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全球貧困與制度正義

        2019-12-14 12:54:42伍志燕
        倫理學研究 2019年2期
        關鍵詞:國家

        伍志燕,江 暢

        一、全球貧困是一個倫理學命題嗎?

        全球貧困是21世紀最大的挑戰(zhàn),被聯(lián)合國列為社會發(fā)展問題中的“首要的全球性”問題。據(jù)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2015年人類發(fā)展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有7.95億人正在遭受長期饑餓折磨,全世界80%左右的人口僅占全球6%的財富,到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將占據(jù)全球一半的財富。時隔3年之后,世界銀行發(fā)布的《2018年貧困與共享繁榮》數(shù)據(jù)再次顯示,全球每天生活費不到1.9美元的人口仍有7.36億,1990年至2015年的25年間,絕對貧困率從近36%降至10%。但從2013年到2015年,這一比率在2年內(nèi)只下降了1%。在這些巨大的數(shù)字背后,值得令人深思的是:為什么世界上少數(shù)人擁有如此多的財富而大多數(shù)人卻如此貧窮?這個經(jīng)驗問題的背后往往隱含著一些重要的倫理拷問——這種全球財富分配是正義的嗎?貧困國家是否有“能力”應對這些嚴重的事實不平等?免于貧困是否是全人類的一項基本人權?

        從表面上看,全球貧困是一個經(jīng)濟學上的問題。其實不然,面臨全球貧富分化和相對貧困的加劇,首先使我們想到的是,這種全球財富的分配是正義的嗎?在大部分共同體主義者(如約翰·羅爾斯、邁克爾·沃爾澤)看來,“全球范圍的正義意味著什么?”是難以言說的。根據(jù)霍布斯主權理論,正義是從政治傳統(tǒng)內(nèi)部開始的,它適用于社會基本機構,而這種基本結構是一種獨立的、自足的、自治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中的成員是不能隨意流動的,只能由生而入其中、由死而出其外。這樣一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貧富差異完全是一國范圍內(nèi)的政治和政策制度的問題,并不是全球性的非正義所致?;蛘哒f,正義僅僅局限于一個國家主權范圍之內(nèi),主權國家之間是不存在正義和非正義的。針對共同體主義者的論證,世界主義者查爾斯·貝茨、托馬斯·博格等持不同的看法。在世界主義者看來,宇宙是一個絕對的“統(tǒng)一體”,人受自然理性的支配,是這個絕對統(tǒng)一體中的一分子。在這個統(tǒng)一體中,除了認識并自覺順從自然法的人與不認識自然法并被動地服從自然法的人之間的區(qū)別之外,人人平等,彼此之間是自由、互惠、互助的。根據(jù)世界主義者的觀點,全球財富分配首先關注的對象并不是族群或主權國家,而應該是個人;并且,如果將分配正義僅僅限于那些具有相同的成員身份而具有共同認同感的國家或族群范圍之內(nèi),那么這些國家或族群的領土、文化、歷史和民族情感等因素在道德上的任意性足以使虛擬的“共同體”價值凌駕于人權之上。例如,查爾斯·貝茨認為族群的成員身份及其自決權因多民族國家的特征而削弱,多民族共同生活在國家共同體下的事實使得他們無法發(fā)展出忠誠感。不可否認,全球貧困與制度正義(尤其是財富分配的正義)存在有著強關聯(lián)性。當前,隨著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斷加劇,各國經(jīng)濟處于一種相互制約、彼此依賴的狀態(tài),利益和負擔在全球范圍內(nèi)運作和轉移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況且,聯(lián)合國、世界貿(mào)易組織、世界銀行等影響著全球范圍內(nèi)的每一個國家乃至個人。富有國家通過用關稅、配額、反傾銷、進出口貿(mào)易、國際借貸等不平等的“游戲規(guī)則”進一步增加富人在全球財富分配中的比例,降低窮人在全球財富中的份額,加深了富有國家向貧困國家的利益盤剝,促使了全球利益向富有國家(或富人)的傾斜。此外,在全球貧富分化問題上,除了財富分配的程序正義這一影響因素之外,還涉及到財富原始占有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問題。正如托馬斯·博格所說,貧困國家盡管與其自身的因素(如自然環(huán)境、地理氣候、傳統(tǒng)習俗、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統(tǒng)治方式及歷史機遇等)脫離不了干系,但富有國家對貧困國家的“原始剝削”更不可忽略。譬如,部分富有國家財富的占有,尤其資本的原始積累,是靠對貧困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殖民掠奪、種族屠殺、政治文化侵略等非法手段牟取的。在這種意義上說,富有國家財富的原始占有首先就是不正義的,并且這種“暴富”與貧困國家依靠自身發(fā)展而擁有的財富在“起點上”就存在巨大差距,富有國家有義務且無條件地對貧困國家承擔補償責任。

