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 310018)
在攝影術“正式”誕生后的第三年,即1842年,英國科學家和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爵士(John Herschel)發(fā)明了藍曬印相法,這是一種能制作藍色照片并長久保存的成像工藝。與以往依靠銀鹽作為感光介質來獲取圖像不同,藍曬法是第一個實用的鐵鹽(非銀鹽)攝影工藝1,這種工藝利用紫外線進行曝光,以紙作為支撐媒介,通過與照片大小相同的負片或透明、半透明的實物進行接觸轉印,具備較強的手工性和不可復制性。
藍曬法需要用檸檬酸鐵銨和鐵氰化鉀制成的感光劑顯影,將感光劑涂抹于白紙上并自然陰干,用黑白負片或實物覆于感光紙上,在紫外線照射下,感光劑中的檸檬酸鐵銨被還原成檸檬酸亞鐵銨,與鐵氰化鉀反應后,在紙上生成了不溶于水的藍鐵氰化銨鹽,而未受紫外線照射的部分不發(fā)生反應,用清水洗去后留下白色痕跡2。藍曬的主要工藝步驟為:織物準備——感光劑配制——刷感光劑——負片或實物曝光——水洗——晾干。
藍曬采用接觸式印相法,即把負片或者實物覆蓋于涂有感光劑的相紙或其他材料上,通過紫外線曝光,在材料表面留下藍白相間的圖像。與傳統(tǒng)手工印染工藝抽象、暈染的藝術效果不同,藍曬能清晰描繪事物的輪廓和對細節(jié)的刻畫,所以發(fā)明之初,主要用于工程圖紙的制作,并衍生出了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詞——藍圖。1843年,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將這一技藝應用于自己的植物攝影中。在湖藍色的背景上,被葉片覆蓋的位置清晰地刻畫出了植物的輪廓,淺色的葉脈,甚至葉片厚薄的層次,如圖1。曝光時間的長短,面料的厚薄程度以及涂刷的手法,都會影響藍曬的最終效果,這也去確保了圖案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藍曬既具備了攝影真實、準確的特點,又包含了繪畫朦朧、細膩、含蓄的藝術效果,虛實相間,自然靈動。
圖1 安娜?阿特金斯 植物藍曬
普魯士藍是構成藍曬照片中藍色影調的物質,是感光劑中檸檬酸鐵銨和鐵氰化鉀在紫外線作用下發(fā)生化學反應的結果。藍色是冷靜、睿智的顏色,也是最令人遐想的顏色,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藍色不僅代表了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人類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的隱喻。藍色象征著星空、大海,象征著自由與生命,表達了人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藍曬主要由藍白二色組成,照片中的藍色給人以醇厚、質樸的感覺,而白色代表了知性、典雅,這與中國傳統(tǒng)印染工藝——藍印花布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藍曬更能表現灰度豐富的畫面,而藍印花布的圖案則較為單一平面化3。藍曬不需要相機,只需要涂上感光劑在陽光下進行曝光,就會如實記錄事物的影子。實物本身的透明度和距離的遠近,會讓影像產生深淺不一的藍白色調,形成細膩豐富的層次感,照片中的景物特征都沉浸在藍色的陰影層次之中,猶如混沌而令人癡迷的夢境,帶有強烈的故事性和表現張力,如圖2。
圖2 細膩的層次變化
藍曬的整個工藝過程都需要手工完成,充滿了不可控因素,溫度、濕度、涂布的強度、曝光時間都會發(fā)生變化,這使得每一幅藍曬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確保了手工的唯一性。雖然現代數碼印刷技術能夠大大減少時間、繪畫成本,但也正因如此,影像變成了簡單的復制,缺乏了審美價值。作為藝術作品,本身也需具備獨特性和差異性,所以即使在數字時代下的今天,手工印相工藝仍然會受到人們的歡迎。與數碼印刷不同,藍曬具有實在的體驗感,藍曬印相在操作過程中,從構圖到制作,人們可以全身心的參與其中。脫離了數碼技術,沉浸于工藝本身,用雙手與自然對話,體驗影像在水中慢慢變化的過程,感受手工的暖意,通過藍曬作品詮釋對美的表達,而不是單一的復制。
(1)織物的選擇
藍曬是一種攝影工藝,多將其運用于柔韌性較好的紙張上,但其實它的創(chuàng)作媒介非常廣泛,不僅可以運用于紙上,也可以運用于絲、麻、棉等天然織物中,甚至玻璃等其他材料上,這給予了藝術家和手工愛好者們極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不同材質和工藝都會直接決定圖案的風格。如麻織物表面具有紗線粗細不勻、條理明顯的特征,織物密度較低,手感粗糙,能給人粗曠、奔放的視覺感受。絲綢面料具有輕盈、平滑、柔軟的特征,能夠展現綺麗優(yōu)雅、朦朧神秘的效果。如果想要表現樸素、自然,帶有歷史感的設計風格,可以選擇質地厚實、立體和浮雕感的面料,如帆布,牛仔面料,如圖3。不同的肌理形態(tài)能夠帶來豐富的美感和極強的表現力4,要根據圖案風格選擇合適的面料,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3 藍曬在牛仔面料中的藝術表現
