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美聲唱法屬于混合聲區(qū)唱法,它音色柔美,音域寬廣,是西洋聲樂的關鍵組成內容,最開始出現(xiàn)在17世紀的意大利[1]。隨著近年來美聲唱法在我國聲樂教學過程中的廣泛應用,逐漸成為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得到了師生們的喜愛與認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認識到美聲唱法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
美聲唱法和其他演唱方式相比具有非常明顯的藝術特點,它的演唱方式較為固定,且唱法規(guī)范、統(tǒng)一,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1)音質柔和、松弛。學生在欣賞美聲唱法時,會感覺非常放松,美聲唱法的音質十分柔和,給人以動聽委婉的感受。音樂系學生在學習美聲唱法時,只有深入了解美聲唱法的相關特點,才能更好地學習美聲唱法的技巧。(2)音色結實、純凈。美聲唱法的音色非常純凈,沒有其他雜質,給人更開闊的感受,同時它的音色結實有力,有較強的磁性。(3)音質圓潤。在學習美聲唱法時,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其音質非常圓潤,欣賞時仿佛沒有任何噪音,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欣賞音樂,感受美聲唱法的魅力。(4)聲音順暢。無論是從音樂學,還是從美學上進行分析,美聲唱法的聲音非常順暢,能夠使音樂更生動地傳遞給學生,擁有較強的音樂表現(xiàn)力。
在音樂學習中,如何使用美聲唱法較好地展現(xiàn)我國的音樂作品成了教學中的一大難點[2]。由于我國民族眾多,擁有多種演唱方式與不同的民族風格,所以,如何使用美聲唱法演唱多種曲風特點顯得非常重要。
該種歌曲是中西音樂結合的產物,其不但使用了西洋音樂的創(chuàng)作方式,而且還添加了中國化的內容,如從西洋大小調變化為我國的五聲調式,并把歌詞改編為中國的白話新詩等。歌曲在唱法上保持了美聲唱法的基本特點,只是在咬字上存在差別。
以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為例,該詞意味深長,通過抒情的方式展現(xiàn)了作者對親人、家鄉(xiāng)、祖國的思念,在曲調上使用了變奏的方式,每段都有“前奏—主體—變奏—尾聲”的結構,把曲式的結構和歌詞的意境有機融合在一起。
該曲中第一段對“微云”“微風”等展開了描述,通過描述春天,展現(xiàn)自己的思念之情,三度小跳的使用更展現(xiàn)出了一種積極的情緒。在演唱過程中,要使聲音流暢連貫、氣息平穩(wěn)柔和,由于每段樂句都是從弱起進入,因此要開始控制強度,使整個樂段都能維持在中強的音量。特別是在演唱“啊”字時,必須要注意使用高位置。在演唱“頭發(fā)”時,要進行先漸強再漸弱的處理,使其有實有虛,有強有弱;在第二段中,作者通過“海洋”“月光”等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在演唱“啊”字時,要注意情緒的起伏,音量要比演唱第一段時更大,口腔空間稍稍放大;在演唱第三段時,要使調性從E小調變成G宮調,并注意節(jié)奏的變化,附點音符的使用也要滿足歌詞的特點,同時在演唱中要展現(xiàn)音樂的層次感;在演唱第四段時,要注意表現(xiàn)作者的惶恐、焦慮之情,并注意演唱的頓挫、字音的準確、氣息的沉穩(wěn)等。
該歌詞類型是我國藝術歌曲中的一種,通過把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技法、傳統(tǒng)的音樂技法和我國的古代詩詞相融合,構成了風格獨特的藝術歌曲形式[3]。
以《楓橋夜泊》為例,該作品通過鋼琴伴奏低音聲部的雙持續(xù)音來形成“鐘聲”,從而展現(xiàn)出既有希望,又有惆悵的意境。歌唱者要著重注意對古風的把握,特別是長音的演唱。
演唱歌曲時要深入分析并了解詞曲,精準地表達歌曲的意境。演唱者要合理地把握詩與詞的力度、節(jié)奏、音樂等,讓整首歌詞充滿憂傷的情緒,因此,在把握音色時不能太奔放,要沉穩(wěn)、含蓄。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五十六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有其獨特的演唱風格、地域特點、音樂曲調特點、語言特點等[4]。在復雜多樣的特點下,在民族歌曲中融入美聲唱法顯得非常困難。美聲唱法如果要在我國得到更廣泛的發(fā)展,就離不開在民族歌曲中的使用。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從多角度感受美聲唱法,同時還能夠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美聲唱法相融合。
以維吾爾族民歌《一杯美酒》為例,這是一首情歌,是一位少女向心上人表達愛意的歌曲,她把自己的愛慕當作一杯美酒,希望自己的愛慕對象可以早日接受,并也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相思之苦。因為該首歌具有民族特色,因此在使用美聲唱法演唱的過程中,要著重關注聲音問題。