        全球貧困問題引發(fā)的第二個倫理拷問就是貧困國家是否有“能力”應對全球貧富分化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問題。根據(jù)阿瑪?shù)賮啞ど挠^點,貧困并不僅僅是沒有收入造成的,而主要是因為“能力匱乏”所致,這種“能力匱乏”導致人們“過早死亡、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特別是兒童營養(yǎng)不足)、長期流行疾病、大量的文盲以及其他一些失敗”[1](P15)。在一定意義上,“貧困”就是“達到某種最低可接受的目標水平的基本能力的缺失”[2](P319-320)。1996 年,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人類發(fā)展報告》中首次提到了“能力貧困”,認為缺乏基本生存與發(fā)展的能力是貧困的本質(zhì)所在。從全球貧困產(chǎn)生的根源來看,當前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被一些富有國家或金融財團控制,這些獨裁集團憑借“國際資源特權”和國際組織中的“霸王條約”大肆收買政客、購買武器、組建軍隊維系自己的強權,貧困國家自身實力薄弱,無法與之抗衡,除了委身就范或依附強權之外,別無他法。盡管富有國家也不時對部分貧困國家實行人道主義援助和經(jīng)濟補償,然而富國所謂的“援助”或“補償”實質(zhì)上只不過是一個特殊性質(zhì)的“資本輸出”,通過對窮國的經(jīng)濟援助這一“誘餌”來換取對該國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控制。由于援助國實力雄厚、加之在國際地位中的主導權,受援助國由于發(fā)展水平低下,只能聽人擺布,所以這種援助無疑是一種嵌入式的“家長式援助”。如果富有國家的這種“強權邏輯”體現(xiàn)出的不平等得不到遏制而任其持續(xù)蔓延的話,最終會導致全球極端貧困人群的利益不斷受到忽視與損害。其結果是,全球貧困不但得不到進一步緩解,而且會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據(jù)聯(lián)合國《1999年人文發(fā)展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世界最富有國家和最貧困國家人均個人收入比在1950年為35:1,2000年為727:1。富國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美元,而在貧困國家還有13億人每天生活費不到l美元。當然,除了貧困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能力匱乏”導致其貧困程度不斷加深之外,貧困國家對國內(nèi)民族地區(qū)貧困的治理能力也在弱化。據(jù)世界銀行發(fā)布的“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5”數(shù)據(jù)顯示,以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線為標準,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貧困人口1999年為37460萬,2011年為39360萬,1999-2011年,該地區(qū)貧困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1900萬人。一般而言,世界上大多數(shù)貧困人口生活在飽受沖突影響的國家,戰(zhàn)爭、宗教、民族矛盾、種族歧視導致國內(nèi)局勢極不穩(wěn)定,加之其內(nèi)部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和地域差異,地方政府很難在其管轄范圍內(nèi)有效實施政策性扶貧;再者,部分政府官僚化嚴重、貪污腐敗成風也嚴重阻礙了經(jīng)濟發(fā)展,政府合法性認可在民眾中逐漸受到削弱,國際國內(nèi)機構的扶貧政策措施很難引導窮人及其市場行為。因此,從貧困國家“能力”角度來看,解決全球貧富分化的“事實上的不平等”,首要條件應該是要明白貧困國家“能力匱乏”的源頭是什么,然后才能對癥下藥。

