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謝某與特萊維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王某協(xié)商后與特萊維公司簽訂協(xié)議,投資270萬元開發(fā)房地產(chǎn)項目。房產(chǎn)建成后,謝某并沒有按約定拿到相應的回報,隨后將特萊維公司起訴到沈陽市沈河區(qū)人民法院,案件尚未審理完結時,謝某突然發(fā)現(xiàn)特萊維公司被歐寶公司起訴,而且判決已經(jīng)生效,房產(chǎn)被查封。經(jīng)查曲某是歐寶公司的控股股東,王某是特萊維公司的原法定代表人,兩人系夫妻關系。為此,謝某委托律師向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了申訴。2012年1月4日,遼寧省高院作出再審裁定。經(jīng)再審后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歐寶公司的訴訟請求。歐寶公司則上訴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終認定歐寶公司和特萊維公司的企業(yè)借貸糾紛案為虛假訴訟案,依法判決對歐寶公司和特萊維公司各罰款50萬元。(以下簡稱“第一案”)
民事虛假訴訟案件層出不窮,也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而此案件的審判顯示了最高法院打擊虛假訴訟的決心,對其他虛假訴訟的犯罪分子起到了警示的作用。但同時案件也揭示了目前國家在虛假訴訟案件的審理上存在的問題。
第一,虛假訴訟規(guī)制手段的問題。民事訴訟法對于虛假訴訟只規(guī)定了罰款、拘留、追究刑事責任三種處罰方法,對其具體的適用條件并沒有做出明確規(guī)定。對于“第一案”來說,其涉案金額比較大,罰款相對于涉案金額來講幾乎是九牛一毛。而相關案件在實際情況下可操作性不強,法官有較大的裁判自由,不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懲罰力度不夠,當犯罪分子所取得的利益大于其要承擔的法律后果時,大部分人都會鋌而走險,法律的威懾作用也不復存在。
第二,虛假訴訟受害人以及第三人權利保護問題。“第一案”的審理到最終宣判跨時很長,審判結果雖撤銷了虛假訴訟產(chǎn)生的錯誤法律文書并對虛假訴訟行為人處以相應的處罰,但虛假訴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在案例中雖然謝某的權利受到侵犯,但他并沒有想到使用第三人撤銷之訴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第三人撤銷之訴增設于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中,對于該制度存在的部分程序問題至今仍沒有明確,其存在的瑕疵導致在案例中實際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難。
第三,檢察機關取證困難、司法資源浪費的問題?!暗谝话浮苯?jīng)歷了一審法院的審理后特萊維公司又上訴到沈陽市中院而后遼寧省高院對本案進行再審直至最后最高院做出審判,法院受理案件后先調(diào)查了兩被告公司的賬目,查不出來問題后又調(diào)取了與兩家公司相關聯(lián)的企業(yè)的工商登記信息以及往來流水賬,而后又搜集第三人提供的證據(jù),綜合分析所有的取證后做出了最終判決,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以看出司法實踐中存在“取證難”“識別難”的問題,極易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誠信缺失的社會風氣會誘導部分公民為了自身利益損害他人利益,為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提供了思想條件。對于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當事人來說,法律應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給予更嚴厲的處罰。譬如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誠信機制,對于有違反誠信原則“前科”的人法院可以將其信息透露給檢察院等其他機關,對于企業(yè)經(jīng)營人來講可以降低其信用等級,必要時將其拉入“黑民名單”,限制其貸款金額或者信用卡金額。
案外第三人的權益受到損害是民事虛假訴訟的直接后果,第三人如果能及時的獲取案件信息是減少民事虛假訴訟案件的有效途徑。我國現(xiàn)行的《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對案件發(fā)生后的不良后果的一種彌補,如果法律上設置告知第三人的機制就會使虛假民事訴訟及時被發(fā)現(xiàn)從而減小危害。要積極建立這種機制,充分保障案外第三人的權利。除此之外應該擴大第三人的范圍,只要案外人有證據(jù)證明虛假訴訟的裁判結果對其權益造成侵害,并且已經(jīng)用盡了其它救濟手段就可以認為其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資格。擴大第三人范圍的法律手段會使權益受到侵害的公民越來越重視對自己權利的維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法律規(guī)定也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虛假訴訟在全國各地的司法實踐中呈現(xiàn)愈演愈烈之勢,其產(chǎn)生的原因并不是單一性的。虛假訴訟行為人為了一己私利藐視法律、損害他人正當利益挑戰(zhàn)司法權威,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民事虛假訴訟領域近年來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為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我國的法律制度也做出了相應的調(diào)整。雖然相關法律問題在不斷的完善但仍舊不能止步不前,對民事虛假訴訟的規(guī)制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