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柯蘭霓(Claudia von Collani) 著
李秀梅 譯
在16世紀,肇慶是許多傳教士通向中國的大門。在這些傳教士中,赫赫有名者有耶穌會士和先驅(qū)者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巴范濟(Francesco Pasio,1554—1612),而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利氏分別于1582年和1583年來到肇慶。之后,也有一些傳教士在進入中國后,途經(jīng)肇慶,比如西班牙奧古斯丁修會會士百萬樂(Alvaro de Benavente,1644—1709),他是最早來到中國的奧古斯丁修會會士之一,后來他做了江西天主教的宗座代牧,也是耶穌會士關于“中國禮儀”的追隨者。
1583年9月10日,耶穌會士利瑪竇、巴范濟和羅明堅在肇慶建立住所,也是他們在中國第一個真正的傳教點。利瑪竇一直待在肇慶,直到一位新來的兩廣總督(劉節(jié)齋)強迫這些耶穌會士于1589年8月中旬離開肇慶。這期間發(fā)生的事件,利瑪竇在他的名著《基督教遠征中國史》(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nas suscepta)里都談到了。這本書最初于1615年在奧格斯堡(Augsburg)出版。在意大利語原稿中,肇慶這個城市被稱作“Sciaochin”,拉丁語譯文中稱為“Sciauquinus”,在1617年的德語譯本中譯為“Sciauchin”。然而,在《新世界報告》(Der Neue Welt-Bott)第一卷中又被稱為“Schao-tscheu”。①在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 S.J.,1577—1628)將利瑪竇的這一著作由意大利語原稿翻譯成拉丁語之后,此書成為歐洲一本具有許多版本和多種歐洲語言譯本的暢銷書。關于利瑪竇在肇慶的活動,見利瑪竇著作第2卷第4—14章,另見《基督教遠征中國史》(奧格斯堡 1615年版),第158—236頁。在這之后,利瑪竇繼續(xù)北上,因為他想去都城北京。他于1601年1月到達北京。②Joseph Dehergne, Répertoire des Jésuites de Chine de 1552 à 1800 (Paris, Rome 1973), p.219.不過,在我的論文里,我不準備談論利瑪竇,我想講述50年后的耶穌會士與永歷皇帝的關系。永歷帝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朝廷設在肇慶。
傳教士,特別是耶穌會士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努力讓中國皇帝皈依基督教,因為他們希望所有的中國人,甚至所有的遠東人能以這位最有聲望的皈依者為模范。這種愿望幾近成功了。以天文歷算才能服務于崇禎皇帝(1629—1644年在位)的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也有此愿望,但是他失敗了。當北京于1644年被反叛者占領的時候,崇禎皇帝自殺了。①Claudia von Collani, “A Missionary on His Journey: Micha? Boym and Religions in East Asia,” Monumenta Serica LIX (2011)p.338.經(jīng)歷了從明到清的轉(zhuǎn)變,湯若望與年輕的順治皇帝(1644—1661年在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然而順治皇帝年紀輕輕就死于天花,而且他是作為一個佛教徒離開人世的。②Collani, “Boym”, pp.333f.順治的兒子兼繼承者康熙皇帝(1662—1722年在位)快要成為基督徒了—至少在白晉(Joachim Bouvet,1656—1730)的小書《康熙皇帝傳》(Portrait historique de l’empereur de la Chine,1697)中是這樣描述的,但是,除了1692年頒布的《容教令》(“the Edict of Tolerance”)和與耶穌會保持良好關系之外,康熙皇帝從來沒有親近過基督教。③Claudia von Collani, “Portrait of an Emperor: Joachim Bouvet’s Picture of the Kangxi Emperor of 1697,”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IV (2002) pp.24—37.
這里要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明清政權更替之際那段充滿反叛與戰(zhàn)爭的年代。當滿洲人還在全中國征戰(zhàn)之時,在順治皇帝的統(tǒng)治之時,南明幾位皇帝先后建立了他們的政權,這幾位皇帝都是萬歷皇帝(1572—1620年在位)的皇親和后代。在南明最后一個皇帝永歷(1646—1662年在位)治下,耶穌會士們改變皇帝、后宮及整個朝廷官員信仰的愿望幾近成功。永歷帝的統(tǒng)治與北京順治帝的統(tǒng)治并存。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耶穌會士同時在華南和華北兩個朝廷中活動。兩個朝廷并存,進而建立兩個帝國是可能的,不過,更加有可能的是,僅有一位皇帝及其朝廷將成為勝利者。于是耶穌會士盼望著至少他們中的一些人能夠作為天文學家和科學家站在戰(zhàn)勝者一方。通過這種方法,基督教能夠跟隨獲勝的一方留存下來。然而,站在敗亡王朝一方的耶穌會士或無法保命,甚至變成他們信仰的殉道者。耶穌會士在中國南方和北方的這種情形,與遠東各省耶穌會士們的情形相似。當日本德川幕府禁止日本耶穌會④Dehergne, op.cit., p.327.活動,他們就轉(zhuǎn)移到了中國澳門,后來到了東京(Tonkin)⑤即越南北部一個地區(qū)的舊稱?!g者注。自1656年起,傳教活動便轉(zhuǎn)移到廣東、廣西兩教?、轘ee letter by Onofre Borges to the General Superior Goswin Nickel, 20 October 1659, ARSI, JS 80, ff.147—148.。1615年,耶穌會中國副省建立起來了。然而,當日本德川幕府治下所有的傳教士被驅(qū)逐出境的時候(自從1610年開始),許多日本基督徒都逃走了。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耶穌會日本教區(qū)在東京和南圻(今越南)幸存下來了。耶穌會士在中國北方和南方之間也有了一個中國教區(qū)的分支機構。
我的論文主要涉及南明,但是為了對照,我也會稍微提及北京的清朝廷。本文的主題是在永歷朝服務的兩位耶穌會士的命運—奧地利的耶穌會士瞿安德和波蘭的耶穌會士卜彌格。通過他們的眼睛,我們將看到南明朝的后宮被皈依的情況。