        此外,全球貧困問題之所以是一個經(jīng)典倫理學命題,還因為它與人類發(fā)展自由和基本人權緊密相關。早在16世紀,約翰·加爾文就在《基督教的制度》中將自由分為三種:“第一,免于必然性的自由,第二,免于犯罪的自由,第三,免于困苦的自由”[3](P499)。根據(jù)西方社會契約理論,人生下來就與社會締結了契約,將自身的一部分權利讓與了國家,國家對締約者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保障的義務。在社會生活中,國家有義務通過制度正義保證每個公民享有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1601年,英國政府頒布《濟貧法》規(guī)定:各地教區(qū)要征收濟貧稅;凡在教區(qū)居住一定年限并曾從事勞動的失業(yè)者,可領取救濟金。2000年,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合作發(fā)展組織(OEC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世界銀行達成共識,提出了八項千禧年發(fā)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其中第一項就是“消除極端貧窮和饑荒”??梢钥闯?,“免于貧困”是人類的一項“基本人權”,這種人權之所以“基本”,是因為人的生命的價值彼此是平等的,無高低、貴賤和種族優(yōu)劣之分,生命價值的平等意味著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平等享有維持自身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條件,即“未受污染的空氣、未受污染的水、適當?shù)氖澄铩⑦m當?shù)囊轮?、適當?shù)牟厣碇约白畹统潭壬系念A防性公共保健”[4](P23)。如果我們將生命看作是有價值的存在,那么我們就有義務去維護這種“有價值的存在”,否則,我們有能力而不去這么做的時候,就是不道德的。由此可以推出,許多國家或包括聯(lián)合國在內(nèi)的國際性組織對全球貧困問題的重視,也是基于對人類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不過,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受國際政治經(jīng)濟舊秩序的影響,部分國家、地區(qū)人權狀況并不樂觀。據(jù)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2015年人類發(fā)展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女性收入比男性低24%,全球仍有7.8億成年人和1.03億青年人(15—24歲)不識字,2.5億兒童沒有學到基本技能,8.5億工作窮人(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足$2.00)和超過15億弱勢就業(yè)人口。由此可見,基于收入、年齡、工種、文化程度的社會排斥問題仍然存在,處于絕對貧困線下的大多數(shù)窮人并未受到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福利,貧富差距在急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說,全球貧困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復雜的倫理難題。

        二、我們對全球貧困承擔何種道德義務及責任?

        從道義的角度來看,對于貧困國家,我們不僅僅需要一種經(jīng)濟上的補償和援助,更重要的是一個道德意義上的終極關懷。如果濟貧是一種道德義務,那么是道德上的完全義務,抑或不完全義務?我們需要承擔什么樣的道德責任?是積極責任,抑或消極責任?