歌曲一共分為四段,其中10至20小節(jié)為第一段,主要通過歡快的節(jié)奏展現(xiàn)少女的情懷,應較好地掌握歡快的情緒。在演唱過程中要使聲音靠前且保持在高位,從而使聲音透亮,同時,氣息在丹田位置,讓聲音不顯得做作;第二段表現(xiàn)了少女的思念情懷,重點在于情感表達,演唱較為困難。其中“情人啊”是長音的開始,由弱漸強,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感情。在演唱過程中要考慮氣息的控制,通過橫膈膜的使用拖住高弱聲的長音,并在咬字上予以展現(xiàn)。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演唱是重復第一段的內容,是歌曲的高潮,在演唱過程中要激情飽滿,而在最后,通過小字二組G結束歌曲,情緒得到釋放,在演唱時聲音位置要高,氣息要深,仿佛把全部的相思之情化為音律傳達遠方。
這種歌曲的演唱是我國本土演唱技巧和美聲唱法較好融合的代表。創(chuàng)作中融入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元素與西方創(chuàng)作方式,且在演唱中融入了我國的民族曲調與西方美聲唱法。
以《牧笛》為例,通過曲目,我們能聯(lián)想到在田野中放牧的情境——青青的草地、慵懶的水牛、火紅的晚霞等構成了一首具有濃郁南方特點的歌曲。該曲展現(xiàn)了黃昏時分牧民的牧笛聲,其節(jié)奏跳躍、歡快,展現(xiàn)出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贊美、對大自然的憧憬。
該曲擁有大篇幅的引子,但歌詞只有一句,著重描寫了“晚霞”與“夕陽”,有渲染及強調意境的效果。歌曲通過八度大跳“啊”展現(xiàn)了牧民們的黃昏時刻,后半句“級進”是下行旋律,并在“墜”字中使用了倚音,“陽”字中使用了顫音,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夕陽西下的美麗景色,而后半句“晚霞”的八度長音和級進向前的音樂流動,較好地展現(xiàn)出了晚霞的美麗,且之后的“晚霞”更是對美麗景色的贊美。因為該句由級進的跳音與八度大跳構成,因此在演唱中要注意合理使用氣息,換氣快、氣息深是演唱時需要注意的,同時也要注意頭腔共鳴的使用,只有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咬字才能把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跳音表達清楚,才能確保聲音透亮、音色統(tǒng)一,才能完美展現(xiàn)夕陽的景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美聲唱法在我國逐步融入生活,被我們所熟知并逐步接受。但是,如果要讓美聲唱法真正在我國落地生根,就一定要使其融入我國藝術演唱中,使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從而使其發(fā)展成為具有我國特色的藝術類型。
美聲唱法在我國的發(fā)展中常常會和我國原有的音樂文化發(fā)展相碰撞,而在幾十年的聲樂發(fā)展中,不但美聲唱法被我國的原有文化所影響,具有我國特色,同時就連我國的本土民族唱法也受到美聲唱法的影響,出現(xiàn)了十分流行的“民美唱法”。例如,金鐵霖把美聲唱法的方法運用到民族聲樂中來,較好地改變了原有民族民歌中氣息不穩(wěn),歌聲細、亮、尖等問題。
由于美聲唱法在我國音樂文化中的發(fā)展,美聲唱法的風格不斷改變。原來美聲唱法被國人看作是“不接地氣”的“高雅藝術”,接受面不廣。但為了滿足人們娛樂與社會生活的需求,美聲唱法開始逐步創(chuàng)新,進而被大家接受。例如,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相結合,使作品展現(xiàn)出獨有的文化特點。例如,彭麗媛演唱的《陽光路上》,較好地融入了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再者就是和通俗唱法相結合。在通俗歌曲中使用美聲歌曲當作背景音樂,美聲歌曲中展現(xiàn)出通俗唱法的跡象,這種搭配既使美聲唱法中肅穆、莊嚴的韻味被抹去,同時也推動了美聲歌曲在大眾娛樂生活中的使用。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音樂文化在科技傳播中被廣泛運用?,F(xiàn)代科技手段的使用,為美聲唱法提供了較好的發(fā)展平臺,能夠讓更多人了解美聲唱法大眾化的一面。
由此可見,雖然美聲唱法是一種西方音樂的藝術,但其技術和理論都十分成熟,在當前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美聲唱法的教學實踐十分煩瑣和復雜,在多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存在問題。因此,在開展聲樂唱法教學時,教師需要逐步總結原有的經驗,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美聲唱法,并系統(tǒng)地學習相關技巧及理論知識,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美聲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