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 任蕾
1信陽市中心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河南信陽 464000); 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河南鄭州 450052)
腎上腺偶發(fā)瘤(adrenal incidentaloma,AI)是在其他原因進行的檢查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腎上腺占位病變,常沒有腎上腺疾病的臨床癥狀。AI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常伴有肥胖、糖尿病或高血壓[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及CT、MRI等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AI的患病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雖然AI多為無功能腺瘤,但5%~20% AI能夠自主分泌低水平的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2],此時患者雖缺乏典型的庫欣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但常合并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肥胖等代謝性疾病[3],稱為亞臨床庫欣綜合征(subclinical Cushing′s syndrome,SCS)。因此對于AI患者,應仔細排除是否存在SCS。24 h尿游離皮質(zhì)醇(24h-UFC)、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皮質(zhì)醇(ACTH-F)節(jié)律及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是常用的庫欣綜合征的篩查試驗,在SCS的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4]。正常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的分泌具有節(jié)律性,即早晨8點分泌最高,而下午和夜間分泌較低,AI能分泌皮質(zhì)激素,抑制垂體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分泌,導致皮質(zhì)激素正常晝夜節(jié)律消失。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AI患者SCS診斷的最優(yōu)內(nèi)分泌檢查的結論尚不統(tǒng)一[5-6],本研究通過比較SCS患者與無功能腺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應用ROC曲線分析ACTH-F節(jié)律聯(lián)合24h-UFC對AI中SCS的臨床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信陽市中心醫(yī)院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共同診治的103例伴有SCS的AI患者(SCS組)及78例腎上腺無功能腺瘤患者(NFA組)的臨床病理資料。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術前CT等影像學檢查無惡性征象;(2)所有患者均手術治療,術后病理均為腎上腺皮質(zhì)腺瘤。排除標準:(1)參考術后病理及內(nèi)分泌功能結果診斷為嗜鉻細胞瘤、皮質(zhì)癌、髓樣脂肪瘤、轉移癌、醛固酮腺瘤、先天性腎上腺皮質(zhì)增生癥等;(2)合并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3)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或妊娠;(4)排除其他可能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的用藥史、外傷史等。本研究經(jīng)信陽市中心醫(yī)院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與研究方法 AI的診斷標準參考2009年美國內(nèi)分泌醫(yī)師學會與內(nèi)分泌外科醫(yī)師學會聯(lián)合指定的指南[7]。SCS診斷標準依據(jù)內(nèi)分泌功能評估實驗,即48 h-2 mg/d-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48 h-2 mg/d-LDDST),試驗后血皮質(zhì)醇>1.8 μg/dL。LDDST方法:口服地塞米松2 mg/d,0.5 mg/次,每6 h 1次,持續(xù)48 h后晨8:00采外周血測皮質(zhì)醇(F)。腎上腺無功能腺瘤診斷標準: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為皮質(zhì)腺瘤,并排除其他功能性腺瘤。24h-UFC:住院后第2天和第3天留取患者24 h尿液送檢,測定24h-UFC,結果取2次送檢樣本的平均值。ACTH-F節(jié)律:所有患者禁食12 h后,分別于0:00、8:00及16:00各時間點應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患者外周血血清皮質(zhì)醇和血漿ACTH水平,應用西門子immulite2000全自動免疫發(fā)光分析儀及配套試劑進行檢測。
2.1 SCS組與NFA組患者一般臨床特征比較 SCS組與NFA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zhì)指數(shù)及腫瘤直徑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在腫瘤位置及合并癥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CS組雙側患者明顯多于NFA組,SCS組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脂血癥各合并癥明顯多于NFA組(P<0.05)。見表1。
參數(shù)SCS組(n=103)NFA組(n=78)2/t值P值年齡(歲)52.36±10.2550.48±9.750.4370.663性別(例) 男37361.9310.165 女6642體質(zhì)指數(shù)(例) <18.5 kg/m29100.9110.823 18.5 kg/m2≤且3124 <24 kg/m2 24 kg/m2≤且3423 <28 kg/m2 ≥28 kg/m22921腫瘤位置(例) 單側87756.4540.011 雙側163腫瘤直徑(cm)2.71±1.152.84±1.780.8920.374合并癥(例) 高血壓43203.9910.046 高脂血癥38174.7830.029 糖尿病37165.0900.024
