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躍華
(江西省地方志辦公室,江西 南昌 330006)
姓氏,《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2016年9月第7版)解釋:“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分別,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后來說姓氏,專指姓?!毙?,人人不可缺少,世代相襲,已成為人的社會屬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地方志書,應當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姓氏內(nèi)容,反映自然和社會變革情況。但是,從首輪志書和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看,記述姓氏內(nèi)容比較薄弱,有的甚至不記。為此,筆者從姓氏入志的作用意義、內(nèi)容記述、資料收集三個方面,談點淺陋之見,以供第三輪修志參考。
姓氏資料歷史淵源長,涉及面廣,鄉(xiāng)土味濃。姓氏入志,可以反映自然和社會變革,記錄姓氏宗族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是聯(lián)絡外地游子的紐帶,對于研究歷史、尋根問祖、服務經(jīng)濟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姓氏入志,直接反映自然和社會變革情況,為研究本地歷史提供資料。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姓氏遷移比較頻繁,遷移流動因素頗多。有的姓氏因戰(zhàn)亂而遷移,如《鈞山劉氏族譜》記載:“高安之鈞山,豐之西郛,吉之龍?zhí)?,而譜只稱鈞山者,鈞山劉之始著也。鈞山之有劉,則自南唐臨川度公始?!薄岸裙揪┱兹f年人,登南唐進士,為臨川令,因兵亂不克歸,卜居筠州鈞山棖塘,為鈞山劉氏始祖?!雹佟陡甙彩兄尽肪幾胛瘑T會編:《高安市志(1986—2006)》,第95頁,方志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第1版。有的姓氏因災荒而遷移,如《于氏宗譜》記載:“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勢難連居。姓祖徙白溝河,國壁祖汪順天府,泰祖居巨野,加之歷代兵亂,自然災害的侵襲,族人四出……落戶于外地,與日俱增?!雹趤碓从诰W(wǎng)絡,個人圖書館:《姓氏遷徙的原因》。有的姓氏因任職而遷移,如《銀澍王氏族譜》記載:“王氏發(fā)跡于周,盛于漢晉,望于太原,遞傳至宋而三槐衍慶,由三槐而分支豫章,則為筠公?!薄绑薰赃M士起家,官豫章,遂于是而家焉?!雹邸陡甙彩兄尽肪幾胛瘑T會編:《高安市志(1986—2006)》,第97頁,方志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第1版。等等。這些記載姓氏遷移的資料以人系事,使人感到親切、可信,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活化石”,是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地方志書記載姓氏宗族的遷徙衍變情況,可以從中考訂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背景,反映一地一時的自然、歷史和社會變革情況,對于研究本地歷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2. 姓氏入志,記錄姓氏宗族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為尋根問祖提供線索。樹有根,水有源,尋根問祖是人的一種本性。有些人離鄉(xiāng)多年,有些人在外地長大,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家鄉(xiāng)在何處,尋根問祖則應運而生。近些年來,尋根問祖、查找相關人和事者越來越多,他們不遠萬里登門拜訪,期盼能從族譜或地方志書中找到自己的根源。如2018年6月29日,江西省上饒縣鐵山胡氏宗親代表胡言德、胡言水、胡言福三人前往婺源縣尋根,就是通過查找族譜,確認鐵山胡氏由婺源縣浙源鄉(xiāng)遷入。還有一些姓氏家族修家譜、寫家史、樹碑立傳等,也常到地方志部門查詢資料。地方志書記載本地各姓氏的村莊分布、人口數(shù)量、宗族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可以為后人尋根問祖及尋人查事等提供線索,同時也是志書存史功能的需要。