關于瞿安德和卜彌格與南明王朝之間的關系,我引用了一些資料,其中包括出版物和一些手稿。這篇文章主要的資料來源是卜彌格撰寫的一份手稿,即《中國皇室皈依及中國天主教狀況記略》(“Status Christian ? Religionis in China, ut nunc se habet”)。⑦München, Bayerisches Hauptstaatsarchiv, Jesuitica 589.這份報告涉及兩位皇帝的“實例”,談論北方的崇禎皇帝和南方的永歷皇帝以及他們與基督教和傳教士的關系。這份文件的目的在于表明永歷皇帝幾近皈依基督教,如若成功,耶穌會士,尤其是湯若望等人多年的夙愿將得以實現(xiàn)。湯若望曾試圖游說明朝末帝崇禎皈依基督教。①北京朝廷的這段歷史,湯若望在《1581—1669 在華耶穌會天主教發(fā)展史》中有過敘述。這本書的初刻本于1665 年在維也納出版。這份手稿經(jīng)過或多或少的改動之后,其中一部分及有關的其他手稿都有了諸多的版本和譯本。下面這本書只是講述永歷皇帝的故事:《中國皇室皈依略記》(Breve Relazione della China, E Della Memorabile Conversione Di Persone Regali di quella corte alla Religione Christiana, 1652)及其法文翻譯版Briefve Relation de la Chine et de la notable conversion des Personnes Royales, & de l’estat de la Religion Chrestienne en la Chine(1654)。大約 70年之后,該書被譯成德語并收錄于約瑟夫·斯托克萊因(Joseph St?cklein,1676—1733)編輯的《新世界報告》(Der Neue Welt-Bott)中。②Claudia von Collani, “Der Neue Welt-Bott: A Preliminary Survey,”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V, 2003,pp.16—43.在《新世界報告》這本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封瞿安德寫的信、一封卜彌格寫的關于瞿安德的信,還有一封由一位匈牙利籍耶穌會士約翰內(nèi)斯·納達西(Johannes Nadasy,or Johannes Nadasi)寫的信。因此,我主要依賴這些出版資料。來自全世界耶穌會使團的信件集全稱如下:
世界信使,即新世界報告。各類有益而風趣的信件、報告和旅行見聞。1642年至1726年耶穌會傳教士從印度及其他海外國家傳到歐洲?,F(xiàn)在首次譯成德語,部分譯自原手稿,部分譯自法語的耶穌會士書信集。
耶穌會會士約瑟夫·斯托克萊因集結成篇第一卷(奧格斯堡,格雷茨〈Gr?tz〉,1726年)。③《新世界報告》中約800封信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耶穌會傳教團。其中200封來自中國。斯托克萊因把《耶穌會士書信集》(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中的法文信件翻譯成德語,增加了譯自拉丁語、意大利語的其他信件。參見Collani, “Der Neue Welt-Bott,” pp.19—21。
我從《新世界報告》這本書里選用了三封信,即第10號信件、第13號信件及第219號信件。
1.耶穌會士瞿安德的信件:
來自虔誠的耶穌會傳教士瞿安德的信,他出生于奧地利教區(qū)的克雷姆斯(Crembs)。收信人是時任當?shù)亟淌☆I導人的尊敬的耶穌會會士約翰內(nèi)斯·盧美爾(Joannes Rumer④約翰內(nèi)斯·盧美爾是當時耶穌會奧地利教區(qū)的領導人。)。寫于東印度爪哇島上巴達維亞(Batavia)的荷蘭城堡。1642年12月3日。⑤St?cklein, Der Neue Welt-Bott, Vol.I, part 1 (Augspurg 1726), letter no.10, pp.28—34.
2.耶穌會士卜彌格的信件:
來自波蘭教省的耶穌會在華傳教士卜彌格1653年在羅馬所做的報告。⑥Ibid., letter no.13, pp.40—46.
3.耶穌會士納達西⑦約翰內(nèi)斯·納達西,1614年出生于匈牙利蒂爾瑙(Tyrnau),1633年成為耶穌會士。他首先是在匈牙利耶穌會學校任教,然后去了羅馬,擔任耶穌會總長對耶穌會士進行“書面認證”(Litterae annuae)的拉丁文秘書。從1658年起,他在奧地利擔任傳教士、告解牧師和作家。他逝于1679年。的信件:
尊敬的耶穌會會士約翰內(nèi)斯·納達西寫的信。寫給令人尊敬的奧地利教區(qū)的領導人。1662年2月2日,寫于羅馬。⑧St?cklein, op.cit., Vol.II, part 9 (Augspurg 1727), letter no.219, pp.2—3.
清朝花了18年的時間入主中原。⑨Ronnie Po-chia Hsia, “Dreaming of Constantine: The Jesuit Mission and Princely Conversions in the Southern Ming,” i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eds.),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From Its Beginning to the Scheut Fathers and 20th Century.Unveiling Some Less Known Sources, Sounds and Pictures, Leuven Chinese Studies XXIX. Leuven.2015, p.67.當中國北部處于滿族人統(tǒng)治之時,在南方,還有幾個來自明朝皇家的稱帝者想建立自己的朝廷,收復中國,重建明朝的統(tǒng)治。無論北方還是南方的最后幾位明朝皇帝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國家貧窮,他們難以維持軍隊和朝廷。①Arthur W.Hummel,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2) (Washington 1943, Taipei 1970), p.191.在南京,萬歷皇帝的一個孫子建立了弘光政權(1607—1646),他是南明的第一位皇帝。②Lynn A.Struve, “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 in Frederick W.Mote, Denis Twitchett & John K.Fairbank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7.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I (Cambridge 1997), pp.641—660.盡管他是清廷的一個強勁對手,但是他因道德敗壞而失去了他的王國。緊跟弘光而來的是唐王朱聿鍵(1602—1646),他在福建當了隆武帝(1645—1646)。隆武政權肇始于1645年8月18日,終結于1646年10月6日。他有皇家血統(tǒng),但他不是萬歷帝的后代。他博學多才、勇氣過人,他是耶穌會士和基督徒的朋友。然而,他也只是統(tǒng)治了一年,就被清廷抓獲并處死。③Struve, op.cit., pp.676—693.Collani, “Micha? Boym,” pp.334f; “Astronomy versus Astrology: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and His ‘superstitious’ Chinese Calendar,” Archiv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 LXXXII, fasc.164 (2013), pp.421—457.他的兄弟紹武(1646—1647年在位)在廣東省做了皇帝,然而他也被清廷俘虜并殺死了。因此,在三年時間里,曾經(jīng)先后有過三位皇帝,但很快都消亡了。④Paul Rule, “The Jesuits and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How Did Boym and Martini Find Themselves on Opposite Sides?”Monumenta Serica LIX (2011) pp.243—258; Struve, op.cit., pp.676—579.