        隨著資本全球化,世界各個國家經(jīng)濟、政治、文化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加強。貧困問題由一個國家范圍內(nèi)的個人貧困逐漸演變?yōu)槿蚍秶膰邑毨?,相應地,對貧困問題的考量逐漸由對窮人的施舍轉化為對貧困國家的幫助。要使貧困國家徹底擺脫貧困,除了徹底清除富有國家支持的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的“幕后推手”之外,還要對貧困國家(或窮人)所造成的傷害進行補償和援助。那么,這種補償和援助是一種必須履行的道德義務,還是僅僅出自一種憐憫和同情的慈善?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實踐倫理學》的第八章“富裕與貧窮”中提出了一條普遍性的“辛氏原則”:“如果我們有能力阻止很壞的事情發(fā)生,而又不至于犧牲在道德上有類似重要性的事情,那我們就應該這樣來行動”[5](P230)。這一原則后來經(jīng)過彼特·昂格(Peter Unger)進一步擴展,則變?yōu)椤霸谀懔λ芗暗姆秶鷥?nèi),減少他人的苦難”[6](P63)。由此引發(fā)出如此問題:在任何條件下,只要其他人有更大的需要卻因為我們沒有施加援助就會遭受困難,那么,我們就有義務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給予他們幫助。而關于在何種程度上給貧困者以援助,辛格認為富有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財富多寡和自己的意愿施以援助,那么,富有者的財富量達到什么程度才能施以援助呢?辛格認為,“我們給予饑荒救濟的數(shù)量至少要達到我們目前花在消費者‘瑣事’上的數(shù)量,以達到‘最低限度功利性’”。“在此點上,饑荒受害者和救濟給予者的功利性大致對等”[7](P96)。不過,約翰·沃瑟(John Arthur)對“辛氏原則”存在質(zhì)疑,理由是“辛氏原則”是基于利益平等的考慮,忽視了與義務相對應的概念——權利,這一概念與我們應該履行的義務同等重要。在沃瑟那里,權利主要有“消極權利”和“積極權利”,前者是反對其他人干預的權利,如生命的權利是一種不被別人殺害的權利;后者則是接受利益的權利,如雇員有權利得到雇主付給其工資。這兩種權利的區(qū)別在于,消極權利是自然的或人性的權利,它取決于你是什么,不取決于你做了什么;積極權利則不是自然的,而是因已經(jīng)承諾了或同意了或訂立了契約要做某事而產(chǎn)生的。在通常情況下,補償和援助僅僅是一種消極權利,即基于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接受他人幫助的“人之為人”的人性權利。為此,沃瑟在《饑荒救濟與理想的道德法典》中批評“辛氏原則”在考慮受惠者權利的時候忽視了施予者的賺錢的權利,提出了他理想的社會道德法典——“當社會成員意識到或被教會的時候有最好結果的法典”[8](P814),并指出該法典不會忽視施予者和受惠者雙方的權利,其理由是社會道德法典不會假定施予者比他們的實際情況更利他。根據(jù)法典規(guī)定,當施予者趨向于幫助受惠者,尤其是施予者喜歡幫助的對象的時候,它同樣也會希望得到對方的回報。此外,一旦施予者和受惠者發(fā)生利益沖突的時候,理想的社會道德法典本著“利益最大化”原則,理性地依據(jù)雙方的實際境遇客觀地、公正地處理自己與對方的利益關系。