(2)工藝的創(chuàng)新
早期藝術家利用藍曬技藝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但工藝手段相對比較單一,所以藍曬技藝的創(chuàng)新,要在遵循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開拓出適應現代設計的新的藝術手法和工藝形式。藍曬技藝可以結合拼布、刺繡、縫衍、編織等工藝手段,對面料進行二次設計,從而豐富圖案的層次和肌理。藍曬技藝也可以跟扎染結合,通過捆、扎、縫、夾等手段,演繹出或規(guī)則整齊或凌亂交錯的節(jié)奏韻律感。工藝方法可以一種或多種結合,但也不能一味地堆積或強硬地套用,要確保圖像的和諧與統(tǒng)一。
藍曬利用實物進行曝光,表現的是物體本身的形態(tài),雖然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但不能很好表達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缺乏圖案創(chuàng)新性,而數字技術就能完美地解決這一問題。運用PHOTPSHOP或MATLAB等其他設計軟件,事先在電腦上進行圖案設計,將其轉換為黑白負片,注意需要調整黑白反差曲線,這樣才能增強照片明暗細節(jié)的表現,最后將處理過后的數字負片打印在噴墨膠片上,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圖案的尺寸,用菲林膠片制作的藍曬照片更富有層次感和藝術性。數字技術、打印技術的發(fā)明為手工印相工藝的實踐提供了便利條件,也為藝術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空間。藍曬技藝可以與繪畫藝術結合,藝術家愛麗莎?莫塞爾?格林斯潘創(chuàng)作的《覆蓋》系列就將藍曬與繪畫完美地結合起來。在每張圖上疊加了多層負片曝光,加以繪畫線條的處理,產生出一個極其抽象的重疊平面效果,這種工藝方法突破了繪畫題材的局限,使得整個畫面更加夢幻,富有趣味性4,如圖4。藍曬技藝與行為藝術的結合豐富了圖案的表現形式,更具備過程體驗性。國內藝術家張大力利用藍曬技藝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社會現象和問題。美國藝術家凱瑟琳?詹森在他的作品《藍色的房間》中,運用藍曬技藝將影像印射在床單布藝上,營造出一種虛幻的夢境效果5,如圖5。將藍曬技藝與數字技術、繪畫、行為藝術等其他結合一起,實現了圖案紋樣多元化,也有利于藍曬文化的傳播。
圖4 麗莎?莫塞爾?格林斯潘 《覆蓋》
圖5 凱瑟琳?詹森 《藍色的房間》
色彩在紡織品設計中起著關鍵作用,它能直接體現產品的情感,不同的色彩會影響人們的心理感受,牽動情緒變化。藍曬主要由藍白二色組成,顏色略顯單一,不能很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所以在工藝制作過程中,嘗試添加不同的溶劑進行調色,來獲取不同于藍色的其他色彩。如果棕色圖案,可以在稀氨水中浸入曬干的藍色照片,待圖案消失后用清水洗凈過,放入冷茶水中,圖案將呈現棕色和紫棕色。將藍色圖像浸入硼砂溶液或醋酸鉛溶液中,圖像會變?yōu)榈仙?。如果需要轉換成綠色,則可以浸入酸性較強的硫酸亞鐵溶液中,圖像即可變?yōu)榫G色。幾種顏色可以疊加使用,顏色的先后順序不同,最終的圖案也會有所不同,也可以進行局部上色,例如藍色與黑色,都會產生非常驚艷的效果。
藍曬法發(fā)明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因其工藝簡單,效果突出,即便經過100多年的時間,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將藍曬技藝應用于紡織品設計中順應了內在的發(fā)展需要。在設計過程中,既要考慮藍曬技藝本身的工藝特點和藝術特性,也要兼顧紡織品的應用環(huán)境。深入挖掘藍曬技藝在紡織品設計應用中的更多可能性,突破傳統(tǒng)工藝的局限,拓寬藍曬的應用領域,既是對藍曬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也為手工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表現形式。
注釋:
1.王常惠.古典攝影工藝——藍曬法的實驗[J].大眾文藝,2010-01-15.
2.王慧. 藍曬工藝研究與實踐[J] . 中國制造業(yè)信息化, 2012,41( 19) : 78 - 83.
3.劉楊樺,梁惠娥 .藍曬在棉織物上的創(chuàng)新設計應用[J].印染,2015,41( 19) : 21 - 24.
4.田超. “肌理形態(tài)”在裝飾藝術中的運用和審美感受的形成[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7-11-15.
5.向謙.傳統(tǒng)藍曬技藝在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中的活化[D].中國美術學院, 2017-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