紹武皇帝時期,還有一個競爭者,即永歷皇帝。隆武皇帝在死之前,派了一位使者龐天壽(教名Aquileo)去找明朝的皇子朱由榔(1623—1662)。龐天壽是來自北京的一名太監(jiān),他大約出生于1588年,死于1657年。他(Aquileo)與Achilleus可能就是同一個人,是北京紫禁城里司禮監(jiān)的頭領。他和弟弟奈萊(教名Nereus)都是北京紫禁城里最早在崇禎年間就被施洗的太監(jiān)。他極有可能是被龍華民(Niccolò Longobardo,1565—1655)施予洗禮的。龍華民是利瑪竇的繼承者,他是耶穌會傳教團的領導人。⑤Nicolas Standaert (ed.),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1: 635—1800.(Handbook of Oriental Studies, Section 4: China 15/1.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 Abt.4: China 15) (Leiden, Boston, K?ln 2001), p.438.顯而易見的是,北京被占領之后,龐天壽轉(zhuǎn)移到了南方,加入了南明。
有幾位耶穌會士與南明王朝的幾位皇帝有著關系,比如畢方濟(Francesco Sambiasi,1582—1649)。他與弘光皇帝和隆武皇帝有關。他們先后派他和龐天壽一起到澳門,從葡萄牙人那里獲得軍事援助。⑥Standaert, op.cit., p.439.來自特倫托(Trento)的衛(wèi)匡國(Martino Martini,1614—1661)跟隆武皇帝取得了聯(lián)系。衛(wèi)匡國和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穆尼閣(Jan Miko?aj Smogulecki,1610—1656)以及范有行(Pascoal Fernandes,1609—1681)在福建延平待了一段時間,那里有隆武朝廷。⑦Dehergne, op.cit., p.166.隆武皇帝和他的朝廷命官對衛(wèi)匡國的軍事知識—比如彈道學、火藥和大炮鑄造尤其感興趣。⑧Giuliano Bertuccioli, “Appendice 1: Cronologia della vita e delle opere di Martino Martini,” in Martino Martini, Opera 1(Trento 1998), p.516; Claudia von Collani, “Two Astronomers: Martino Martini and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in Luisa M.Paternicò, Claudia von Collani, Riccardo Scartezzini, Martino Martini, Man of Dialogu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artino Martini (1614—1661), Man of Dialogue” held in Trento on October 15—17, 2014 for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Martini’s Birth (Trento 2016), p.71.
朱由榔是明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即我們故事的悲劇人物之一。朱由榔是朱常瀛(1597—1645)的兒子。桂王朱常瀛是萬歷皇帝的第七個兒子,也是他最小的兒子。朱由榔是永明王?;适壹彝サ钠渌蓡T也廣為人知,因為在耶穌會士的信件和報告里,他們作為基督徒被提及。他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孝正王太后(1594? —1651),她是朱常瀛的妃嬪、永歷帝的嫡母;接著是永歷帝的生母馬太后(皇太后)和永歷帝的妻子王皇后。后來,王位的法定繼承人就來自這一脈。
當朱由榔登上南明皇位之時,王太后以她的名義予以拒絕,因為她認為朱由榔太年輕、不諳世事,也不夠強壯,不足以承擔如此沉重的擔子。①Struve, op.cit., p.677.事實上,在他人的描述中,這位皇子非常友善、優(yōu)雅,但是他非常脆弱,缺乏勇氣和責任感。他之所以能夠作為一位皇帝幸存下來,是因為在他的團隊中有幾位非常無私而又高貴的人。②Fr.J?ger, “Die letzten Tage des Kü Sch?-s?, ” Sinica VIII (1933) p.197.皇子最終還是被幾位大臣說服了,他們分別是丁魁楚(死于1647年,他的教名為盧卡斯)、瞿式耜(1590—1651,他的教名為托馬斯)和呂大器。③For Thomas Qiu, see J?ger, op.cit., p.197.1646年11月中旬,朱由榔在肇慶成為監(jiān)國。肇慶是明朝的一個大城市,是兩廣總督的駐地。丁魁楚和瞿式耜成為新朝廷的重臣。④Struve, op.cit., p.677; see also Standaert, op.cit., p.440, Chan, European document 93.1646年12月24日,朱由榔在肇慶被擁立為皇帝。除了這兩位大臣之外,在永歷的宮廷里還有幾個基督徒,他們是龐天壽和焦璉(?—1651,教名為盧卡斯)。⑤Standaert, op.cit., p.440.在十年的時間里,永歷皇帝和他的軍隊擊退了清朝軍隊。然而,他的政權并不穩(wěn)定,他不得不逃往西部直至進入緬甸。⑥Struve, op.cit., pp.681—710.