        “辛氏原則”提出之后,遭到最嚴峻的反駁是,絕對貧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過剩,如果幫助處于絕對貧困中的人,將會讓未來有更多的人生下來就陷入絕對貧困之中。按照這種觀點,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采納“篩選倫理”①,即“應該按照貧困國家(或窮人)自力更生的可能愿景來決定是否提供援助”[5](P236)。根據(jù)“篩選倫理”,我們不必援助那些沒有援助也能很快養(yǎng)活自己的國家(或窮人);也沒有必要援助那些即使接受了我們的援助也不能夠把貧窮降低到自己能夠養(yǎng)活的水平的國家(或窮人)。我們應該援助這樣的國家(或窮人),即“我們的幫助可為它們在實現(xiàn)食品供應與人口增長的平衡方面取得重要的成功”[5](P236)。為了支持這一觀點,格里特·哈丁(Garret Hardin)在《救生艇倫理學:反對幫助窮人的論辯》中提出了“公地悲劇論”,這一理論認為對貧困國家(或窮人)的救濟并不是一勞永逸的,甚至會帶來巨大災難。在哈丁看來,救生艇的空間和容納力有限,如果按照基督教“人人皆為兄弟”的說法,將水中的人都救上來,救生艇可能因為超重而沉沒,救生艇上的所有的人都會罹難。結果將會導致“徹底的公正,巨大的災難”[9](P333)。這種“公地悲劇”告訴我們:在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財產(chǎn)擁有者如果放任自己的財產(chǎn)不管,最終受害的還是他們自己。譬如,農(nóng)場主的草地不會允許太多的牲畜放養(yǎng),因為草地倘若是面向所有人都開放的公地,就不會有人承擔保護它的責任,這樣,草地就很快會被毀掉。正因為自然界的空氣、淡水、土地、海產(chǎn)被當作公地對待,它們已經(jīng)被污染。按照哈丁的推理,只有以一種責任體制來取代公地體制,我們才能拯救空氣、淡水、土地和海產(chǎn)等。顯然,無論是“篩選倫理”還是“救生艇倫理”,都意味著我們要終止對一些國家(或窮人)的補償和援助,放任饑荒、疾病和自然災害去吞噬這些需要救濟國家(或窮人),盡管這樣可以使我們自己的國家(或窮人)得以生活得好,然而這對于受困國家和貧困人群來說是滅絕人性的、非人道的;并且,“辛氏原則”對貧困救濟也不是強調(diào)幫助者的“傾其所有”,而是量力而行,如“貧困救濟量”與“在‘瑣事’上的消費的金錢數(shù)量”對等、施予者和受惠者的功利性大致對等,等等。換句話說,“辛氏原則”主張貧困救濟有一定底線,那就是幫助者有道德義務、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去救濟窮人。再者,“辛氏原則”中的濟貧是出于施予者的自覺自愿,沒有強迫之意,一旦濟貧威脅到施予者自身的生存或者財富捐贈量大于自己承受能力的時候,辛氏原則并不適用。因此,針對哈丁的“公地悲劇論”,辛格在《實踐倫理學》中提出了一種“消極功利主義”倫理學理論為“富有國家(或富人)對貧困國家(或窮人)有援助的道德義務”這一觀點進行辯護。他指出,“如果我們有能力阻止很壞的事情發(fā)生,而又不至于犧牲在道德上有類似重要性的事情,那我們就應該這樣來行動”[5](P230)。這一主張包含著兩個假定:一是絕對貧困(饑餓和營養(yǎng)不良、沒有住房、文盲、疾病、高兒童死亡率、低壽等)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二是減少絕對貧困是富人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的,無需犧牲更多的可與之相比的道德意義。在辛格那里,假如上述兩個假定和他所提出“辛氏原則”都沒有錯,那么我們就有道德義務去幫助那些逆境中需要受助的國家(或窮人),這種道德義務與我們救落水兒童的義務是對等的。

        其實,“辛氏原則”與“篩選倫理”及“救生艇倫理”之爭,其問題的焦點在于富有國家(或富人)對貧困國家(或窮人)的幫助是道德上的完全義務,還是不完全義務。所謂道德上的完全義務,就是“那些對人類社會的存續(xù)至關重要、對人具有道德上的強約束力和與一定的道德權利直接相關的道德義務”[10](P74);不完全義務,則是“那些有助于提高人類社會生活質(zhì)量、對人具有道德上的弱約束力和與道德權利并無直接關系的道德義務”[10](P74)。“辛氏原則”與“篩選倫理”及“救生艇倫理”之爭,其實都忽略了受幫助對象的貧困性質(zhì)及貧困原因問題。譬如,貧困如果是因為戰(zhàn)爭、饑荒、自然災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等造成,而受困者的意志無法主宰的情況下,施予者應該對受困者有一種道德上的完全義務;如果貧困是因為受困者自身的能力狀況、主觀意志、人為因素等造成的,而受困者又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的情況下,施予者應該對受困者僅有道德上的不完全義務。另外,幫助貧困國家(或窮人)的時候,也可能遇到多種道德義務相沖突的情形(如忠誠、補償、感恩、公正等),我們該履行何種道德義務呢?在這里,就要看哪一種義務屬于“顯見義務”。所謂“顯見義務”,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不被其他與之競爭的道德要求所凌駕或超過的義務”[11](P125)。這種義務的確證標準是:在任何特定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找出特定背景中的正確性高于錯誤性的“最大的余額”,以發(fā)現(xiàn)“最大的責任”。