3. 姓氏入志,是聯(lián)絡外地游子的重要紐帶,為加快本地經(jīng)濟建設提供服務。血緣和宗族觀念,可以把人們凝聚在一起,激發(fā)他們熱愛家鄉(xiāng)、關心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熱情。地方志書是記載本地各姓氏分布、人口數(shù)量、宗族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的載體,通過地方志書載入的姓氏這個媒介,廣泛地與外地游子聯(lián)絡,召喚他們回鄉(xiāng)祭祖,探親訪友,共敘鄉(xiāng)情,共商振興家鄉(xiāng)之策。促使他們回鄉(xiāng)考察立項,投資創(chuàng)業(yè)。從而引進資金,推進本地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jīng)驗,加快本地經(jīng)濟建設的步伐。如2016年7月29日,吉林省梅河口市召開首屆梅河口籍企業(yè)家聯(lián)誼大會暨“回鄉(xiāng)尋根創(chuàng)業(yè)”懇談會,邀請70多位梅河口籍企業(yè)家回到家鄉(xiāng),以現(xiàn)場參觀、座談討論等方式,感受家鄉(xiāng)變化,共謀家鄉(xiāng)發(fā)展大計。
舊志設置姓氏篇目,記載本地各姓氏分布、人口數(shù)量、宗族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內(nèi)容比較豐富。但是,這并不普遍,多數(shù)舊志未設姓氏篇目,造成后人利用姓氏資料開展研究的不便。首輪志書對姓氏記述給予一定的重視,特別是縣級志書,普遍設有姓氏篇目,但記述內(nèi)容多以本地姓氏數(shù)量、各姓氏及人口數(shù)為主,也有少量簡略記述姓氏分布或宗族源流情況。第二輪志書基本沿襲首輪志書姓氏記述格局,但增強者少,削弱者多,有的省略不記,特別是市級志書極少記述。如江西省《吉安縣志》(1986—2005)、《余干縣志》(1986—2000)、《南昌縣志(1986—2004)》《新余市志(1983—2007)》人口篇均未設置姓氏章節(jié),其他篇目也沒有反映姓氏的內(nèi)容。從首輪志書和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看,多數(shù)在人口篇設置姓氏節(jié),少數(shù)設置姓氏目,記述姓氏的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篇幅大小相差較大。有的記述簡單,只記姓氏數(shù)量及各姓氏。如江西省《南昌縣志(1986—2004)》第三篇人口民族第一章人口設第四節(jié)姓氏,記述2003年12月全縣居民姓氏有293個,與1985年12月統(tǒng)計的190個相比,增加103個,并附2003年南昌縣主要姓氏一覽,共約1500字。有的除記姓氏數(shù)量及各姓氏外,還記述姓氏村莊分布情況。如江西省《浮梁縣志(1994—2005)》第一篇政區(qū)人口第四章人口第三節(jié)姓氏設姓氏種別目和大姓分布目,記述1988年全縣居民姓氏有180多個,并列出各姓氏名單,接著記述23個人口較多的姓氏在鄉(xiāng)村的分布情況,共約7900字。有的除記姓氏數(shù)量及各姓氏外,還記述主要姓氏來歷。如江西省《婺源縣志》(1987—2001)第一篇區(qū)域民情第三章民情第二節(jié)民族姓氏設居民姓氏目,記述1986年全縣居民姓氏有220多個,2001年增加40多個,并列出各姓氏名單,然后記述部分姓氏來源,共約7400字。這三種記述方式,都難以反映姓氏的基本面貌,彰顯不出姓氏在志書中的地位,與姓氏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相距較遠。
基于上述情況,第三輪志書應加強姓氏記述,以姓氏分布、宗族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為主要內(nèi)容,記載姓氏宗族人文歷史,反映地域姓氏結構,以資料的可利用性為主要目的,并相應提高篇目分量和篇幅容量。