1612年,瞿安德出生于奧地利克雷姆斯(Krems)一個路德派新教徒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富商。當他母親孀居之后,因為新教徒宗教派別對她施加壓力,她離開了奧地利。她帶著孩子們遷移到了雷根斯堡(Regensburg)。這是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個自由城市。也就是說,基督教的派別對人們并不構成壓力,人們可以自由決定當一名新教徒或天主教徒。然而,瞿安德卻留在了維也納,轉(zhuǎn)而成為一名天主教徒;1623年,他在那里開始了他的大學教育,首先學習“自由七藝”,然后是神學。⑦Harry Kühnel, “P.Andreas Wolfgang Koffler SJ, Kremser Missionar in Ostasien,” in Ausstellung 4000 Jahre Ostasiatische Kunst(Krems 1978) p.7.1627年,他在維也納加入耶穌會,起名Andreas Xavier。⑧Gert Naundorf, “Koffler, Wolfgang Andreas,”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12 (1979) pp.419 f.[Onlinefassung]: URL: http://www.deutsche-biographie.de/pnd131711350.html NDB, accedssed 23th June, 2016.瞿安德不是一位能夠與鄧玉函(Johannes Schreck,1576—1630)或者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相提并論的科學家,但是他也擁有淵博的天文學知識。1639年,他被派往遠東傳教團。然而,他從里斯本(Lisbon)乘船的日程被迫推遲到了1640年。⑨Josef Wicki, ?Liste der Jesuiten-Indienfahrer 1541—1758,“Portugiesische Forschungen der G?rres-Gesellschaft.Aufs?tze zur portugiesischen Kulturgeschichte 7.Band (Münster 1967) p.296.1642年1月,他到達葡萄牙的果阿(Goa)。1642年6月,他和另外四名耶穌會士登上了一艘英國輪船,從果阿到了爪哇島的巴達維亞(Batavia,即今天的雅加達)。當一艘開往中國澳門的葡萄牙船到達巴達維亞的時候,耶穌會士們都希望他們能夠搭乘這艘船去澳門,而這艘船的狀況不好。因此,他們之中只有三個人能夠離開,即瑞士的耶穌會士博爾熱斯(Onuphrius Bürgi,也叫Onofre Borges Onofrius,東京的耶穌會會長),來自特倫托的衛(wèi)匡國和來自那不勒斯的保羅·卡羅普列斯奧(Paolo Calopresio)。⑩Kühnel, op.cit., p.7.他們于1642年10月啟程。瞿安德和另外一位葡萄牙耶穌會士若望·博爾熱斯(Jo?o Borges)在巴達維亞又待了好一段時間。在巴達維亞,瞿安德扮作一位牧師,為那里的幾個天主教徒閱讀圣餐禮。他們倆在巴達維亞一直待到1643年4月。?Koffler, Letter, 6 December 1642, St?chlein, op.cit., no.10, pp.29—31.
瞿安德描寫道,他在巴達維亞與荷蘭人的共處是相當愉悅的,因為他憑借弗萊芒語知識,從中獲益甚多。加爾文派的荷蘭人舉止相當友善,且提供了很多幫助。瞿安德時常受邀做客,他們在餐桌上討論信仰。當他缺錢的時候,總督就幫助他。毫無疑問,當瞿安德到達那里的時候,他沒有任何關于圣餐禮的裝備,也缺乏書籍。荷蘭人給他提供了所有裝備和書本。這些東西都是他們占領馬六甲的時候得到的。然而,荷蘭人有一個錯誤的觀點,他們認為耶穌會士要去日本找銀礦;不過,瞿安德告訴他們,他們要去中國拯救靈魂。事實上,耶穌會士們確實想秘密前往閉關鎖國的日本,但不是為了銀礦,而是去拯救那里的靈魂,盡管他們可能會成為他們信仰的殉道者。直到17世紀末期,傳教士仍然在分享這一愿望。①Claudia von Collani, “Between Mission, Martyrdom and Mathematics: Antoine Thomas and Japan,” in Ku Weiying, Zhao Xiaoyang (eds.), Multi-Aspect Studies on Christianity in Modern China.From Antoine Thomas S.J, to Celso Costantini (Beijing 2011), pp.598—639.然而,他們對計劃秘而不宣,因為日本人只接受荷蘭人作為他們的歐洲貿(mào)易伙伴—荷蘭人不傳教,但不愿意失去他們在日本的利益。因此,瞿安德和他的伙伴們假裝去中國傳教,他們甚至換上了適合中國風俗的行頭和發(fā)飾。荷蘭人警告他們說,中國的清朝官吏會殺了他們。不過,耶穌會士們并不擔心為他們的信仰殉道而死。瞿安德注意到,荷蘭的新教牧師們不可能做同樣的事情,因為他們都有妻子和孩子。因此,在他看來,天主教會禁止他們的神父結婚非常明智,如此他們才能自由地做出決定并且加以實施。②Koffler, Letter, 6 December 1642, St?chlein, op.cit., no.10.最后,瞿安德和若望·博爾熱斯乘船到了澳門。他們在那里的領導和澳門人似乎都是這樣告訴他們的:他們不可能去日本,但是他們可以前往包括越南北部的東京地區(qū)和中國南部的耶穌會日本教區(qū)。
南明的另外一位重要耶穌會士是波蘭人卜彌格。他的生平經(jīng)歷比瞿安德更加廣為人知。1612年,他出生于波蘭立陶宛王國時期的利沃夫(Lvov)。他的父親是波蘭國王西格蒙三世(Sigismund III)的醫(yī)生。1631年,卜彌格加入耶穌會,在幾所波蘭耶穌會學校學習之后,最終獲得許可,以傳教士的身份去遠東旅行。1643年3月30日,他離開里斯本,啟程前往中國。1645年,他到達越南北部的東京地區(qū)。他首先在海南島工作,當時他主要是在研究當?shù)氐闹参铩?649年,他在澳門待了較短一段時間。1650年,他被澳門耶穌會副會長曾德昭(álvaro de Semedo,1586—1658)委派到南明朝廷。卜彌格應該支持瞿安德。③Louis Pfister, Notices biographiques et bibliographiques sur les Jésuites de l’ancienne Mission de la Chine (Chang-hai 1932—1934) pp.265—269; Dehergne, op.cit., p.137.然而,卜彌格在南明朝廷沒有待很長時間,不久就被委以重任,帶一個特別的代表團去羅馬。1650年底,皇太后讓他作為南明特使返回歐洲。④Dehergne, op.cit., pp.34f.
