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元玲
不知不覺間,世界氣候大會已經(jīng)走過了40年的歷程。子曰“四十不惑”,對一個旨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會議而言,曾經(jīng)成立的“初心”是什么,走過四十年的歷程,目前的處境又怎樣?中國和這個會議緣起何在,未來又會有怎樣的互動?
氣候作為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有限的環(huán)境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氣候作為一項自然資源的作用加大了,氣候異常的影響也擴大了。1965年約翰遜總統(tǒng)任期內(nèi),當時的總統(tǒng)科學顧問委員會下屬的環(huán)境污染組發(fā)布了《恢復環(huán)境質(zhì)量》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有23頁的內(nèi)容詳細討論了化石燃料燃燒導致的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累積,溫室效應導致的溫度升高,以及對南北極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并提出了通過改變地球反射率而減少接受太陽輻射的“地球工程”手段是可行的應對方式。1970年代,世界各大洲發(fā)生了嚴重的水旱以及嚴寒災害,氣候變化對世界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造成負面影響。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社會開始討論氣候變化的問題。1979年2月,在瑞士日內(nèi)瓦召開了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會議由世界氣象組織主持,并得到糧農(nóng)組織和其他許多國際組織的支持與贊助。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為期兩周,第一周是大會組織的二十六篇專題報告,第二周分組對“世界氣候大會聲明”和“世界氣候計劃”的草稿進行討論和修改。
與會的科學家發(fā)表了有關氣候變化及其對全球影響。鑒于氣候影響到人類社會和人類活動的許多領域,會議迫切要求世界各國充分認識和利用人類現(xiàn)有的氣候知識;應該采取措施充實和豐富深化這種知識;預見和預防氣候中潛在的人為變化,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福利可能是不利的。科學家在會上警告說,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將導致地球升溫。氣候變化第一次作為一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之后,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988年成立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專門負責評估氣候變化狀況及其影響等。
此次會議還提出了“世界氣候計劃”,世界氣候計劃主要包含三個子計劃:氣候資料和應用計劃目的在于促進氣候和同氣候有關的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處理, 并利用已有的氣候知識,增進各種對氣候敏感的人類活動對氣候變異的適應, 以避免損失。氣候?qū)θ祟惢顒記_擊的研究計劃目的在于增進對氣候在社會經(jīng)濟和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作用的了解改進氣候知識的應用。增進對氣候變異的適應。氣候變化和異常的研究計劃目的在于增進對全球氣候機制的了解建立氣候變化的動力學和統(tǒng)計學的模式,預測未來的氣候。
會議指出“世界氣候計劃”應該受到與會各國最強有力的支持。由于本計劃的目的是提供預見未來氣候變化的可能,幫助國家在規(guī)劃和管理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應用氣候資料和知識,這就要求在國際和國家一級,在各個學科之間進行空前規(guī)模的合作。
根據(jù)清華大學趙宗慈先生的記載,當時中國科學家代表團由謝義炳率隊,代表有曾慶存、張丕遠和王紹武。謝義炳和王紹武教授回國后在他們的教研室詳細介紹了會議內(nèi)容,1979 年7 月王紹武教授受邀參加在英國召開的氣候和歷史國際研討會,在會上做了中國500 年旱澇報告,并被收錄在1981 年出版的《氣候和歷史》中。
鄭斯中先生在1981年《世界農(nóng)業(yè)》第12期上發(fā)表文章對此次大會進行了分析記錄,并指出:氣候?qū)θ祟悰_擊的研究, 不僅屬于自然科學范疇, 而且也包括社會科學, 需要采用多學科協(xié)作的方式進行。歷史上個別例子的分析是很有用的, 因為過去的事實常??梢蕴峁┊斍白鳛榻梃b??梢灶A料, 在今后幾年內(nèi), 有關氣候?qū)θ祟悰_擊的研究成果將大量出現(xiàn)。在我國也有許多這方面的問題需要研究。
鄭先生預言不虛,截至2019年11月,在中國知網(wǎng)上以“世界氣候大會”為主題搜索文獻,發(fā)現(xiàn)博士論文有18篇(2010—2019年),碩士論文55篇(2016—2019年),期刊文章有141篇(1979—2019年)。 如果以“氣候變化”“氣候治理”“氣候外交”“氣候談判”等為主題詞搜索,文獻量即便不是汗牛充棟,也稱得上比比皆是。
與此同時,在過去四十年中,中國也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全球氣候治理的進程中。根據(jù)趙宗慈先生的記載:他的科研經(jīng)費從1989 年1000 元,1992 年3 萬元,到1996 年國家氣候中心主持科技部“九五”重中之重項目他負責一個專題120 萬元。到2015年,中國政府宣布拿出250億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包括增強使用綠色氣候基金資金的能力。
1994 年底國家氣候中心在世界氣候與氣候變化科學的發(fā)展和中國的改革開放需要中應運而生,國家氣候中心的建立是以氣候預測業(yè)務和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為主。研究手段和工具包括氣候診斷分析、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和動力氣候模式,2005 年在中國開始有了第一份專門以氣候變化研究為主題的中文刊物《氣候變化研究進展》。有更多的中國專家加入到IPCC 的工作中,成為主要作者、編審和召集人。尤其是從第三次評估報告開始,中國科學家擔任了第一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第三次評估報告是丁一匯,其后第四次和第五次是秦大河,最近的第六次是翟盤茂。越來越多的中國 作者論文入選IPCC 報告,越來越多的 中國氣候模式加入到氣候模式對比計 劃,被IPCC 報告引用,第一次補充報 告只有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模式; 國家氣候中心的模式從第四次評估報告 開始參加,到第五次評估報告已經(jīng)被各 國科學家廣泛應用。值得注意的是第五 次評估報告已經(jīng)有6 個中國的全球氣候
模式加盟。顯示中國氣候變化研究的發(fā) 展和話語權越來越重要了。
這些變化反映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并且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更加重視。中國的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的科學家更多地組織并參與國際有關人類活動與全球變暖的研究與科學活動,使得中國的國際地位更加提高。
聯(lián)合國大會于1992年通過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同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召開的有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會議期間開放簽署。1994年公約生效。地球峰會上有150多個國家以及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共同簽署。公約由序言及26條正文組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終極目標是將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維持在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在該水平上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tǒng)的危險干擾不會發(fā)生。會議通過了《柏林授權書》等文件,同意立即開始談判,就2000年后應該采取何種適當?shù)男袆觼肀Wo氣候進行磋商。
1995年在德國柏林召開第一次締約方大會,今年將是第25屆締約方大會。起初的主辦方智利因為國內(nèi)局勢動蕩不得已放棄承辦此次會議,主辦權歷經(jīng)動蕩,最后將落腳在西班牙的馬德里。早在1979年中國知網(wǎng)上第一篇有關“氣候大會”的期刊文章“世界氣候大會宣言”發(fā)表在《氣象科學》(1979年第4期),該文由外事處供稿。文章中特別提到了:會議充分認識到,和平環(huán)境下的國際合作是成功地實施世界氣候計劃的一個先決條件。四十年后再讀此言,內(nèi)心很感慨,別有一番況味。祝福和期待未來的世界氣候大會能夠不忘初心和不負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