1. 在篇目設置上,應提升姓氏設置的層次。姓氏在志書篇目中設節(jié)或目,其容量小,難以容納各姓氏人口、分布、源流等內(nèi)容。為了凸顯姓氏在志書中的地位與作用,需要在人口篇設置姓氏章,或把姓氏與人口、民族并列為篇,下設人口、姓氏、民族三章。其中,姓氏章可設第一節(jié)姓氏數(shù)量及人口、第二節(jié)姓氏分布(下設各姓氏分布村莊和各村莊分布姓氏兩個目)、第三節(jié)姓氏源流(記載各姓氏來源何地,后又分徙何處。選擇重點大姓或擇有資料者錄之)。
2. 在內(nèi)容記述上,應加強三個方面的記述:(1)姓氏數(shù)量及人口。記述本地姓氏數(shù)量,列出單姓、復姓的各姓氏及人口數(shù)量。因各姓氏人口數(shù)量不同,可用百、千、萬、十萬等幾個界線分別列出各姓氏人數(shù),以顯示本地姓氏的構成。(2)姓氏分布。記述姓氏分布的意義,主要在于反映姓氏分布狀況和以此為線索尋人查事等。記述越細,實用價值越大。有些地方志書記述姓氏分布,過于簡略,僅限于重點大姓分布的主要村莊,實用價值不大。記述姓氏分布,應該抓住兩個要點:一是各姓氏分布村莊人數(shù),顯示各姓氏在本地各村莊的分布情況;二是各村莊分布姓氏人數(shù)。姓氏分布可用文字表述,也可用表反映。如用表反映,可橫列姓氏,豎列鄉(xiāng)(鎮(zhèn))、村,在相應欄內(nèi)填寫各姓氏人數(shù)。各鄉(xiāng)(鎮(zhèn))、村有何姓,各姓有多少人,何姓為鄉(xiāng)(鎮(zhèn))、村大族,一目了然,對當前各級領導干部指導基層工作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3)姓氏源流。記述各姓氏的宗族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即因何原因,從何處遷來,后又遷至何處。人口的流動都有其社會背景,記載一家一族的歷史往往能反映當時社會的一個側面。有些地方志書沒有抓住姓氏的重點內(nèi)容,缺少姓氏的宗族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這是一個缺憾。姓氏源流要反映定居本地各姓氏的宗族淵源、遷徙衍變、人文特征、變動原因等,為后人保存史料。而且這部分內(nèi)容鄉(xiāng)土味濃,可讀性強,深受人們關注,應將這部分內(nèi)容作為姓氏入志的重點。當然,對本地所有姓氏都進行考訂是不可能的,況且有的姓氏已經(jīng)無法考證,地方志書可選取有代表性或有資料的姓氏載入。
3. 在前志基礎上,應補充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補前志姓氏內(nèi)容之缺。雖然首輪志書和第二輪志書記載姓氏內(nèi)容不夠全面、不夠詳細,但它們記載的姓氏內(nèi)容可用于第三輪志書。首輪志書和第二輪志書所未涉及或比較單薄的姓氏內(nèi)容,如姓氏分布、姓氏源流等情況,第三輪志書需要增補。二是續(xù)前志姓氏內(nèi)容之新。第二輪志書下限之后各地姓氏遷徙衍變情況,如遷入、遷出的姓氏,第三輪志書需要及時錄入,記述遷入姓氏的人口數(shù)量、村莊分布和源流情況,以及遷出姓氏的人口數(shù)量和流入地。
姓氏橫貫一地所有人口,縱貫古今,加之沒有對口的管理部門,其資料收集難度較大。在第三輪修志啟動時,編纂人員必須解放思想,拓寬思路,破解資料收集難題,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成果與文獻,并采取社會調(diào)查等方式,獲取姓氏資料。
1. 利用現(xiàn)有成果與文獻,獲取姓氏資料。編纂人員要利用現(xiàn)有的人口普查、姓氏研究成果和譜牒、碑銘、地名志等文獻,以及公安機關的戶籍資料,從中獲取所需的姓氏資料。這是一種節(jié)省人力、財力,直接獲取資料的方法。一是利用全國人口普查成果。人口普查是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進行,每10年開展1次,主要調(diào)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nèi)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國籍、受教育程度、行業(yè)、職業(yè)、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其數(shù)據(jù)資料準確可靠,具有權威性。收集姓氏入志資料,可以利用全國人口普查成果,從中獲取各地各姓氏的人口數(shù)量,以及姓氏遷入、遷出的情況。