卜彌格在報告里描寫了皇室?guī)讉€重要人物皈依的情況。不過,我們可以推斷,卜彌格是在瞿安德甚至可能還有龐天壽的幫助下才寫出這份報告的。早在朱由榔還是皇子的時候,瞿安德就結識了他,即后來的永歷皇帝。當龐天壽在梧州府(廣西)和皇子一起的時候,基督徒將領焦璉帶著一萬士兵和瞿安德(此時化名Andreas Xavier)到達那里。瞿安德從龐天壽那里得知,皇子從來不在陸地上或者宮殿里待著,他只待在航行于河流之上的船舶里,因為他害怕那些禍害他的魔鬼。因此,龐天壽把他的圣物箱(Lipsanotheca)給了皇子。圣物箱,即裝著圣物的盒子。這個對朱由榔很有幫助。龐天壽對瞿安德說:“尊敬的閣下,如果您想和皇子交談,我可以陪您去?!?/p>
瞿安德同意了,他受到皇子的接見,皇子不允許他行大禮。瞿安德獻給皇子一些頗受歡迎的禮物,包括一些科學儀器,如光電管、圓柱體、數(shù)學儀器、一張圣母的畫像—她抱著圣子,施洗者圣約翰站在旁邊?;首臃浅O矚g這些小禮物,他和瞿安德交談了起來。瞿安德受邀再度進宮。
在龐天壽的幫助下,永歷皇帝在加冕時,邀請瞿安德到肇慶朝廷覲見。因為騷亂,皇帝不得不更改駐蹕地,離開了肇慶。龐天壽盡其所能勸說永歷帝接受基督教,允許皇后接受洗禮并入教。在皇后的陪伴下,永歷帝每天都跪著祈禱,誦讀《主經(jīng)》《圣母經(jīng)》《使徒信經(jīng)》。后來,皇帝告訴卜彌格,他曾經(jīng)三次夢到一個拿著十字架的小男孩說:“如果你不遵守我的律法,我就置你于死地?!被实壅J出那個男孩就是那張畫像里圣母瑪利亞抱著的孩子,而那個十字架和畫中站在瑪利亞旁邊的圣約翰手持的十字架相類似。①在《新世界報告》里,做夢的是皇后。參見1653年卜彌格的信,《新世界報告》第1卷第1部分第13封信。
于是,皇太后決定接受洗禮。她告誡龐天壽說:
我看得非常清楚,施洗對于救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誰來做這件事情呢?你不是說北京紫禁城里的神父們施洗了宮廷里的未婚女子和人婦及宮廷大臣嗎?因為懲罰太過嚴重,沒有人能夠來參加我們的秘密會議,更不要說一位神父或者一個外國人來做這件事情了。
龐天壽回答說,關于這一點他無法決定,但是他想去跟瞿安德談一談。瞿安德回答說,許多皇帝和皇后都在永恒的烈火之中受苦受難,沒有受洗會下地獄。然而,如果皇后想要獲得救贖,最好還是接受耶穌會士的施洗。一段時間之后,皇后聽到都城已經(jīng)被占領的流言,便決定自殺。相比落入敵人之手并遭受侮辱,自殺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高貴的死法。但是龐天壽告訴她說:“上帝想要您接受神父的洗禮,如此您便能獲得永恒的救贖,無人能夠剝奪。”這些話令皇后和妃嬪們重新燃起勇氣。她們跪在救世主和圣母瑪利亞的畫像前,承諾接受羅馬教廷神圣儀式的施洗。1648年4月,瞿安德為三位皇太后、皇后施洗?;侍蠼邮芰恕巴趿壹{”(Helen)的教名,永歷皇帝的生母馬太后取教名“亞納”(Anna),永歷皇帝的發(fā)妻,來自蘇州的王皇后,取教名“瑪利亞”(Maria)。當然,其他妃嬪和宮女也急切地想受洗。②永歷帝的母親是亞納,他的妻子是瑪利亞。按照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傳統(tǒng),亞納或者漢納是圣母瑪利亞的母親。最后總共有50位妃嬪和40位官員受洗,其中也包括皇太后的母親,取教名朱莉婭。③Pfister, op.cit., p.267; Standaert, op.cit., pp.440f.
第二天,皇帝回來了,他受邀瞻仰基督和圣母的畫像。他聲明:“禁止佛像崇拜,因為基督才是真正的神。”他嘉許了皇后的決定。他說:“我將以你為榜樣,接受洗禮?!钡浅鲇谝恍┰?,他推遲了洗禮,依然只做一個慕道者,每天背誦教義問答書,在圣像面前焚香。卜彌格希望在他離開朝廷回歐洲后,永歷帝能接受洗禮。
在此期間,有五個教區(qū)向永歷皇帝發(fā)來請愿,說他們愿意成為皇帝的子民,獲得他的封號。這些都實現(xiàn)了。同時,皇帝的一位妃子生了一個公主,公主一出生立刻就夭折了。當瞿安德被問及其中的原因時,他回答說,上帝的律法禁止在妻子之外擁有妃子,所以這種罪惡關系中出生的小女孩不得不死,皇帝現(xiàn)在應祈禱皇后生一個兒子。第二天,皇后捎信給瞿安德說,她每天都祈禱生一個兒子,作為王位繼承人。她希望她的守護神能夠護佑她順利生產(chǎn),而瞿安德給了她圣燭,可在基督和圣母面前點燃。次日夜晚,皇后幸福地誕下了一個兒子。皇帝把這個孩子的生辰八字交給瞿安德,讓他解釋一下,也就是說進行一番基督教的占星。瞿安德回答說,皇子將非常幸福,因為正如圣子經(jīng)由貞潔圣母而降生,皇子也出生于子夜之交。在那個時辰,太陽和龍正好交匯,龍在中國就是帝王統(tǒng)治的象征。這種基督教的星象解釋讓皇帝和整個朝廷皆甚感欣喜。皇后和妃嬪們想讓皇子接受洗禮,但是瞿安德拒絕了,他想獲得皇帝首肯后再這么做?;实刍卮鹫f,皇子將以基督徒的方式接受教育,日后他只能有一個妻子。
然而,皇帝本人推遲受禮,這在他和皇后之間造成了極大的不和諧?;首觿t是在一次非常嚴重的疾病之后才受洗。這位名為“慈煊”(1648—1662) 的皇子受洗了,龐天壽成為他的教父。他的教名是“康斯坦丁” (Constantine),中文便是“當定”,意指做出決定的人。皇帝對這個教名非常滿意?;实酆推渌藦倪@一事件中受到啟發(fā),基督教此時受到極高的禮遇。①Pfister, op.cit., p.267; Standaert, op.cit., pp.440f.瞿安德希望他能夠效仿羅馬皇帝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在十字標記下獲得了勝利,建立了他的基督教帝國,他的母親也正是皇太后烈納。
皇帝命令龐天壽派遣船上那些基督徒官員帶著禮物去澳門的耶穌會教堂。這些船都配有絲質(zhì)的帆,帶著十字架標記。當他們靠近澳門的時候,他們高聲表明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因此,人們把他們引到耶穌會學校,把信件遞給了耶穌會視察員(可能是巴相·達馬亞[Sebasti?o de Maia],他于1650—1658年任視察員)。在這些信件里,皇帝請求神父們接受以其名義而送來的感恩之禮。這些禮物,包括兩個銀制的枝狀大燭臺、兩個銀制的香爐、兩個銀制的花籃、中國香和錦緞。使者們以中國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敬意,把禮物送給了耶穌會教堂。
卜彌格以這樣的話結束了他的報告:“愿上帝保佑皇帝戰(zhàn)勝反叛者?!雹贐oym, Letter, 1653, St?chlein, op.cit., Vol.1, no.13, p.45.當然,關于永歷皇帝,卜彌格的報告寫于永歷帝薨逝之前?!缎率澜鐖蟾妗返木庉嫾s瑟夫·斯托克萊因這樣結束了這個故事:經(jīng)歷了自中國西南各省至緬甸的長期逃亡之后,永歷帝最后被清軍(大將領吳三桂率領)俘獲并殺害。③Struve, op.cit., pp.709f.
