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玲
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對于弱勢群體的定義,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和看法。本文認為弱勢群體即指與另一部分人群相比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處境等各方面處于相對不利地位的一部分人群。這類弱勢群體創(chuàng)造財富、積聚財富能力較弱,就業(yè)競爭能力差,生存能力極差。弱勢群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經濟資源缺乏。其沒有穩(wěn)定的經濟收入,家庭收入微薄甚至沒有經濟來源,處于赤貧狀態(tài)。經濟層面的貧困是弱者的根本屬性,決定著弱者在其他方面的弱勢更加明顯,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和承受力也會較差;第二,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層次較低。掙扎在生存邊緣,入不敷出,生活上的貧困是弱勢群體的典型特征之一;第三,身心弱勢。弱勢群體中許多人都是鰥、寡、孤、獨、傷、殘、病、弱、婦、孺,其身體條件相較一般群體較為弱勢,又因其經濟收入低,與社會主體群體相比,他們就處于極為不利的狀態(tài)。
我國在一些立法和研究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各國前列,但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問題也日漸凸顯,我國人權保障立法確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需不斷的發(fā)展完善。
我國重保障個別弱勢群體,對于處于弱勢群體的農民工群體、貧困群體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如農民工的勞動權利及獲得報酬的權利,失地農民的生存權利。對于弱勢群體先天的不足考慮較少,通常通過禁止他人歧視、禁止不公平對待的方式來保障其權利,這也導致了弱勢群體在社會競爭中缺乏競爭力。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農村的勞動力紛紛涌入大城市,但因文化程度較低,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不穩(wěn)定且收入不高,甚至大量存在欠薪情況,他們的權益應當引起關注。我們的立法通常具有滯后性,因此,在人權保障工作中,要做到立法輔之以配套的實施細則和辦法,加強對相關專門法律的宣傳和普及,改變民不知法、不懂法的現(xiàn)狀。
發(fā)展權被規(guī)定在《世界人權宣言》中,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就我國現(xiàn)存的保障弱勢群體的法律制度來看,更多關注的是生存權,對于弱勢群體發(fā)展權的保障很少涉及。要消除貧困,不應局限于對生存權的關注。
針對我國弱勢群體存在的問題,首先應當合理編制立法規(guī)劃和立法計劃,加強弱勢群體人權保障的法制建設;其次,應當針對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建立一套應急性救助制度;最后,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要從根本上援助弱勢群體,根源在于建立弱勢群體發(fā)展型權利保障機制。
對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不僅僅在于形式上設立統(tǒng)一的社會保障法,更為關鍵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弱勢群體的權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保證,切實保障每類弱勢群體每項具體的權利。另外,針對部分弱勢群體還未立法的,可以通過單行法的形式進行立法,通過實踐及時間的考驗,成熟后再上升為法律。
弱勢群體經濟上為低收入狀態(tài),面對突發(fā)性事件,承受能力差,只有對受災群體及時進行救助,才不會致使情況惡化,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此前,我國常通過社會力量對受災群體進行愛心捐助,其作用相較于法律制度甚微。建立一套應急性救助制度,幫助災民脫離困境,減輕災害損失,重建災后生活。
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除了要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還應當通過對弱勢群體發(fā)展權的關注來幫助其改變弱勢地位,建立群體發(fā)展型權利保障機制。
首先,制定法律幫助弱勢群體就業(yè)。我們必須認識到弱勢群體的就業(yè)問題是一個全社會的綜合性問題,而非弱勢群體的個人問題。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就業(yè)培訓,提高對弱勢群體就業(yè)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就業(yè)介紹,了解就業(yè)信息和就業(yè)渠道,建立勞動力市場信息庫。
其次,我們應當多加關注弱勢群體的現(xiàn)實需求。近年來,我國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其實就是弱勢群體表達不暢的警示。弱勢群體為維護自身權益,但卻沒有渠道去保護自己的權益,基本生活也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甚至構成威脅。
最后,我們還應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教育資源投入力度,特別是農村地區(qū)、貧困山區(qū),應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要充分考慮弱勢群體所處的特殊狀態(tài)。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應配備更多的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弱勢群體經濟條件差,設立助學金。另外,要加大對弱勢群體受教育權的監(jiān)督,如有違法行為,要進行違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