二是利用地情專家研究成果。各地的地情專家專門從事本地自然環(huán)境、歷史沿革、行政區(qū)劃、人口狀況、名勝古跡、名人軼事等方面的研究,他們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的地情資料,包括姓氏人口分布、源流情況,有的還撰寫成著作出版。收集姓氏入志資料,可以利用地情專家的姓氏研究成果。三是利用譜牒和碑銘等文獻。姓氏淵源、遷徙資料主要來源于古籍、譜牒、碑銘等。其中古籍、譜牒是重要的文字資料,不僅記載一個姓氏的源流、分支、遷移分化,而且還有大量的其他方面的人文資料;墓碑、祠堂碑文是記載本族姓氏遷徙活動的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姓氏的有用資料,同時還能補充和糾正文字記載的不足。收集姓氏入志資料,可以利用古籍、譜牒、碑銘等文獻,從中獲取姓氏宗族遷徙衍變資料。在獲取姓氏宗族遷徙衍變資料時,應以古籍、譜牒為重點。四是利用民政部門地名資料。1980年、2014年分別開展了第一次、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其間,各地民政部門利用轉化地名普查成果,把它編纂成地名志,內(nèi)容包括地方綜述、政區(qū)地名、政區(qū)沿革、地名[鄉(xiāng)(鎮(zhèn))、村]的由來、隸屬關系變遷、名勝古跡、人工建筑、地理實體、地名藝文、附錄、附圖、地名索引等,其中地名[鄉(xiāng)(鎮(zhèn))、村]的由來涉及姓氏遷入始祖源流和建村情況。收集姓氏入志資料,可以利用民政部門的地名資料,從中獲取姓氏宗族遷徙衍變情況。五是利用公安機關戶籍資料。公安機關戶籍管理部門負責本轄區(qū)戶口遷出與遷入、出生上戶、戶口項目變更等工作。戶口是按戶進行登記,記載事項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親屬、婚姻狀況等。收集姓氏入志資料,可以利用公安機關戶籍資料,從中獲取各姓氏戶數(shù)和遷入、遷出情況。
2. 通過社會調(diào)查等方式,獲取姓氏資料。地方志部門在經(jīng)費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抽調(diào)人員或外聘人員開展社會調(diào)查,也可以與公安機關戶籍管理部門聯(lián)合組織社會調(diào)查,獲取所需姓氏資料。開展社會調(diào)查,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是采取訪談法。訪談就是訪問者直接向被調(diào)查者口頭提問、當場記錄,并由此收集有關資料的一種方法。各姓氏宗族的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雖然大多沒有文字記載,但在老年人的口碑中尚有流傳。如果這些口碑資料沒有及時收集起來載入史冊,任其逐漸湮滅,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口碑資料有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xù)史之無的作用,是收集姓氏資料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有些家族流傳有本族分離、遷徙、生死遭遇、祖功祖德方面的傳說,收集姓氏入志資料,可以通過采訪博聞善記的老年人,從中獲取姓氏方面的口碑資料。二是采取問卷法。問卷就是設計一些問題由被調(diào)查者回答,從答卷中收集有關資料的一種方法。開展姓氏調(diào)查,以鄉(xiāng)(鎮(zhèn))或村為單位,發(fā)放姓氏調(diào)查問卷表,明確各村各姓氏人口數(shù)量、源流等內(nèi)容,并規(guī)定完成時間。收集姓氏入志資料,可以從姓氏問卷調(diào)查表中,獲取所需資料。
總之,姓氏是人的社會屬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姓氏入志對研究歷史、尋根問祖、服務經(jīng)濟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輪修志不僅要重視姓氏入志,加強姓氏記述的內(nèi)容,特別是姓氏分布和姓氏宗族的淵源、遷徙衍變情況,還要拓寬思路,運用多種途徑收集資料,確保姓氏入志內(nèi)容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