在《新世界報告》中,卜彌格信件的最后,對瞿安德的生與死有寥寥幾筆描述。根據(jù)《新世界報告》的譯者和編撰者斯托克萊因所補充的內(nèi)容,我們讀到,瞿安德后來的命運,所知者寥寥:“有人認為,當城市被占領的時候,他死了;另有人認為他和永歷皇帝一起被處決了?!雹蹷oym, op.cit., pp.45f.St?cklein wrote about the fate of Koffler.“Wie es aber dem Apostolischen Mann Patri Andre? Wolffgango Koffler, welchem die Portugesen den Nahmen ver?ndert und Andream Xavier genannt haben / ferner ergangen seye / hab ich nach flei?iger Nachforschung nicht erfahren k?nnen.Einige glauben / er w?re in dem Sturm einer gewissen Stadt mit in die Pfannen gehauen worden.Andere meynen / er seye mit seinem K?yser Yum-liè hingerichtet worden.”耶穌會士約翰內(nèi)斯·納達西在1662年2月2日寫了一封信,該信件在《新世界報告》里被編為第219號信件發(fā)表,里面描述了瞿安德可能的命運。這信息來自從越南北部東京地區(qū)去見耶穌會總長的一位葡萄牙人。這位葡萄牙人把信件交給納達西,然后他們又把信件轉(zhuǎn)交給奧地利教省。當永歷皇帝及朝廷官員從水路逃跑的時候,瞿安德乘坐的船只在田州附近的沙灘上擱淺了。一位滿族將領攻擊了他,問他是誰。瞿安德用中文回答說,他是神圣律法(基督教)的傳道者,它的內(nèi)容就在神圣十字這個符號里。當滿族將領要求他出示這個符號時,瞿安德在前額、嘴巴和胸部比劃了三次十字,接著是從前額到腹部、從左肩到右肩比劃一個大十字。他用中文說道:“以圣十字架,哦,主啊,以圣父圣子圣靈的名義,救我等于救我反對者。阿門?!碑斔f完了這些,滿族將領用劍從他的前額到腹部,左肩到右肩劃十字,把他砍死了,瞿安德成為基督教的殉道者。正如納達西所說,瞿安德以這種方式成為耶穌基督的殉道者,他經(jīng)由十字符號獲得了勝利。這個故事是一位宮廷大臣講的,得到了幾位中國基督徒和東京耶穌傳教會會長的確認。⑤Johannes Nadasi, Letter, 2 February 1662, Der Neue Welt-Bott, Vol.2, 1727, no.219.這樣看來,因為瞿安德想在日本殉道,他確實想去遠東,不過最終只是到達中國。⑥Boym, op.cit., Vol.1, no.13, pp.45f.
在馬里尼神父(Fr.Marini)的報告中,卜彌格從一個太監(jiān)那里聽到了這則被一些基督徒所證實的故事。⑦Giovanni Filippo Marini, Delle Missioni de’ Padri della Compagnia di Giesv nella Provincia del Giappone, e particolarmente di quella di Tumkino (Roma 1663), p.346.這個故事附在卜彌格的一封信后面,信中講述了永歷皇帝的悲慘結局、關于廣州城淪陷—1650年11月24日被攻克—城中十萬居民被屠殺之事。然后,韃靼人繼續(xù)前往肇慶攻擊永歷帝,但是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經(jīng)由廣西逃到云南,最后,他逃到了緬甸的勃固(Pegu)。他被抓后,被交給了清朝軍隊,1662年被殺。這封信提到他的后宮妃子被帶到北京,她們在那里受到禮遇,并作為基督教徒終老。不過,這并未得到證實。編輯斯托克萊因也看到了永歷皇帝與順治皇帝幾乎死于同一個時間點這個明顯的同步現(xiàn)象:他們倆都死于同一年,順治帝把帝國留給了他八歲的兒子康熙皇帝。①Boym, op.cit., pp.45f.