        倘若富有國家(或富人)對貧困國家(或窮人)的幫助是一項道德義務,那么,對于全球貧困問題,富有國家(或富人)對貧困國家(或窮人)應承擔何種道德責任呢?一般來說,道德責任有消極責任和積極責任之分。積極責任可以理解為“主動做善事”,消極責任可以理解為“不傷害”。它們二者區(qū)分的標準在于:一是“行動”(act)和“不行動”(not act),積極責任重在于強調(diào)行為者主動從事某行為,消極責任則意味著行為者不從事某種行為;二是“主動行善”(do some good)和“不傷害”(do not ham)[12](P2)。其中“不傷害”除了要求不做某種行為之外,還要求不能對他人造成不良后果。相比之下,“不傷害”比“不行動”要求要高得多。

        事實上,幫助貧困國家(或窮人)作為一種值得贊揚的美德,既要承擔一定的積極責任,更要承擔消極責任。不過,積極責任在一定意義上比消極責任的要求更高,它要求不斷提供幫助。這意味著,只要貧困是不可抗力或其他外在的非受惠者造成的,富有國家(或富人)就有義務幫助貧困國家(或窮人);相比之下,消極責任的要求相對要弱一些,它僅僅要求不傷害他國(或他人),對他們不構成傷害后果,一旦發(fā)生傷害,傷害方可以要求侵權方進行補償。在世界主義框架下,倘若將幫助貧困國家(或窮人)當成是一種積極責任,那么,可能有部分人持這樣一種觀點,那就是解決本國(自身)貧困問題要優(yōu)先于幫助其他國家(他人)脫貧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不給貧困國家(或窮人)提供援助,他們在道義上也是不受譴責的。所以,將不傷害貧困國家(或窮人)當作消除全球貧困的手段,體現(xiàn)了不公平的國際貿(mào)易與貧困國家人民的基本人權之間的博弈。其實,在全球貧困問題上,并不是消極責任和積極責任哪一種更重要,而是兩種責任在消除全球貧困時起到何種作用。

        三、消除全球貧困:制度正義何以可能?

        解決“為什么要幫助貧困國家(或窮人)”這一問題之后,我們面臨著“如何消除全球貧困”這一難題。這一難題最重要的道德理由就是全球的公平正義。在一定意義上說,一個美好的世界應該有責任保證全球財富以及其他一切成果惠及全人類。在這種意義上,全球公平正義的建構不僅僅是人類德性的建構,更重要的是一種基于以人為本、權利至上的全球正義制度建構。所以,賦予對貧困國家及貧困群體的終極關懷,需要從全球制度正義中尋求救治良方。

        首先,全球貧困問題的解決需要提升貧困國家的社會個體的“綜合能力”。盡管全球正義旨在于建構一種關注所有國家或社會個體(特別是貧困國家和窮人)處境的正義觀,但必須要求有助于主權國家及社會個體之間平等主體的聯(lián)合,需要通過社會結構的改良來提升社會個體的綜合能力來避免和消除貧困。消除社會個體貧困,不僅需要克服社會個體內(nèi)在的主觀原因,如不良嗜好、責任意識缺乏、意志薄弱和庸俗而不求進取的生活作風等,還要培養(yǎng)社會個體的“內(nèi)在能力”,如仁慈善良、心態(tài)平和、意志堅韌、敢于擔當、心胸開闊、勤勞節(jié)儉等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社會個體的經(jīng)濟謀生或補償能力缺失的手段,完善人們自愿過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盎灸芰Α笔侨说膬?nèi)在能力和資源,這種具有內(nèi)在能力和資源的人被稱為“擁有內(nèi)在性的實體”(entities with interiority)[13](P69)。這種內(nèi)在能力與資源直接決定社會個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對特定事態(tài)的看法以及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此外,在消除貧困問題上,還要將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區(qū)分開來。在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上,這種貧困是由于“不可抗力”,責任不在貧困者自身,需求諸于國家及政府對社會個體的經(jīng)濟權利的維護,可以通過為那些受經(jīng)濟變化沖擊的人們重新創(chuàng)造最低水平的收入和權利來恢復;而在消除相對貧困問題上,基于這種貧困與生產(chǎn)方式、經(jīng)濟等級結構及其社會個體因素密切相關,則強調(diào)通過社會公平正義來提升個人的“基本能力”加以解決。例如推行能使窮人發(fā)揮其自身特長的增長方式,使他們更容易獲得土地、設備、基礎設施及生產(chǎn)性投入;為弱勢群體提供新技能培訓和教育機會;向窮人提供信貸補貼,降低利率,提供信貸擔保等。

