勢在于其制度的完善性、機構的規(guī)范性、結果的科學性,其局限性則主要在于其類別的狹窄和啟動權分配的不平衡。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優(yōu)勢在于其適用范圍的廣闊和靈活,其局限性則在于其適用過于靈活而可能導致的制度濫用和結果風險的不可控。依其優(yōu)劣的分布的可以看出,司法鑒定在其能夠適用的領域依舊擁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而專家輔助人制度更適合應用在司法鑒定有局限的地方。在此情況下給予二者平等的地位顯然并不是一個合適的方案,然則如何處理二者的地位問題,則要分不同的情況進行討論,在此不作贅述。
[ 參 考 文 獻 ]
[1]郭華.健全統(tǒng)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的歷程及解讀[J].中國司法鑒定,2017(05):1-7.
[2]涂舜.刑事專家輔助人的制度再造——基于檢察機關的研究視角[J].證據科學,2018,26(06):756-768.
[3]熊秋紅.刑事辯護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16.
[4]陳如超.當事人啟動重新鑒定的行動策略——兼論刑事重新鑒定啟動機制的合理化改革[J].中國司法鑒定,2013(06):1-10.
[5]朱夢妮.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問題研究[J].人民檢察,2018(17):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