1650年底,卜彌格被南明朝廷的皇太后烈納和皈依基督教的公主們?nèi)蚊鼮槟厦鞒⒌拇笫共⑶巴鶜W洲。她們派遣他去晉見教皇英諾森十世(Pope Innocent X,1644—1655年在位)和歐洲的統(tǒng)治者們。1650年11月,皇太后烈納聽從卜彌格的建議,給教皇英諾森十世寫了一封信,②此信內(nèi)容參見 Marini, Delle Missioni, pp.545—546, 拉丁語版本可參見 Athanasius Kircher, China Illustrata (Amsterdam 1667) pp.101f: “Interpretatio Literarum Sinicarum ab Imperii Sinici Imperatrice D.Helena, nomine suo, & Regin? Matris D.Ann?, & Regin? uxoris D.Mari?, nec non filii Imperatoris Principis & H?redis D.Constantini missarum.Ad Sanctissimum D.N.per Patres Andream Xavier, & Michaelem Boym, Societatis JESU, in Aula Imperatoris Sinensis pro tempore Assistentes, facta,”;then in French translation in Du Halde, p.83.“Litterae Helenae Tamingae, Sinarum reginae, ad S.Pontificem, 4 Novembris 1650,” Du Halde, Description de la Chine (Paris 1735) p.83.給耶穌會總長寫了一封信,另寫信給紅衣主教盧戈(Juan de Lugo y de Quiroga,1583—1660)。③紅衣主教盧戈很可能就是胡安·德·盧戈·季羅佳,他于1603年加入耶穌會,于1643年成為紅衣主教。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龐天壽也做了同樣的事情。④“Litterae Pan Achillei, Eunuchi Sinarum regis, ad S.Pontificem, 1.Novembris 1650,” in Athanasius Kircher, China Illustrata(Amsterdam 1671) p.100; Jean-Baptiste Du Halde, Description de la Chine III (Paris 1735); Launay, Histoire des Missions, pp.11f; Kircher, op.cit., pp.100f.Additional letters were written to the Doge of Venice and to the King of Portugal.信中,他們懇求為其靈魂、對滿洲人的抵御和重建明朝而祈禱,也懇請委派更多的天主教神父來他們的朝廷。⑤Standaert, op.cit., p.441.1651年1月1日,卜彌格離開澳門?;侍笮偶睦≌Z譯文發(fā)表于阿塔納修斯·基歇爾(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的著作《中國圖說》(China Illustra)中,其英文本翻譯如下:
大明寧圣慈肅皇太后烈納致諭于因諾曾爵代天主耶穌在世總師,公教皇主,圣父座前,竊念烈納本中國女子,忝處皇宮,唯知閫中之禮,未諳域外之教。賴有耶穌會士瞿紗微,在我皇朝,敷揚圣教,傳聞自外,予始知之。遂爾信心,敬領圣洗,使皇太后瑪利亞中宮皇后亞納及皇太子當定并請入教,領圣洗,三年于茲矣。雖知瀝血披誠,未獲涓埃答報,每思恭詣圣父座前,親領圣誨。慮茲遠國難臻,仰風徒切。伏乞圣父向天主前,憐我等罪人去世之時,賜罪罰全赦,更望圣父特與圣而公一教之會,代求天主,保佑我國中興太平,俾我大明第十八代帝太祖第十二世孫,主臣等悉知敬真主耶穌,更冀圣父多遣耶穌會士來,廣傳圣教。如斯諸事,俱惟憐念。種種眷慕,非口所宣。今有耶穌會士卜彌格,知我中國事情,即令回國。致言我之差圣父前,彼能詳述鄙意也。俟太平之時,即遣使官來到。圣伯多祿,圣保祿臺前致儀行禮。伏望圣慈,鑒茲愚悃,特諭。永歷四年,十月十一日(相當于1650年11月4日)。⑥Karl Gützlaff, 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 Ancient and Modern, Vol.2 (London 1834) pp.122—124.(查證中文信件原文和信件圖片,英文中的“11th of 11th month”應為“11th of 10th month”,所以此處翻譯成“十月十一日”。引文譯文摘自徐宗澤:《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125—126頁?!g者注)
1651年1月1日,卜彌格接受永歷朝派遣的同時,也獲得了曾德昭副會長的許可,開始經(jīng)由海路從中國澳門到葡萄牙果阿的行程。⑦Rule, op.cit., Monumenta Serica LIX (2011) p.246.在那里,卜彌格得知葡萄牙國王已經(jīng)放棄了明朝皇帝的事業(yè),而他到歐洲的使命則被認為有損于清朝和葡萄牙之間的關系。耶穌會的高層們也認為耶穌會教團不能干涉政治事件。因此,他被軟禁了,不過他最終成功逃脫。于是,他徒步經(jīng)由陸路,通過波斯、士麥那(Smyrna)、威尼斯,繼續(xù)他的行程。1652年12月16日,穿著中國服裝的卜彌格在威尼斯遇到了總督,接著他繼續(xù)前往羅馬。在羅馬,他和他的中國同伴鄭安德勒(教名Andreas,Zheng Andelei,1632—?)等待了整整三年,因為教皇英諾森十世(因諾曾爵)不接見他,而且還有流言說來自南明朝庭的信件是偽造的,耶穌會總長認為卜彌格的使命對于其他在中國的耶穌會士則是一種危險。①Rule, “Jesuits and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p.252.最終,在三年之后,傳信部特別會議于1655年9月24日做出決定,在羅馬收到葡萄牙果阿和中國澳門主教們詢問卜彌格為什么遲遲沒有復命的信件之后,新的教皇亞歷山大七世(Pope Alexander VII,1655—1667年在位)才決定于1655年12月18日回復來自中國的信件,于1655年12月7日公開接見卜彌格。②Robert Chabrié, Michel Boym, Jésuite Polonais er la fin des Ming en Chine (1646–1662) (Paris 1933), p.181; Collani, “Boym,”p.316.南明國書得到回復,卜彌格得到了亞歷山大七世“精神上令人振奮而政治上卻無所作為的”一封回信。③Standaert, op.cit., p.441.之后,1656年3月30日,卜彌格帶領一小隊從里斯本到果阿的耶穌會士,乘坐“卡爾莫仁慈的耶穌號”(“Bom Jesus do Carmo”)啟程回中國。④Wicki, op.cit., p.300。卜彌格的同伴是耶穌會士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2)、魯日滿(Fran?ois de Rougemont,1624—1676)、葛安德(André Gomez,1622—1681)和依納爵·哈爾托格維爾特(Ignatius Hartegovelt,1629—1658)。Wicki, op.cit., p.300。其他同伴是加彼爾·布雷特·凱恩斯(George Brett Keynes,1629—1658,逝于海上)、安當·薩爾達尼亞(António Saldanha,1619—1656?)、方濟各·維洛(Francisco Velho,1631—?)和若望·德·阿布雷烏(Jo?o de Abreu,1635—1663)。他們的目的地是葡萄牙治下的印度,一些人則到了中國。