2.2 SCS組與NFA組患者24h-UFC、ACTH-F節(jié)律、LDDST結果比較 SCS組24h-UFC、F0:00、F8:00、F16:00均顯著高于NFA組24h-UFC、F0:00、F8:00、F16:00水平(P<0.05),SCS組血漿ACTH0:00、ACTH8:00、ACTH16:00水平顯著低于NFA組(P<0.05),見表2。
參數(shù)SCS組(n=103)NFA組(n=78)t值P值24h-UFC(nmol)512.23±54.59 327.40±42.6113.1580.000F0:00(nmol/L)162.87±32.0665.91±14.279.3100.000F8:00(nmol/L)415.66±40.71372.48±39.354.6290.000F16:00(nmol/L)279.33±36.56202.11±31.746.0150.000ACTH0:00(pmol/L)1.12±0.211.83±0.302.4720.015ACTH8:00(pmol/L)1.60±0.375.03±0.615.2260.000ACTH16:00(pmol/L)1.14±0.243.21±0.433.6510.000
2.3 各指標診斷SCS的價值 以NFA組為對照組,SCS組為觀察組,24h-UFC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727(95%CI:0.660~0.798),最佳切點為472 nmol,敏感度61%,特異度78.1%;F0:00、F8:00、F16:00的AUC分別為0.837、0.592、0.673,F(xiàn)0:00以118 nmol/L為切點時,診斷的準確度最高,診斷的敏感度為80.5%,特異度為77.4%。ACTH8:00的曲線下面積為0.831,當切點為3.1 pmol/L時,診斷的敏感度為81.2%,特異度為74.1%。見圖1。
圖1 各指標診斷SCS的ROC曲線
AI有多種不同的病理表現(xiàn),如無功能腺瘤、嗜鉻細胞瘤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等,而其最常見的內(nèi)分泌綜合征是SCS[8]。由于SCS缺乏庫欣綜合征滿月臉、水牛背及紫紋等皮質(zhì)醇增多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但其增加患者骨質(zhì)疏松、代謝綜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近年來逐漸受到學者關注。正常人、SCS患者及庫欣綜合征患者血清皮質(zhì)醇水平逐漸增多,三者之間存在重疊,無明顯的界限[9],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AI患者SCS的定性診斷實驗的臨床診斷價值。
本研究比較SCS組與NFA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結果SCS組雙側患者明顯多于NFA組,SCS組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脂血癥各合并癥明顯多于NFA組,與以往報道[10]一致,國外研究表明,1%~10%的糖尿病患者或確診的骨質(zhì)疏松癥患者存在SCS[11]。進一步證明SCS患者雖無皮質(zhì)醇增多的典型癥狀和體征,但患者多具有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代謝性疾病和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增加患者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風險,因此,SCS并非完全無癥狀,有必要在高危人群中篩查SCS,以減少SCS相關疾病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
目前臨床上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評估的實驗包括24h-UFC、ACTH-F節(jié)律、午夜血清皮質(zhì)醇、午夜唾液皮質(zhì)醇、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等。各診斷實驗具有不同的診斷價值,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的診斷價值相對較高[12],但實驗步驟繁瑣,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并且檢查結果可能受肝腎功能、藥物代謝等因素的影響。24h-UFC是診斷庫欣綜合征的無創(chuàng)性診斷實驗,能夠測定患者24 h皮質(zhì)醇的分泌水平,克服由于激素脈沖式釋放導致的單次檢測結果波動較大的不足,此外,由于其檢測是游離皮質(zhì)醇的水平,結果不受皮質(zhì)醇結合球蛋白和藥物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中,SCS組患者24h-UFC均顯著高于NFA組,結果表明24h-UFC是診斷SCS的一項可靠的篩查試驗。我們進一步通過繪制24h-UFC為診斷指標時的診斷價值,AUC為0.727(95%CI:0.660~0.798),具有中等診斷價值,可用于對腎上腺意外瘤患者SCS診斷的參考。目前對AI患者SCS診斷的最佳24h-UFC切點尚存在爭論,本研究中24h-UFC最佳切點為472 nmol,敏感度61%,特異度78.1%,如果以庫欣綜合征指南中推薦的以正常參考值上限為標準(信陽市中心醫(yī)院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正常參考值上限502.0),診斷的敏感度52%,特異度為75.1%,其診斷價值提高不明顯,需要其他研究證據(jù)指導臨床決策。以往研究報道5%~30%的AI患者存在ACTH-F節(jié)律的異常[13],本研究中,與NFA組相比,SCS組患者在0:00、8:00、16:00各時間點血皮質(zhì)醇均分別顯著較高,其中皮質(zhì)醇以0:00差異最為明顯,并且0:00血皮質(zhì)醇的AUC最大,與以往報道[14]一致。表明在各時間點中,午夜血皮質(zhì)醇對AI中SCS的診斷價值較高,可以作為早期敏感的診斷指標。腎上腺腺瘤分泌的皮質(zhì)醇可以通過負反饋調(diào)節(jié)機制抑制下丘腦及垂體,抑制ACTH的合成及釋放。本研究中,與NFA組相比,SCS組患者在0:00、8:00、16:00各時間點ACTH顯著較低,ACTH以8:00差異最為明顯,與以往研究[15]一致,表明SCS時仍然存在該反饋抑制的機制,有助于SCS的診斷。本研究中,ACTH8:00的AUC為0.831,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ROC曲線中最佳切點為3.1 pmol/L時,明顯高于庫欣綜合征指南中推薦的2.2 pnol/L[9],其原因可能與血低水平的皮質(zhì)醇對下丘腦及垂體的抑制作用較弱有關。
綜上所述,AI患者中,24h-UFC、ACTH8:00、F0:00對SCS的最佳診斷切點分別為472 nmol、3.1 pmol/L、118 nmol/L,各診斷指標中,診斷價值由高到低依次為F0:00、ACTH8:00、24h-UFC。檢測ACTH-F節(jié)律、24h-UFC對診斷AI患者中SCS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