        其次,全球貧困問題的解決需要貧困國家加強自身的“造血”功能,為社會個體提供“機會均等”“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在共同體主義者看來,一個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在于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14](P3)。依據(jù)羅爾斯的正義的兩個原則,“正義”是關乎社會和經(jīng)濟利益的制度正義,正義原則意在于強調(diào)權利和機會的平等,從社會利益的最少受惠者來突出社會各階層的起點的不平等,這種起點的不平等大多是貧困者無法選擇而致,所以只要作為一個有正直感的人就不應該熟視無睹。可見,正義中的差別性原則的設立,意在對社會中最底層群體能給予最大限度的利益傾斜和關照。因此,在解決全球貧困問題上,作為主權國家,應該確保每個公民擁有機會的充分均等和收入分配的平等,當然,機會的均等相較于收入分配的平等來說,具有價值優(yōu)先性。政府在制定相關制度和法規(guī)之時,必須要確保每個人“應得機會”的均等,并且使得“競爭性的差得機會”的程序正義和過程公平。這就要求國家及政府在不斷增加就業(yè)機會的條件下,直接創(chuàng)造一些有助于機會均等的“平等”條件,使有相同能力的人與所有其他人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并駕齊驅(qū)”。同時,在收入分配上,也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將“減富”和“濟貧”控制在制度安排的“度”的范圍之內(nèi),既不至于影響富人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也不培養(yǎng)“光吃不做”的懶漢。此外,對于“最少受惠者”需要特殊照顧和政策性傾斜,如提供殘疾人相關的現(xiàn)金或?qū)嵨锝o付,使其免于物質(zhì)或社會的剝奪;提供游民及低收入家庭的臨時及永久的住宅服務,確保窮人及其子女獲得衛(wèi)生保健等。

        再次,全球貧困的解決需要改變?nèi)虿徽x的“游戲規(guī)則”,建立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新秩序。消除全球貧困問題,不能僅僅著眼于“一國范圍”,企圖從一國范圍內(nèi)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來解決貧困問題,這只是一種“解釋性國家主義”的思維向度。這種“解釋性國家主義”沒有考慮富有國家的原始積累以及對落后國家進行掠奪和剝削所產(chǎn)生的“歷史債務”,沒有考慮到壟斷資本的全球化和世界性,這種一國范圍內(nèi)的公平正義事實上掩蓋了全球經(jīng)濟制度與體系中潛在的不平等,并不足以消除全球貧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全球貧困問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除了國內(nèi)和貧困群體自身的因素之外,國家外部環(huán)境也是引起貧困的重要因素,如在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中,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控制、跨國公司的行賄行為、受賄國官員的腐敗導致的財富外流等。因此,消除全球貧困,必須要盡快變革全球不正義的秩序,通過全球正義來消除貧困。面對世界范圍內(nèi)的貧困現(xiàn)象,各國必須廢除“貿(mào)易保護主義”政策;增加優(yōu)惠資金投入;推行“帶動勞動就業(yè)的增長戰(zhàn)略”,關注對貧困群體比較集中的部門(例如農(nóng)業(yè)部門)進行投資和投入,實現(xiàn)資本和勞動力在公共開支領域的合理分配;通過收取一定比例的資源稅來進一步縮小全球范圍內(nèi)的不同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同時,聯(lián)合國、其他國際性組織要建立“國際民主借貸保障基金”;落實公平貿(mào)易制度,實施“全球資源紅利”;制定由非政府組織性的“全球健康推進”(IGH)方案,推動各國政府和各種基金會來積極參與健康影響力基金(HIF);發(fā)展一條國際貧困線,對各項國內(nèi)國際的反貧困政策進行追蹤,等等。