卜彌格的行李中有教皇亞歷山大七世于1655年12月18日寫給皇太后烈納和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龐天壽的鼓舞人心的信件。⑤Kircher, op.cit., pp.102f.卜彌格依然希望基督教在南明朝廷的情況能夠立刻有所好轉(zhuǎn),正如耶穌會供應團令人振奮的策略所預見的那樣,他希望永歷皇帝能成為第一個接受天主教的中國皇帝,并希望永歷朝廷在他的統(tǒng)治下,成為整個中國和遠東的統(tǒng)治王朝。⑥Standaert, op.cit., pp.310f.然而,事與愿違。1657年,卜彌格從果阿出發(fā),1658年,他到達暹羅。在那里,他從澳門議事會得到消息,讓他離開這座城市,因為葡萄牙人仰仗北京的清王朝,不想卜彌格危及這種關系。⑦Pfister, op.cit., p.273.因此,卜彌格經(jīng)由暹羅的大城府繼續(xù)他的行程。在那里,他租用了一艘海盜船,于1658年8月10日到達越南東京地區(qū)。⑧Edward J.Malatesta, “The Tragedy of Michael Boym,” in Actes du VIe Colloque international de Sinologie, Chantilly 1989(Taipei, Paris 1995), p.364.從東京出發(fā),卜彌格仍然還有兩個月的路程才能到達南方的南明朝廷。在東京,他遇到了兩位兄弟,即博爾熱斯和狄若瑟(Fr.Joseph Fran?ois Tissanier,1618—1688),并被告知東京的鄭柞王(King Trinh Tac,1654—1682)已經(jīng)命令其他六個耶穌會士于7月17日離開他們國家,前往澳門。最后,卜彌格和鄭安德勒獲得通行證,獲許于1659年2月16日離開東京。⑨Collani, op.cit., p.330.之后,卜彌格和他的中國同伴一起繼續(xù)前往中國廣西的危險行程;1659年8月22日,卜彌格精疲力竭,死于途中。⑩See the report by Borges, in Malatesta, “Tragedy,” pp.365—368.
卜彌格啟程前往羅馬的同時,即1650年,另外一位代表也被派往羅馬:為了中國“禮儀之爭”,攜帶著一份有關湯若望的卷宗,特倫托的耶穌會士衛(wèi)匡國受副會長陽瑪諾(Manuel Dias,1559—1639)委派前往羅馬。①Dehergne, op.cit., p.103.See Claudia von Collani, “Two Astronomers: Martino Martini and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in Luisa M.Paternicò, Claudia von Collani, Riccardo Scartezzini, Martino Martini, Man of Dialogu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artino Martini (1614–1661), Man of Dialogue” held in Trento on October 15—17, 2014 for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Martini’s birth (Trento 2016), pp.88f.為了提交關于“禮儀之爭”的新材料,在經(jīng)歷了漫長而危險的航行之后,1654年年底,衛(wèi)匡國終于到達羅馬。②Dehergne, op.cit., p.166.1654年年底,他提供了關于“禮儀之爭”的材料,并設法于1656年3月23日從宗教法庭獲得了一份肯定的答復。③衛(wèi)匡國也為湯若望之事找到了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參見柯蘭霓《兩位天文學家》(Two Astronomers),第78頁。他于1656年年初返回中國,于1659年6月到達杭州。1661年6月,逝世于杭州。④Dehergne, op.cit., p.166.
關于最后一位明朝皇帝永歷帝、他的基督徒家庭、他身邊的基督徒、為他服務的兩位耶穌會士的命運的故事,都是一場悲劇。兩位耶穌會士都試圖游說他成為基督徒,但都失敗了。卜彌格和瞿安德為了他們的信仰,為了他們的主人永歷皇帝,為了耶穌會而死,他們竭盡全力服務于這三者。
北方的清王朝和南明朝廷同時并存,各種人物和事件相互交織,著實令人驚奇。順治和永歷兩位皇帝幾乎同時英年早逝,他們分別死于1661年和1662年;他們都有一位耶穌會的天文學家為他們服務,并且,他們同時從南方和北方派遣代表前往羅馬。然而,使者中的衛(wèi)匡國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卜彌格在很多方面則都失敗了。從某種程度來說,卜彌格的任務失敗了,他的《中國地圖》沒有出版,而衛(wèi)匡國和其他人一起出版了《中國新圖志》(Novus Atlas Sinensis, 1655)。⑤No?l Golvers, “Michael Boym and Martino Martini: A Contrastive Portrait of Two China Missionaries and Mapmakers,”Monumenta Serica LIX (2011) pp.259—271.卜彌格關于中國醫(yī)藥的《中國診脈秘法》(Clavis medica ad Chinarum doctrinam de pulsibus,1686)也只是在他死后才得以出版。⑥See Edward Kajdanski, “Michael Boym: The First European Expert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in Actes du Ve Colloque international de Sinologie de Chantilly 1986.Succès échecs de la rencontre Chine et Occident du XVIe au XXe siècle(Variétés Sinologiques—Nouvelle Série, Vol.74) (Taipei, Paris 1993), pp.133—144 and Erhard Rosner, “Michael Boy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to the West: A Reappraisal,” Monumenta Serica LIX (2011), pp.401—416.卜彌格只有《中國植物志》(Flora Sinensis,fructus floresque humillime porrigens,1656)是在他有生之年出版的,但卻是在他離開歐洲之后。耶穌會日本教省和中國副省都沒有善待卜彌格。⑦Onofre Borges, Letter to Goswin Nickel, 20 October 1659, ARSI, JS 80, ff.147r—148r.卜彌格的同伴瞿安德出版的著作甚至更少。瞿安德可能和卜彌格共同撰寫了關于南明王朝帝王家庭皈依的報告,這份報告見于幾個版本和譯本,即《中華帝國紀要》(Summa del estado del imperio de la China, y Christiandad del,por las noticias que dan los padres de la Compa?ia de Iesus…,1650)。1726年發(fā)表于《新世界報告》里一封信的作者是瞿安德,但這封信也發(fā)表于他死后。瞿安德似乎成了近代早期中國傳教團事業(yè)里少有的幾位殉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