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榮華
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汲取前人智慧是人類攀登文明高峰的基本路徑,教育亦是如此,而教育經典便是教育人可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如何閱讀教育經典?筆者認為,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導教育經典閱讀,也是非常適切的。
深讀經典,在一本書里理解教育。教育作為一項促進人類精神成長的實踐,她的本質與規(guī)律不可能也不會發(fā)生變化,這決定了今天令你困惑的現(xiàn)象或思考的難題,很久之前有人也困惑過思考過,甚至已經給出了答案。因此,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傳承的重要性。而在有限的生命里,我們不可能閱盡所有的書籍,這也決定了閱讀選擇的必要性。從《理想國》到《論語》,從《愛彌兒》到《大教育論》,從《民主主義與教育》到《給教師的建議》……每一本經典都是作者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經過長久的觀察、總結和思考而得出的,各具特色。因此,根據(jù)自己的閱讀偏好和認知特點,選擇一本自己認同的經典深讀,力求做到閱讀一本精通一本,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閱讀的同時,要主動進行自我建構,將書中的教育思想與自己的教育理念、方式進行對接和對照,尋找共性,發(fā)現(xiàn)差異,在思維的王國里先進行一場自我的“大腦風暴”,從而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為改進教育行為儲備科學的理念,在邊讀和邊思中重新理解孩子和理解教育。
回歸實踐,在真實行動中重構教育?!爸钡哪康氖菫榱恕靶小保瑢嵺`才是教育的原點。閱讀過程中的“大腦風暴”還只是停留于抽象的推理和演繹,還需要到教育實踐的原生態(tài)中去重構教育。經過經典閱讀的思想洗禮,此時的實踐和之前的實踐已經大不相同,讀者要將書中學習到理念轉化成可見、可操作和學生可接受的具體生動的教育行為。這一轉化過程是艱難的,一方面需要讀者有很強的領悟力,另一方面還需要有真切的教育情懷和堅強的意志力,因為教育對象是有思想的活躍的人,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和不同環(huán)境下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環(huán)境不盡相同,讀者從經典里學來的知識在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中也可能會遭遇失敗,而且,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和行為慣性也需要很強的行動力。因此,這需要讀者具備“深耕”的教育精神和緊貼地面行走的變革勇氣,唯有如此,閱讀教育經典才能真正帶來教育的變革,成為教育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產力。
務實升華,在親近教育實踐中呈現(xiàn)自我成長。最好的教育思考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作的就是這樣的教育思考。蘇霍姆林斯基一生深耕于教育實踐,他的著作中記載著大量在巴甫雷什中學的教學事實,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教誨”,只是采用隨筆案例的寫作方法記錄,以超前的眼光發(fā)現(xiàn)和研究教育問題。有研究學生的,如《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抽象真理》等;有研究教師的,如《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 ?一晝夜只有 24小時》等;有研究教學的,如《怎樣使檢查家庭課業(yè)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等……所有的主題都是用淡化教育理論、親近教育實踐的案例形式來呈現(xiàn)的。因此,在完成閱讀教育經典和實踐教育經典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之后,還需要學會總結、反思和提升,思考“為什么可以這樣”“這樣為什么不行”“還可以怎樣”,進而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用富有生命力的語言書寫自己的教育故事、發(fā)出自己的教育聲音,日積月累,逐漸構建起自己的教育思考體系和話語體系。
從理論回歸到實踐,又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研究解決看似平常其實復雜的教育問題,從而將我們從事的教育改革推向教育先行者們曾經達到過的地方,并在此基礎上尋求突破和超越。如此閱讀,教育經典方能讀出真正的味道。