        最后,全球貧困問題的解決需要消除剝削和財產(chǎn)私有制,徹底鏟除社會不平等之“根”。在貧困問題上,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把人類的不平等的起源歸結為私有財產(chǎn),認為私有財產(chǎn)是“新產(chǎn)生的不平等的必然產(chǎn)物”[15](P125)。馬克思將生產(chǎn)資料占有的不平等看作是全球貧困產(chǎn)生的

        經(jīng)濟根源。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工人生產(chǎn)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chǎn)的影響和規(guī)模越大,他就越貧窮”[16](P156)。這句話告訴我們,隨著社會化大生產(chǎn)和資本的增值,人力生產(chǎn)逐漸被機械化大生產(chǎn)所代替,而這種機械化生產(chǎn)方式異化了人的本質(zhì),人被淪為生產(chǎn)的“工具”,全球正義也被“人對物的依賴”俘虜,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的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擴大??梢哉f,全球貧困的實質(zhì)不在于產(chǎn)品缺乏,而在于所采用的生產(chǎn)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決定著產(chǎn)品的分配方式。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chǎn)資料被少數(shù)的資本家占有,這就決定了分配上的極大不公平性。從人的社會活動及身心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來看,人的最終目的和意義是追求幸福,幸福作為好社會和理想生活的終極目標,需要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作為前提和基礎。事實上,現(xiàn)實的人是生活在社會關系中的個體,貧困國家中的個體貧困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歷史的,解決全球貧困問題,需要采取一些消除或限制剝削的行政措施,如積極改善勞動關系,推動政府、雇主、雇員的社會對話;制定能覆蓋窮人和弱勢群體的社會福利和全民保障制度;根除強制勞動、現(xiàn)代奴隸制;禁止販賣人口和雇傭童工;推動各國制定最低工資方案;減緩失業(yè)問題,提供就業(yè)服務,并成立國際性的充分就業(yè)機構等。不過,全球貧困問題光靠采取這些行政措施是無法根治的。顯然,消除剝削階級強加給貧困國家的夢魘般的貧困,必須要拋棄對剝削階級制度的幻想,需要團結起來與私有制度作斗爭。只有通過推翻私有制,才能除掉束縛在貧困國家上的貧困鎖鏈而獲得整個世界,在這種斗爭中,“無產(chǎn)階級除了貧困以外,什么也不會失去,而得到的則是整個祖國,整個世界”[17](P539)。

        [注 釋]

        ①所謂“篩選倫理”,本指戰(zhàn)爭時期的醫(yī)療政策。由于醫(yī)生和醫(yī)療措施的有限,無法處理所有的傷病員,所以只得將傷病員分成三類:一是無醫(yī)療措施也可能存活的,二是進行醫(yī)療措施可能存活的,三是即使有醫(yī)療救助也不大能存活的,其中只有第二類傷病員才能獲得醫(yī)療救助。理由是最大效率地利用醫(yī)療資源。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jié)!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日本成年一区久久综合|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又粗又粗又黄又硬又深色的| 亚洲精品黑牛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 制服丝袜人妻中出第一页| 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白色月光免费观看完整版| 网站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 风韵丰满妇啪啪区老老熟女杏吧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国在线| 9lporm自拍视频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 亚洲熟少妇在线播放999| 婷婷第四色| 偷窥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妇疯狂4p交在线播放| 黑人上司粗大拔不出来电影| 午夜国产在线|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百度| 国产在线白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91盗摄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 正在播放强揉爆乳女教师|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 |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噜噜|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熟妇另类久久久久久多毛|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